時間:2023-08-23 09:18:36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公共管理實驗研究是以實驗研究法作為基礎提出的學科研究法,現階段,不少學科已經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實驗研究方法,例如心理學科。實驗研究作為一種經典的論證方法,在我國公共管理區(qū)域無法有效使用,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實驗法的缺失。
一、實驗研究的優(yōu)勢與特征
(一)實驗研究的優(yōu)勢
人們進行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發(fā)現相關變量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以及作用機制,而發(fā)現因果關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實驗。雖然非實驗法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存在一些限制,但是在使用時并不存在局限性,在實際的實驗研究法中調查法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1]。實驗研究法常用到的思維方式是逆向思維,即在開展實驗研究時,研究人員始終都存在“假如此事沒有發(fā)生,那么它的結果會是怎樣的”的一種思維方式,通過該思維方式,研究人員可以確定構建相關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結構,與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調查法相比較,實驗法可以人為地對實驗變量進行操控,并對其他干擾因素進行控制,效率相對提高許多。因此,實驗法具有非實驗法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構成因果關系的三個要素分別是:時間先后、公變以及不存在干擾量[2]。在這三個要素當中,首先,變量之間的發(fā)生是存在時間先后關系的;其次,變量之間的變化應當是相關的,有著共同變化的趨勢;最后,變量之間的關系變化不是由于其他量的變化導致的。實驗法可以很好地滿足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驗證需求,因此,此非實驗比較,其更加具有研究的優(yōu)勢。
(二)實驗研究的特征
實驗研究法是在排除其他所有干擾因素之后,通過控制影響變量的所有相關因素的關系,提取出研究目標之間所存在的變量關系,其特征為:控制性、隨機性以及操控性。這三個特征在隨機實驗研究法當中存在特別明顯,該實驗法可以將可能存在影響因素盡數剔除,從而為研究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提供了絕佳的實驗背景。另外,實驗研究法重在人為地對研究變量進行操控和干預,其具體操作方式是在一定的數值范圍內對研究變量進行調整,觀測不同數值下因變量的變化情況。
二、強化公共管理實驗研究的策略
(一)基于公共管理實驗研究方法的強化策略
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通過實驗研究的方法進行變量相關關系的論證已經成為一項成熟的方法,僅僅依靠了解實驗方法的理論和實驗變量的狀況是無法進行論證的,為了強化公共管理實驗研究,下面從公共管理實驗研究方法這一方面對強化策略提出建議。實驗研究方法的含義通常指的是以相關理論為基礎,即以理論判斷驗證為研究目標,在特有的或者是認為創(chuàng)造的實驗研究條件下,通過科學儀器設備,對相關研究變量進行控制和干預,通過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獲取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3]。上文我們說過,在進行實驗研究是通常采用的是逆向思維方式,即常用的理論驗證實驗研究方式是理論假設方式。實驗法由于其自身獨特的性質成為科學研究的景點方式,在進行實驗研究時,通常是以人為的手段對變量進行調控,盡可能地減少其他因素對因變量的干擾,通過調控變量值取得不同結果的因變量,通過對這些記錄下來的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判斷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由于實驗研究法具有隨機性,保證因果關系不是偶然線型,保證了因果變量之間的普遍性。在公共管理中應用實驗研究法最大的問題是其外部效度問題,指的是將研究所得到的結果類推到實際的社會情境當中或者是其他母體環(huán)境中的有效性。也就是說,將實驗所取得的結果應用到實際環(huán)境的情況下,由于其他因素的變化,很有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失效[4]。對此,我們認為,通過公共管理實驗研究方法進行論證,我們關注的是實驗結果的內部效度而非其外部效度。具有社會科學實驗研究,其外部效度問題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不能因為這些問題就全盤否定實驗研究的結果,實驗研究本身的目的是通過人為地操控驗證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存在,從而對一類的事物進行推理論證。因此,在進行公共管理實驗研究時,只能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因果關系推論,不應當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布式推論或者是結構式推論。
(二)基于公共管理實驗方法學科特征的強化策略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通過實驗研究去論證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已經逐漸成為一項成熟的論證方法,部分學科甚至已經形成了對自己學科最為有效的實驗方法,例如心理學科、社會經濟學以及政治科學等。在公共管理中形成適應自身特點的實驗研究方法,在汲取這些已有專業(yè)實驗研究方法學科經驗的基礎上,需要公共管理實驗研究者根據自身項目的特點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實驗研究的特征。要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實驗研究特色的實驗研究方法,需要研究人員根據公共管理學科的特色形成具有學科特征的實驗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學科的特色是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本文以“根據問題中心,采用公共管理的思維方法”為研究策略,以公共管理真實情況中所存在的問題作為中心,以公共管理的總體狀態(tài)以及內在因素聯(lián)系作為基礎,構建公共管理學科實驗研究的理論框架[5]。每一個學科所關注的中心問題都是不同的,公共管理學科所關注的中心問題應當是,以科學合理的態(tài)度對現階段公共管理工作的恰當性進行分析,以此作為依據建立公共管理的框架結構,以恰當性作為框架中心目標,其構建方式為:因素—結構—功能,也就是從公共管理的角度來分析,此次實驗研究對象的構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間存在的變量關系,該關系又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等。在構建具有公共管理學科的實驗特征之后,在進行實驗研究調查的過程中也需要依據公共管理的特性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實驗方法?,F階段,部分學科通過不斷的實驗研究已經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實驗方法,例如心理學實驗方法的成熟,與其發(fā)展早期心理物理學的研究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要強化公共管理科學實驗研究,需要研究者們進行大量的實踐探索,尋找出具有公共管理學科特色的實驗方法。
三、公共管理實驗研究在我國應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一)公共管理實驗研究在我國應用的機遇
隨著公共管理實驗研究法的不斷推廣,以中國國情為基礎的實地實驗和調查實驗越來越多,針對各地需求開展不同目的的公共管理實驗研究,研究相關變量之間的關系,并推算出其附加價值。實際上,在中國國情下開展公共管理實驗研究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并且可供研究的題目種類也十分多。隨著我國政策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第三方項目評估的興起,公共管理實驗研究在我國的應用也在不斷增加。比如,在公共項目開展之前,需要對該項目進行評估,預算其價值并進行風險控制。另外,處于發(fā)展和經濟轉型時期的我國,與其他發(fā)展成熟的發(fā)達國家相比較有更多的變化,更加利于公共管理實驗研究的展開,即我國的體制改革優(yōu)勢為公共管理實驗在我國的應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我國每天在不同地區(qū)都要開展各種政策實驗與管理創(chuàng)新,這些實驗管理創(chuàng)新都為公共管理實驗研究中的自然研究與準實驗的展開提供了背景條件。例如,我國大量推行的定點管理實驗,這些項目為實驗研究者運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提供了極佳的背景條件。公共管理實驗雖然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是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般難以展開,如2013級廈門大學傳播學院廣告系的碩士生們運用“清推”方式開展的“憑借公益廣告的力量改變市民以及游客不文明行為”的實驗研究活動,在排除其他變量對實驗研究結果的影響之外,通過對不同標語對人們踐踏草坪以及橫穿馬路等不文明行為的影響,看哪種標語對人們的這種不文明行為具有強烈的制止作用。該公共管理實驗研究并沒有很大的資金投入,但是通過該實驗研究可以為城市不文明行為的管理提供參考意見。
(二)公共管理實驗研究在我國應用的挑戰(zhàn)
現階段,公共管理實驗研究方法在我國的應用仍然較少,國內公共管理學界對公共管理實驗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誤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共管理實驗在我國的推廣應用。例如,《管理世界》在征稿啟事中對實驗研究結果的發(fā)表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規(guī)定雖然沒有限制實驗研究論文結果的發(fā)表,但是對于學生的實驗研究卻做出了限制。另外,部分專家學者仍然未曾認可實驗研究法在公共管理中的應用,認為實驗法只能在實驗室案中應用,并不認為我國的改革和試點均可以采用公共管理實驗研究方法進行論證研究。要想推動公共管理實驗研究法在我國的應用,首先需要轉變研究人員的傳統(tǒng)思想,在實驗研究中曾發(fā)現,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員較之文科背景的研究人員,更加容易能夠接受實驗研究法在公共管理的應用。因此,增加學科交叉融合,促進文理科之間的交流互動,對推廣公共管理實驗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四、結語
公共管理學科由于其自身環(huán)境較為復雜,研究結果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失效的現象而引起爭議,但是基于公共管理的實驗研究法本身就是對相關關系進行論證,從而對系列事情進行類推得出相關結果的方法。為了強化公共管理實驗研究,研究工作者們應當根據汲取現有的具有學科特色的實驗研究方法,結合公共管理學科的現狀,以我國社會環(huán)境作為實驗條件,實驗探討出具有公共管理學科特色的實驗研究方法,為實驗研究法在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應用提供有利依據。
作者:李芳 張宏濤 單位: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參考文獻:
[1]景懷斌.專欄導語:強化公共管理實驗研究的幾個問題[J].公共行政評論,2015,(3):120-125.
[2]馬亮.公共管理實驗研究何以可能:一項方法學回顧[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5,(4):13-23.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新聞媒體在公共管理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政府需要利用新聞媒體進行公共政策的傳播,民眾可以通過媒體獲取想要的信息,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參與社會公共管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給政府決策提供有效的實踐依據。①因此,新時期我國政府必須加強媒體的作用,并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予以應對。
1.媒體對于公共管理的影響
1.1可以實現主動傳播。主動傳播指的是管理人員主動將政策和方針等進行傳播、推廣的傳播方式,例如當政府制定了某項公共管理措施之后,為了讓民眾了解政策的主要內容,管理部門和人員可以與相關的媒體聯(lián)系,或者在網絡平臺有關信息,向民眾全面解析該項公共管理政策,以便實現政策的有效傳播。②2017年長沙政府就2016年的黃渤工作報告進行了披露,并提出未來2017年環(huán)境保護的主要任務、思路、方針、政策等,希望廣大市民加強對環(huán)境保護職能部門的監(jiān)督,獲得了熱烈反響。1.2可以實現客觀傳播??陀^傳播指的是媒體在管理者意愿之外的傳播,這種傳播方式不具有穩(wěn)定性,屬于媒體的自發(fā)行為。媒體對公共管理的客觀傳播有可能出現積極正面的社會反響,也有可能出現消極反面的負面影響,需要根據情況而定。③例如,當公共管理部門頒發(fā)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相關規(guī)定時,部分媒體就該政策的積極意義進行了解析和闡述,這對于肯定黨和政府的領導、宣傳政府政策有著積極的作用,而如果媒體對此進行了錯誤的解讀,那么就有可能誤導民眾對政府產生錯誤的理解。1.3可以進行逆向傳播。逆向傳播指的是當政府實施公共管理并且出現了公共管理事件時,新聞媒體進行報道,產生了逆向傳播。逆向傳播實際上是不以管理者的意愿為轉移的傳播形式,因此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可能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積極影響指的是新聞媒體對公共管理事件或者公共危機事件進行客觀的報道,是能夠穩(wěn)定民眾情緒的新聞報道,帶給社會的影響是積極的;而消極影響則完全相反,指的是媒體故意夸大、扭曲事實的報道,會引起社會恐慌,加大公共管理的難度。當然,逆向傳播中還存在一種媒體態(tài)度,即沉默態(tài)度,也就是說,在公共事件發(fā)生和管理中,媒體對此事不進行任何報道,也不發(fā)表任何評論,以給政府的公共管理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時間。④例如,2015年天津大爆炸事件,對于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此時網絡媒體對于政府的公共管理呈現兩邊倒的情況,一部分媒體認為公共管理及時,避免了更大的傷亡,也有部分媒體表示這些事件的發(fā)生說明政府的公共管理存在較多不足,應該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新興媒體的出現帶動了自媒體的發(fā)展,自媒體環(huán)境下,民眾公共管理的話語權和參與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因此逆向傳播的事情會經常發(fā)生,政府必須客觀看待媒體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公共管理中的媒體作用和政府政策
媒體在公共管理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基本作用即為信息的傳播和推廣,因此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如何加強對危機公關的應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就成為關鍵。2.1危機管理初期的政策。危機公關出現的初期,民眾的第一反應是希望通過媒體渠道獲得更多有關公共管理的相關信息,如公共事件的發(fā)展情況、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等。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出現在中國大陸,引起社會的極大恐慌,⑤民眾迫切想知道H7N9禽流感的具體病癥和發(fā)病來由,目前哪些城市發(fā)生感染,怎樣對H7N9禽流感進行預防和治療,國家是否已經研發(fā)出疫苗進行對抗,當前各大城市的病情控制情況如何,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如果不借助媒體的力量信息、安定社會的情緒,就會激發(fā)社會的恐慌和混亂,因此政府迅速利用新興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進行了H7N9禽流感病毒相關內容和信息的,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指明了方向。2.2危機管理中期工作。危機管理開始之后,政府需要做到的是進行有效的公共事件管理和控制,加強各部門的配合,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在此過程中,政府必須保持與媒體的聯(lián)系,及時將管理的進度給民眾,讓民眾了解到最新消息,穩(wěn)定人們的緊張情緒。2.3危機管理后期工作。公共事件管理后期,政府需要做到的是對此次公共事件的總結,先聯(lián)系各大媒體,包括網絡媒體、傳統(tǒng)媒體等,報道公關事件的處理結果和成績,消除人們的緊張情緒和顧慮,然后針對此次公共管理的經驗和問題進行總結,以掌握更多的傳播規(guī)律,為以后的公共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3.公共管理中的媒體應用對策
上世紀80年代,公共管理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fā)達國家興起,英文為PublicAdministration,它是從傳統(tǒng)的公共行政管理與政治學、法學、管理學中分離出來的一大新概念。簡而言之,公共組織運用公共權力對公共事務所進行的管理活動即為公共管理。在文化、經濟、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傳統(tǒng)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經不能解決困擾我們的社會公共問題?,F代公共問題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和社會性,優(yōu)化治理結構,才能使各管理主體充分發(fā)揮作用,提高決策質量和運行效率。
一、公共管理“公共性”的生成
現代公共管理理念的確立,不是概念演變或理論演繹的結果,而是有效解決公共問題的現實需求迫使人們在不斷改革的公共治理實踐活動中凝結累積的思想成果。發(fā)掘歷史脈絡,我們發(fā)現,“公共”最早更多地指向存在于古希臘政治社會的非個體性。到了中世紀,神權替代了人權,封建君主、教會成了公共領域的核心。直到17、18世紀,公共領域從私人領域部分掙脫,才有了學者們普遍認可的、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性。但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人們過分追求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嚴重威脅了公共性。隨著封建社會發(fā)展為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過程私有化,社會逐漸成為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融合體,這時可以將“公共”等同于“國家”,也就是說,公共領域(公共性)只局限于公共權力機關。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古典管理理論在一些西方國家產生,開始堅持政治同行政相分離,研究如何提高行政效率,這奠定了行政管理的基本框架。20世紀上半葉,受決策理論、人際關系學影響,使人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作用開始受到重視。與此同時,公共行政管理理論在廣泛吸收了社會、政治和運籌等方面的理論的甚而上得到極大提高。加之該時期國際經濟的自由化趨勢,各國政府開始意識到,傳統(tǒng)的管理機制已經無法有效地解決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政府管理的創(chuàng)新及出路,這一切都對公共管理的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始,在西方,由于財政等問題,民眾對于政府的支持與信任日漸式微,迫使政府發(fā)起“再造公共部門”的改革浪潮,公共管理逐漸代替了行政管理,造成公共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變革。隨著國家和社會之間的相互滲透,公共性開始控于權力機關、組織特別是政黨的手中,這意味著政府開始承擔越來越多的功能。歷史上,各國的公共事務和公共問題,包括公共危機問題,事實上也都是由各國政府及其統(tǒng)率的國家機器來處理解決的。
二、公共管理的“公共性”釋義
有學者認為,公共性是指政府作為人民權力的授予者和委托權力的執(zhí)行者,應按照社會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從保證公民利益的基本點出發(fā),制定與執(zhí)行公共政策。另有研究者用了五個“必須”概括了公共性內涵:第一,公共管理活動必須公正;第二,公共權力的運用必須合法;第三,公共管理活動的過程必須公開;第四,一切公共管理活動的最終目的必須是公共利益;第五,“公共管理必須接受公民社會的監(jiān)督。我認為,隨著社會公眾民主意識的不斷提高,國家形態(tài)的不斷完善,可以將實現公共利益這一目標的普遍認可,視為對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簡單釋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要素之中:(一)公共管理主體具有公共性。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公共服務的供給者,在現代社會,它主要的有兩大部分:一是政府組織,二是非政府組織(如非盈利部門、第三部門及權威性機構,而不是私人企業(yè)、私人機構)。從地位作用上講,前者是核心主體,所以,學術界對于公共管理的研究,長期集中在對行政管理的研究。在職能分工上,前者多肩負長遠的,大的方面的管理職能(如國防、法律與政策的制定等),而比較具體的、細微的管理,多由非政府組織來做(如社會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一些具體事項)。(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實現社會公共利益。人類社會大體可劃分為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兩大領域,社會事務也相應可大體分為私人事務(私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其目標)和公共事務(公眾利益的最大化是其目標)兩類事務。為了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每個政府都必須將大多數民眾的利益實現作為公共管理的目標。公共管理的目的決定了它必須肩負是一個復合的責任體系,它包括民主政治性、義務性和制度性三個方面。當代社會,公共管理在加強和維護現有的基本社會秩序、提高管理的效率與能力、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更要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三)公共管理的客體是社會公共事務。公共管理活動中具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即為公共管理的客體,它具有公益性、非營利性和規(guī)模性等特點,并分層次呈現,有區(qū)域性的,有國家性的,有國際性的,有全球性的,但大體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三類公共事務。社會越發(fā)展,需要處理的公共事務就越多。這些類型的公共事務與全體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聯(lián)系最緊密,同時這部分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是直接以全體社會成員為實施對象,因此,它所顯示的社會公共性也最強。(四)公共管理活動必須公開透明。公民只有能夠通過有效的參與渠道,實現公共利益的相關決策制定的體驗,才意味著“公共性”的存在。這就要求建立高效的信息公開、,與輿情回應相協(xié)調的工作機制,使公共管理主體與社會公眾之間信息對等,這點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的時代尤為重要。此外,公共管理主體還要將公共政策制定權力、人力資源、公共財政與預算情況都置于公眾、立法司法機關、大眾媒體的檢查和監(jiān)督之下。
三、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與社會性關系分析
從前文第一部分所述的公共性生成過程可以看出,早期人們對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與社會性的認識膠著不清。實際上,現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多為國家所代表,而“社會性”則由整個社會所代表,二者所產生的土壤、時間和意義是不同的,存在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一)公共性與社會性的區(qū)別。通常而言,公共性代表一種權力或權威,是以一定條件為基礎的群體意志的一致表達。而社會性則代表公開性、參與性和非國有化等意思。人是社會的產物,人的生產活動具有社會性,這也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意義所在,所以,可以說,公共性是人類共同體在演進中獲得的一種屬性。公共性則誕生于國家產生之后,它是隨著社會分化的加劇、公民理性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日漸分離才真正產生的。這就是說,公共性與社會性產生的基礎、時間和內涵是不同的。(二)公共性與社會性的聯(lián)系。雖然二者的意義不同,但從理論認知與具體實踐來說,社會性是權衡公共性程度的重要圭臬,如果公共管理從權力中心向社會中心轉移得程度越大,其公共性越明顯;反之,公共管理如果極度羸弱,而私人領域畸形發(fā)展,必將導致社會成熟程度大幅降低。可見,如公眾意識與政治文明程度逐漸明晰,參與度不斷強化;公共管理活動真正做到公開透明,建立順暢的溝通機制,人們得以暢所欲言,以此為基礎形成公共領域;建立真實有效的權力制約與監(jiān)督機制,才能使公共管理活動更趨向民主、公平,這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尤為有益。
作者:余君 單位:重慶市公安局八處
參考文獻:
[1]婁成武、田旭.中國公共政策仿真研究:現狀、問題與展望——基于CNKI相關文獻的統(tǒng)計分析.中國行政管理.2013(3).
[2]景懷斌.公共管理的認知科學研究:范式挑戰(zhàn)與核心議題.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
[3]孫國東.共同政治文化范導下的國家中立性——轉型中國文化認同建構的根本法則.浙江社會科學.2016(1).
[4]許崢、趙連榮.公共管理行為失范及其應對策略.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關鍵詞:
新公共管理;批判;超越;反思;啟示
西方國家在上個世紀70年代,針對政府管理過程中出現的效率、信任和財政危機,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政府改革運動,旨在對“顧客取向、效率至上以及政府管理民營化”進行推行,這種運動就被成為新公共管理運動。很快,這場運動波及到發(fā)展中國家。它建立在經濟學基礎上,核心是協(xié)調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改革公共管理為主導方向。然而,新公共管理并非是靈丹妙藥,它的自身管理模式中,還存在真很多的問題。本文立足于新管理理論的視角,對其所蘊含的基本思想進行了分析,同時對新管理理論進行了反思和批判。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
1.政府應該是善于治理的政府
傳統(tǒng)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論認為,政府的職能是提供服務和稅收。而新公共管理理論則主張,政府僅僅是對政策的制定而不是執(zhí)行,即政府應該具體劃分管理與操作。政府的作用不是劃槳,而應該是掌舵。所有,有效政府應該是善于實行治理的政府,而不是執(zhí)行和實干的政府,
2.政府的服務導向應該是市場或顧客
新公共管理理論主張,立足于顧客的需求,將良好的服務提供給顧客,應該是政府的社會職責。市場不單單存在于公共部門內部,還應該存在于私營部門。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是富有責任的企業(yè)家,而不是封閉的官僚機構。客戶或者顧客,是其公民,它體現了公共管理理念向市場法則的現實回歸。
3.政府的管理方式應該是授權或者分權
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授權或分權機構相比于集權機構,有諸多的優(yōu)點存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面對顧客需求的變化以及不斷出現的新情況,能夠迅速做出反應。更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辦事效率,具有更強的責任感,所以,政府應通過民主或參與的方式,將管理與社會服務的權限向社會的基本單元下放,讓他們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
4.政府應充分借鑒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經驗和手段
新公共管理理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公共行政排斥私營部門的做法,它強調分析成本與效益,對人力資源管理非常重視,強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全面實施質量管理。政府應根據不同的性質和服務內容,采取不同的供給方式。
5.政府應將競爭機制引入到公共管理中
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將競爭機制廣泛的引入到政府管理中。將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取消,讓更多的私營部門加入。通過引入競爭機制,而使政府供給的效率和質量提升。
二、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批判與反思
1.對立論上的批判
一是對經濟學基礎的批判。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有觀點認為,作為私營部門和經濟體系的理論基礎,經濟學是具有一定成效的,但將其在公共部門應用的構想,則是比較低劣的。二是對人性認識的偏頗。在政治學中運用經濟學方法,采用理性的經紀人假設,屬于行政學的研究范圍。認為在公共領域中,市場中的政府官員也是“經濟人”,這種假設,將文化因素對人性的限制完全忽視。三是批判了新公共管理的管理主義傾向。新公共管理遭到批判的另一個原因,是新公共管理借鑒了私營部門的管理方式。
2.對實踐模式的批判
一是對重塑政府運動的批判。法國經濟學家試圖推廣關于企業(yè)家的定義,對其行為準則,任何公共組織和公務員都可效仿。這一點,極大的偏離了美國政府及其治理的模式,而這種偏離還會與三權分立體制中,制度、法制的整合與穩(wěn)定相關,不能有效維持富有活力的政治社群的基本穩(wěn)定。二是對市場化改革的批判。有觀點主張,這種政策的變革,體現了以國家為中心的方法徹底的轉變?yōu)橐允袌鰹橹行牡姆椒?,并最終對私營部門和公共部門關系的界限進行了確定。這里暴露出一個不可忽略了的問題,即政府失靈問題,同時,政府也無法控制對市場的失靈。
3.對價值取向的批判
一是導致更大機會的腐敗。倫理制度是傳統(tǒng)的行政模式的效力之一,而對于貪污腐化行為,可依靠這種制度進行有效約束。當將注意力向結果而不是手段轉移時,就會有倫理和責任產生,甚至會問題發(fā)生。新公共管理理論將傳統(tǒng)的公共服務方面的關于限制直線管理權力、永久任期、程序規(guī)定、固定薪金、明確分開私營部門和公共部門界限等做法摒棄,對于仍待檢驗的價值觀進行遵循,而這種變革,依然會有腐敗現象產生。二是單一的價值取向。和企業(yè)管理所不同的是,公共行政不單單對經濟價值進行追求,它還有著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公共行政管理對于實現社會正義、人權、民主、自由等民主社會中的基本價值提供著保障。但新公共管理卻弱化了公共管理中,關于公平和民主的核心價值。“效能、效率和經濟”是新公共管理的價值基礎,希望能以較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回報。而采用“憑單制”、“用者付費制”這種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已經付出了巨大的道德代價。不管是在實際事物中,還是在哲學范疇內,人們對于公平、正義和公眾,都是非常的關注,若對此缺乏共同的認識,則不可能會存在著道德的共同體。
三、新公共管理的超越
1.在范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
相比于傳統(tǒng)的公共行政學,在范式上,新公共管理具有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表現:一是新公共管理為包括政府管理研究在內的公共部門管理奠定了堅實而又廣泛的理論基礎。二是新公共管理具有一系列的主題創(chuàng)新,使公共行政學的理論事業(yè)更加的開闊。三是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個綜合和全面的知識框架。四是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種政府管理的新實踐模式。
2.新公共管理表現了防止行政權力濫用的趨向
一是其服務定位弱化了特權意識,甚至消失了特權。二是其原有的行政體系中主體中心中心主義,被新公共管理核心思想中的顧客至上所取代。而這種主體的邊緣化,使腐敗喪失了滋生的土壤。三是因為實行公共服務的公開競標,會使行政行為的透明度加大,并最大化的減少了行使公共權力的機會。新公共管理的趨勢,是建立的新的管理體制,以公共利益為中心。同時,新公共管理還使得管理行政公平與效率不可兼得的矛盾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
結論:
目前,新公共服務理論已經逐漸將新公共管理理論所取代,它對公共管理中政府的責任、公民精神和合法性非常強調,強調政府資源和公民社會的相互融合,并因此成為現代公共管理的核心所在。
作者:施建君 單位:華僑大學
參考文獻:
[1]孔靚.政務超市: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政府改革模式[J].江南論壇.2004(07)
[2]伍復康.新公共管理理論與調整大學和政府之間的關系[J].中國教育政策評論.2005(00)
[3]王麗莉.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在矛盾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4(06)
[4]喻劍利,曲波.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缺陷及其糾正[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20X(2016)29-0083-02收稿日期:2016-08-03
一、政治學公共管理中公眾網絡參與概述 (一)公共管理的內涵
公共管理以社會公共事務作為管理對象,它是為有效實現公共利益,對社會作出公平的有價值的工作而進行的一項社會活動。在政治學中公共管理這門學科從誕生、研究、實踐到運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的公共管理僅限于政府和組織,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組織管理和以公共利益為指向的非政府組織管理為主,形式也比較單一。隨著政治學中公共管理的不斷發(fā)展,它的范圍也不斷擴大。近年來,公共管理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最有代表性和實現管理高效化、科學化的成就便是網絡參與??傊补芾淼膬群簿褪撬淖罱K目的,還是通過多元化的社會力量采取多種機制與形式,借助現代化的科學手段和網絡機制,在政府、私人部門和公民的參與下共同處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以實現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
(二)政治學公共管理中公眾網絡參與的基本內容
1公共管理中公眾網絡參與的概念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促使網絡技術不斷普及,網民這個特殊群體逐漸壯大。網絡參與公共管理已是公眾表達意愿的主要途徑。由于網絡技術的推動,公眾參與度也在不斷攀升。公眾最為關注的就是社會突發(fā)事件以及一些國計民生方面的熱點問題,并在這些問題上表達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公眾網絡參與其實就是行政決策部門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公眾通過網絡途徑參與到關系自己利益的公共決策制定過程中去,使公眾借助現代互聯(lián)網發(fā)表屬于個人利益、公共利益或社會問題的評論和建議,最終與決策層達成一致并形成決策的一個過程。
2公共管理中公眾網絡參與的階段
我國公民網絡參與從20世紀末的萌芽狀態(tài)發(fā)展至當前繁榮活躍的狀態(tài),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
1994年至1999年是我國公民網絡參與的萌芽期。在這一時期,我國互聯(lián)網使用人數不是很多,但其發(fā)展速度卻非??臁?994年科研機構和高校BBS站點興起的這種互動的電子媒介具有文件傳輸、電子郵件、信息公告、在線交通等功能,還支持“多對多”的信息溝通模式。在這種新興網絡平臺上,網民能自由地發(fā)表言論和觀點,也能與其他網友討論所共同關注的話題。
1999年至2002年,我國公民網絡參與開始i入發(fā)展壯大期。20世紀末,我國政府官方網站開始大規(guī)模建設平民化的網絡論壇,這對我國網絡政治空間的發(fā)展帶來巨大的影響。2001年新華網相繼推出“發(fā)展論壇”和“統(tǒng)一論壇”。隨后國內一些商業(yè)門戶網站也相繼設立了供網民討論時事、分享觀點的綜合性網絡論壇。大眾網絡論壇具有更強的綜合性,往往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吸引大量的網民,并且網絡討論話題的公共性也在不斷加強。
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網絡空間逐漸成為傳遞基層群眾情緒和民意的重要公共場所,網民成為舉足輕重的社會群體。尤其是最近幾年來網絡成為政府與公眾溝通、聯(lián)系的橋梁,公民網絡參與成為民眾和政府部門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渠道。而民眾通過網絡參政議政也凸顯我國民主形式的日益豐富。當前我國公民主要利用網絡問政平臺、積極參與網絡“微博問政”、加強與人大代表網絡互動等方式來推進公民的網絡參政議政。
(三)政治學公共管理中公眾網絡參與的特殊意義
(1)在政治學公共管理中公眾網絡參與對政府公共管理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公眾網絡參與可以在政府決策還沒有形成前表達公眾的需求和觀點,從而使政府做出有利于公眾的決策。
(2)公共管理中公眾網絡參與無形中保障了公眾的參與權與話語權。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公共管理過程中來。無論公眾發(fā)表的意見或建議是否具有建設性,網絡依然給公眾提供了一個與政府決策層對話的平臺,而這個平臺的存在無形中保障了公眾對政府決策的參與權和話語權。
二、政治學中公眾網絡參與公共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1政治學中公眾網絡參與公共管理存在的問題
網絡公眾參與普遍性不足,參與廣度與深度有限。網絡的普及程度在逐漸升高,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區(qū)域性差異比較大,尤其是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很多地方還沒有實現網絡全覆蓋,這就意味著部分地方公眾還不具備網絡參與政府公共管理的能力和條件。
2政治學公共管理中公眾網絡參與存在問題的原因
首先,區(qū)域性差異和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導致公眾的參與度低是公共管理中公眾網絡參與問題的根本原因。其次,公共管理中公眾參與的主體能力和參與度還不夠強。目前的公眾網絡參與僅限于簡單的網上交流形式,而這種交流只是一種宣傳的形式,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對于公眾網絡參與來說,參與主體越廣泛才能使公共管理公眾網絡的參與越公平。最后,政府決策層網絡參與缺乏可操作的程序規(guī)范。
三、提高政治學公共管理中公眾網絡參與的幾點建議1建立健全網絡參與管理制度
公眾網絡參與是一個系統(tǒng)而復雜的過程,這就要求政府建立健全保障公眾參與權和話語權的相關制度,使公共政策內容和公共政策決策程序也能公開,保證公共政策的決策能體現公眾所表達的意思。同時,政府還要加大力度完善和制定公眾網絡參與的相關制度、法規(guī)和政策,引導公眾正確而理性地參與到公共管理中來。
2完善回應機制
公眾網絡參與改變了以往公眾參與政府公共管理的單一模式,使政府和公眾的對話互動成為可能,為政府的公共決策提供了公眾的訴求,為政府制定更接近民意的政策提供了機會,從而有利于推動民主化進程。有了公眾的網絡參與只是公共管理中公眾網絡參與的一個前提條件,并不是最終結果,公共管理中公眾網絡參與最關鍵的是政府能否正確回應公眾日趨多元的訴求。這就要求政府健全和完善回應機制,對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和在公眾網絡參與下形成的輿論要予以積極的回應和引導,從而使公眾網絡參與順著理性、規(guī)范的道路發(fā)展,真正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動力。
3拓寬網絡參與渠道,強化信息交流平臺
在我國由于區(qū)域性差異和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很多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還未享受到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好處,公眾網絡參與的渠道很窄。政府應加大西部落后地區(qū)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使落后地區(qū)人民也能通過網絡參與真正參與到公共管理中來。因此,政府應不斷拓寬網絡參與渠道,強化交流平臺,從而保證公眾和政府對話互動的平臺暢通,公眾有序地參與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應用性學科,是培養(yǎng)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高級管理人才的主要陣地之一,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公共管理人才的質量,而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否恰當。案例教學方法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在國外近幾年來已被廣泛應用于專業(yè)實踐的教育與培訓的諸多領域,如法律、醫(yī)學、商學、公共管理、教育,等等。這種教學方法在國內的應用仍然處于初始階段,尤其是對公共管理這樣的新興學科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地應用案例教學方法,就成為公共管理學科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案例教學方法的內涵、特征及意義
案例教學的起源可追溯到1910年的美國哈佛大學。如今,在哈佛商學院,所有課程都用到案例教學,學生兩年中要學習400-600個案例;肯尼迪政府學院60%的課程運用案例教學,學生兩年中學習100-140個案例。哈佛的案例教學極為注重啟發(fā)、討論與互動,強調把現實問題帶到課堂、把理論變成解決問題的公開討論、把教師的單向講授變?yōu)閹熒g的教學相長、把個人的思路變?yōu)榧w的智慧。[1]哈佛大學商學院對“案例教學法”的成功運用和實施,使其成為一種風靡全球的、被認為是代表未來教學方法走向的成功教學模式。特別是在培養(yǎng)應用型、實戰(zhàn)型的管理人才方面,它具有獨到的功能和效果,受到管理界、教學界的重視、支持和歡迎。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課堂講授、案例研究、研討會等九種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分別在知識傳授、分析力培養(yǎng)、態(tài)度轉變、人際技巧提高、接受度和知識保留力等六個方面對各國專家做了廣泛調查,結果發(fā)現案例研究的教學方法綜合效果名列第一。那么,什么是案例教學方法呢?
關于案例教學方法,美國芝加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小勞倫斯·E.列恩下了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教師們以教學案例為基礎,在課堂中幫助學習者特定教學目的的一整套教學方法和技巧。”[2]P45與傳統(tǒng)教學的單一講授方式、教師獨自選擇教學內容、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控制等方面不同,案例教學方法具備如下特點[3]P47:1.教學以討論為基礎;2.學生知道得多,教師的知識并不是權威性的,學生們對自己的學識負責;3.知識和思想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雙向流動,并在學生中間互相交流;4.通常學生是關注的中心,在論題選擇和討論方式上教師與學生共享控制權,而且教師經常作為輔助人員或資源提供者處于次要地位;5.總的目標是提高和增強學生的評論性的、分析性的思維和概括能力、辯論能力及說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
實施案例教學方法對于培養(yǎng)高素質、專業(yè)化的公共管理隊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首先,案例教學能夠適應公共管理學科教學改革實效化的需要。作為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公共管理學基本理論并不晦澀難懂,難就難在如何權變的應用理論上,只有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才能讓學生明白。所以引入案例教學對我國高校管理教育思想及教學方法的改革發(fā)展起到重要的啟發(fā)和推動作用。其次,案例教學能夠適應公務員考試與公共管理教育職業(yè)化的需要。隨著《公務員法》的頒布與實施,公務員考試與錄用進一步規(guī)范化,具有了更強的篩選與鑒別作用。此外,公共管理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生有較強的進入公共生活的擇業(yè)訴求。為了適應這兩方面的需求,以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為契機的教學模式轉變必須關注公務員考試及公共管理專業(yè)學生基本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潛能的培養(yǎng)。[4]再次,案例教學能夠促進公共管理學科發(fā)展,加強學界與政界的聯(lián)系。公共管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它會隨著公共管理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和更新。透過案例,可以大致了解管理環(huán)境的變化趨勢,發(fā)現現有理論的薄弱和不足之處,從而推進公共管理學科的發(fā)展和完善。同時,通過學界與政界的交流與合作,既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教師的實踐能力,又可以提高政府部門人員的理論水平。
二、實施案例教學方法存在的誤區(qū)
首先,教師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qū)。有的教師沒有意識到案例教學是在教學觀念和方式上的一次深刻變革,他們認為,“案例”就是“例子”,舉例說明某個知識要點就是案例教學,而沒有真正轉換教學思維,也就不會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更不會使教學效果有明顯的改善。有的教師則認為“案例分析”是一個專門的課程,可以通過開設一門“行政案例學”課程來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案例教學是可有可無的,不一定有效。他們認為案例教學無法替代社會實踐,學生們通過交流不成熟的意見不會學到任何東西。
其次,學生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qū)。由于長期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而形成的被動接受知識的依賴心理的影響,學生對案例教學的適應能力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養(yǎng)成了不愿主動學習、不愿參與討論的惰性。另外,我們在案例教學過程中也發(fā)現,學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等因素都會影響到他們在課堂上的反應。尤其是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無形影響,很多學生即便對討論的問題有想法也羞于表達,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案例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
再次,案例收集上存在一定的誤區(qū)。目前,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公共管理研究還不深入,我國多數高校的公共管理教學仍然采用老套的“灌輸式”教學,以“兩教(教師、教材)為主體,“耳提面命”式地向學生講授單純的概念和課程邏輯體系,而對案例教學教材的編寫工作滯后,尤其缺乏適用、規(guī)范、本土化、針對性強的公共管理類課程的教學案例,影響了案例教學的實際效果。具體而言,在公共管理的案例教學中存在“三多三少”現象,所謂“三多三少”,即:舊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
三、完善案例教學方法的對策
1.建立和不斷優(yōu)化案例資源。開展案例教學首先要有足夠的、高質量的案例資源,建立一個各教學單位可以共享的案例庫是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我們有必要成立案例搜集制作組,建立具有相應社會性的案例專門研究機構以形成穩(wěn)定的案例工作隊伍,明確任務,專門負責對外的實際調查,搞好和政府及其他非政府公共組織的關系,以期比較容易地獲得高質量的第一手資料,構建全面而準確的專業(yè)案例庫,為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提供案例源。一方面,高??梢云刚堃恍┕步M織的工作人員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幫助制作案例。這樣,既可以保證公共管理案例的真實性、及時性和指導性,又可以使學生接觸到更加貼近實際的素材。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學習國外的經驗,在全國范圍內整合公共管理的研究人員,形成穩(wěn)定的力量,組成業(yè)務網絡,建立起各研究單位可以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庫。比如,美國早在1948年就由紐約卡內友公司資助,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撒拉克斯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等組成了公共行政案例編寫委員會,研究成果由各大學分享。
2.根據課程內容精心選擇教學案例。要有效地開展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其前提是要根據課程內容精心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在案例選擇過程中,為確保案例的典型價值,應堅持以下原則:首先,案例的選用要符合教學目的。要充分考慮到案例與理論教學內容的相關性,選取的案例要與教學理論知識相吻合,針對這些知識的重點、難點。比如在“政府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教學中,我國“大部制改革”就十分引人矚目;其次,選取的案例應具有典型性、真實性、時效性、針對性。所選案例必須是反映公共管理實踐某些或某類情形的代表性事例,最好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其內涵具有普遍意義,內容真實可靠,可信度高,通過對其分析可以獲得一般性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公共危機處理”這一主題下,“911事件”、“抗擊非典”、“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出租車司機罷運”、“農民工上訪”等問題導向明確且較具代表性的個案就很易備受關注,具有典型意義。再次,教學案例應該具有開放性與挑戰(zhàn)性,能夠引發(fā)不同的觀點、思考和爭論,能夠對分析者的認知能力和決策能力形成一定的挑戰(zhàn),使得這些能力經由不斷磨煉而得以加強。
轉貼于 3.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配合案例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案例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高度的擬真性和鮮明的教學目的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案例教學不僅在教學理念和方式上與傳統(tǒng)教學不同,而且要求與一定的物質安排相適應。采用現代技術手段配合案例教學必然是未來案例教學的發(fā)展趨勢,選用聲像結合的案例,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富于動漫色彩的課件,輔之以適當的背景音樂和短片,能夠創(chuàng)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公共行政管理學科知識和公共行政管理教學信息。因而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fā)展有很大幫助,可大大提升課堂的直觀性,讓學生身臨其境、深受啟發(fā)?,F在國外甚至于已有學校嘗試租用衛(wèi)星通道,進行遠距離乃至跨洲的案例討論與學習。這預示著,未來的案例教學將是“無縫式”的,案例教學傳統(tǒng)上被劃分為學習者先獨自對案例作分析,繼而以小組和全班的討論這樣一種學習環(huán)節(jié)的界線將逐漸消失,學習將成為一個連續(xù)的過程。
4.加強培訓,提高教師案例教學能力。案例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案例三要素構成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它要求教師具有很強的專業(yè)能力和高超的教學技能,教師教學方法的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案例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高校應加大投入對教師進行系統(tǒng)的案例教學培訓,提高教師案例教學的能力。首先,教師必須轉換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方式,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所謂教師、學生和案例三者積極互動,就是強調教師以案例為主要素材,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博大的情懷影響學生,以情帶學,以平等的姿態(tài)帶領學生一起進行案例的分析和研討。教師要做導演、主持人、組織者,而不要做演說員、評論員、仲裁員。其次,完善案例研究,加強案例寫作。案例教學法須以高質量的案例研究為基礎,唯此才能真正高效地展現“問題”中所涵的沖突,發(fā)掘更多的洞見,更好地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奔巴薩特等方法論學者指出,案例研究要注意的程序是:(1)研究主題與目的的確立;(2)分析單位的設計;(3)單一個案或多個案的研究設計;(4)選擇對象的研究設計;(5)資料研究方法的研究設計。[5]P396再次,借鑒國外做法,積極開展高校與社會公共管理部門的合作,聘請政府部門或公共機構中具有豐富的政府工作實踐經驗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級管理人員擔任兼職老師,傳授公共管理中的實踐經驗。比如,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品牌教授、“大腕級”骨干教師多數有從政的經歷,有些人擔任過大型企業(yè)的高層管理人員,還有一些人擔任過美國總統(tǒng)的經濟、公共政策和國際事務等方面的高級顧問或助理,大多是畢業(yè)于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等院校。他們從政經驗豐富,社會聲望高,學術功底扎實,影響力大,特別是在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國防與外交等方面見多識廣,研究成果豐富。
5.注重評估,建立案例教學效果測評系統(tǒng)。
課堂案例研討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案例教學的完成。因為與傳統(tǒng)課題教學相比,案例教學中開放式的討論雖然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智能和各種技能,但缺乏客觀的評價依據,增加了教師評估學生知識接受程度的難度。因此,跟蹤研究教學實踐,注重教學評估意見的收集和反饋,建立與案例教學方法配套的教學效果測評系統(tǒng)就顯得非常必要。每次課后,教師應及時召集學生針對本次課堂案例教學進行討論,征求意見和建議,聽取學生對案例教學效果的反映,以便為案例教學的改進奠定良好的基礎。譬如:對學生的負責和鼓勵程度、課堂上的主要觀點和看法的清晰程度、課堂講授與自由討論之間的平衡程度、教師的優(yōu)缺點、案例及閱讀材料的質量等情況向每個學生分發(fā)征求意見表并及時收集整理反饋,督促有關教師做好改進工作,提高案例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史美蘭.體會哈佛案例教學[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2):84-86.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168(2015)01-0016-09
一、導 論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學者們開始自覺地對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論進行反思,先后經歷了三波反思和爭論。第一波以西蒙(Herbert Simon)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和以德懷特?沃爾多(Dwight Waldo)為代表的規(guī)范主義之間的爭論為焦點。兩者就公共管理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等方面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這場爭論,加之學者們對公共行政的學術地位、研究范圍、主題等方面認識的分歧,引發(fā)了公共行政學的“身份危機”<sup>[1]</sup>和“思想危機”<sup>[2]</sup>。第二波以批判主義和實證主義之間的爭論為焦點。1979年羅伯特?丹哈特(Robert Denhardt)針對西蒙的理性實證方法,將批判方法論引入公共組織的研究中,引發(fā)了實證方法論和后實證方法論之間的爭論<sup>[3]</sup>。第三波以倡導方法論的整合為主要特征。1986年杰?懷特(Jay White)提出后經驗論哲學用以整合公共管理研究的實證、詮釋與批判三種取向<sup>[4]</sup>。斯托林斯(R.A.Stallings)則認為成功的研究應該整合經驗主義傳統(tǒng)的量化研究與現象學傳統(tǒng)的質性研究<sup>[5]</sup>。中國臺灣學者江明修<sup>[6]</sup>、顏良恭<sup>[7]</sup>等人則使用科學哲學的“范式”理論探討了公共管理的多元方法論及其整合問題。
上述爭論使得公共管理研究似乎走向了繁榮,但在公共管理方法論的爭論中,學者們辯論的主線是實證主義和非實證主義(規(guī)范、詮釋和批判)的對立和融合:實證主義者將公共管理現象看做是“自然的”,非實證主義者將公共管理現象看做是“人文的”。事實上,公共管理并非單純的“自然”存在,亦非單純的“人文”存在,而是介于自然和人文之間的“人工物”。雖然將公共管理作為“人工物”的思想從公共管理學誕生之初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一思想亦在西蒙那里得到了較為系統(tǒng)的論證,西蒙認為:“人工物具有以下特征:人工物是經由人綜合而成的(雖然并不總是、或通常不是周密計劃的產物)。人工物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具備被模仿自然物的某一方面或許多方面的本質特征。人工物可以通過功能、目標、適應性三方面來表征。在討論人工物,尤其是設計人工物時,人們經常不僅著眼于描述性,也著眼于規(guī)范性?!盵8](p.103)但是在公共管理學的方法論的論爭史上,人們一直陷于“自然”和“人文”的對立,沒有在公共管理作為“人工物”的基礎上,形成清晰而完整的公共管理技術設計研究范式?;谶@一考慮,本文旨在解釋公共管理研究的技術設計范式“缺位”的原因,闡明該范式的方法論基礎,說明該范式的基本議題,厘清其基本邏輯。
大部分的公共管理研究(包括學術、咨詢和實務問題的解決三種形態(tài))本質是在進行技術設計活動,即為了實現既定目標,以科學原理為基礎,通過政策、制度、體制、機制和治理工具的設計,實現特定的目標,解決公共管理的實踐問題。凡是尋求合理手段實現特定目標的思想、程序、知識和技藝都屬于技術的范疇。“設計”則是產生技術知識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正如西蒙所言:“關于自然事物的知識的教授是科學學科的任務:自然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怎樣,它們是如何發(fā)生作用的。關于人工物的知識的教授是工程學院的任務:如何制造具備人們想望性質的人工物,如何設計。工程師并不是唯一的專業(yè)設計師。凡是以將現存情形改變成想望情形為目標而構想行動方案的人都在搞設計。生產物質性人工物的智力活動與為病人開藥方或為公司制訂新銷售計劃或為國家制訂社會福利政策等這些智力活動并無根本不同。如此解釋的設計是所有專業(yè)訓練的核心,是將專業(yè)(Profession)與科學區(qū)分開的主要標志。工程學院像建筑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法學院、醫(yī)學院一樣,主要關心設計過程?!盵8](p.103)
1968年托馬斯?庫恩(Thomas S.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英國學者瑪格麗特?瑪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對庫恩的范式作了系統(tǒng)的考察,他將庫恩使用的21種不同含義的范式進行了概括,總結了范式的三重含義。一是作為一種信念、一種形而上學思辨,它是哲學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為一種科學習慣、一種學術傳統(tǒng)、一個具體的科學成就,它是社會學范式;三是作為一種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個解疑難的方法、一個用來類比的圖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構造范式。在庫恩看來,范式不是客觀世界的知識,是科學共同體用來解決科學研究中的各種難題的工具?!胺妒健笔且粋€比“理論”和“理論框架”含義更復雜、廣泛和多樣的概念,范式除了理論框架的含義外,還包括科學共同體的信仰、解題規(guī)則、實驗手段、成功的示例等含義<sup>[9]</sup>。
本文所說的公共管理研究的技術設計范式意指:將公共管理活動看做“人工物”的構造活動,并據此形成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論、學術傳統(tǒng)和解題(研究)邏輯。換言之,公共管理研究的技術設計范式是哲學和方法論基礎(哲學范式)、學術傳統(tǒng)和主要議題(社會學范式)、開展研究的基本邏輯(構造范式)三個層面的統(tǒng)一。
[12]Perry,J.L.,Kraemer,K.L..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5~1984[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2).
[13]Houston, D. J.,Delevan,S.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 Assessment of Journal Public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 (50-6).
[14]Cleary,Robert E..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examined:An Evalu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s of 1998[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0-5).
[15]孫同文.臺灣公共行政研究成果的回顧與評估[J].暨南大學學報,1986,(2-1).
[16]江明修,等.公共行政研究之本質、標準、議題與知識成長:方法論的觀點[J].中國行政評論,1996,(5-2).
[17]詹中原.新公共政策:史、哲學、全球化 [M].臺北:華泰出版社,2003.
[18]吳穎年.臺灣公共行政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之分析――以1997至2006年碩士論文為例[D].臺北:世新大學,2006.
[19][德]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和科學 [M].李黎,郭官義.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20]Cross,N..Science and Design Methodology: a Review[J].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1993,(5).
[21]Simon,Herbert A..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Cambridge,MA:MIT Press,1969.
[22]張福昌,[日]宮崎清.設計概論 [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
[23][加]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 [M].楊斌.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
[24]武夷山.管理學是設計科學[N].學習時報,2007-06-04.
[25]仇向洋.管理設計導論[J].東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26]陳良華,張P.會計學是一門設計型科學――會計理論“人工科學”本質的回歸[J].會計研究,2011,(2).
[27]凌峰,劉建一.從設計科學視角探尋管理理論與實踐隔閡的解決途徑[J].科技管理研究,2011,(6).
[28]Van Aken,Joan E..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he Design Sciences:The Quest for Field-Tested and Grounded Technological Rul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 (41-2).
[29]De Vries,Marc J..Teaching about Tech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for Non-Philosophers[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6.
[30]Mitcham,Carl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M].New York:Free Press,1983.
[31]Shangraw,Jr.,R.F.,M.Crow,Michael,Overman,E.Sam..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Design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Special Issue: Minnowbrook II. ChangingEpoch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9,(49-2).
[32]Waldo,D..Perspective on Administration[M].Al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56.
[33][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80年代的政治經濟學 [M].平新喬,莫扶民.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9.
[34]Bozeman, Barry.Strategic Public Management and Productivity: A “Firehouse Theory”[J].State Government,1983,(56-1).
[35]Ring,Peter Smith,L.Perry,Jame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Implications of Distinctive Contexts and Constraint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2).
[36][美]全鐘燮.公共行政學:設計與問題解決 [M].黃曙曜.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
[37][美]全鐘燮.公共行政的社會建構:解釋與批判 [M].孫柏瑛,張鋼,黎潔,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8]Ulrich, Werner.The Metaphysics of Design:A Simon-Churchman“Debate”[J].Interfaces,1980,(10-2).
一、新公共管理
20世紀中后期,西方世界各國深受凱恩斯主義理論影響,政府干預加劇,政府職能大大加強。但是在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與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之前的政府管理體制難以應對:行政職能的擴展,政府也隨之膨脹,機構冗余;在政府部門蔓延,行政效率嚴重受到制約;政府財政赤字嚴重,難以保證公共服務質量,公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情緒日益增加;這些危機嚴重挑戰(zhàn)著西方政府的地位。為應對這些危機,西方國家掀起了一系列的政府改革浪潮,即“新公共管理”運動。它主張采用私營機構的管理技術與方法,以職業(yè)化管理,分權,小型化為手段,并以效率、效益、經濟為結果導向的政府管理模式。在這一政府改革運動中,西方各國政府行政效率確實是有了相應的提高,并且在社會管理方面也有了質的改變,相應的緩解了民眾對政府的質疑危機。第一,通過將國有企業(yè)私有化,市場化服務手段引入政府,使得經濟活動脫離了政府的直接控制,在競爭機制下,政府活動所提供的公共服務質量有所提高。第二,通過政府機構重組來有效應對僵化無效率的科層制管理。盡管科層制曾在公共管理重發(fā)揮過巨大作用,但是在變化迅速、競爭激烈、信息知識密集的時代,它嚴重阻礙了政府的有效管理。因而,建立精簡、高效、合理的政府機構是勢在必行的策略。第三,精簡程序,改進管理方式。通過精簡程序、縮小審批事項、下放審批權限、廢除時效過時的條例、合并重復審批程序和審批制度、簡化申報程序和審批手段、發(fā)展電子政務等做法來改進公共管理方式。同時對于舊的政府管理模式,人事行政模式通過合同雇傭、與技術機構合作有力沖擊著公務員終身責任制,更加突出了行政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然而,對新公共管理的爭議從未停止過。首先,新公共管理體現了對市場機制的熱崇,私營企業(yè)管理方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公共部門的公共屬性,畢竟政府的運營是無法完全照搬企業(yè)的管理模式,效率與結果畢竟不是政府所要追求的目標。其次,政府的公共產品與公共產出是在事實上是很難量化的,總是想要將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與公民需求強制性的以數值表示出,難免會產生些許偏差,反而不利于政府的綜合協(xié)調管理。最后,新公共管理的各種具體措施受到質疑。分權能夠提高部門的靈活性,但容易造成本位主義,嚴重阻礙政府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私有化能夠有效提升政府部門的競爭力,但是在市場機制不完善的地方極易產生尋租現象,導致資源不必要的浪費;結果導向能夠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但是如何與公平、公正有效結合還是未知數;放松規(guī)制增加了部門的靈活性,但也帶來了管理真空地帶,而這一地帶無論是公共基礎還是法律機制可能都不夠完善,反而是帶來了新的問題;分散化的做法,使得協(xié)調工作難以開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小政府”并不是公共行政改革的最佳目標,“好政府”才是公共行政的不懈追求。對新公共管理的評論褒貶不一,但是作為一種政府管理的新模式,它確實為之前的政府管理困境提出了些頗具建設性的舉措,同時也為之后的政府管理模式提供了研究方向。
二、新公共服務
以羅伯特•B.登哈特為代表的一批美國公共行政學者基于對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反思,以及在新公共管理實踐中所遇到的種種質疑的理性思考,提出了新的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新公共服務的主要觀點。
(一)服務而非掌舵
盡管在過去,政府通過一系列的管理手段與方法掌控社會發(fā)展節(jié)奏,指導社會不斷發(fā)展,也的確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是在日益復雜的現今,想要僅僅通過管理而不是滿足公眾需求,并不能夠切實推動社會的進步,也就是說政府如今的角色并不是要強調政府與公民的依附關系,而更多的是在公民參與積極的社會中,充當“裁判”這一角色,來滿足公民的需求,并且使公民行為不俞越法律與道德所不允許的行為。這就要求政府的公務人員不僅使掌握一定的管理技巧,更要了解中介、協(xié)商等新技巧。
(二)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
政府應該以滿足公眾需求,提供公共服務為主要目標,而非僅僅是從政府自身內部的利益集團出發(fā),通過尋租活動滿足自身集團需求。因而要重視公民組織或者公民的需求,政府與公民應該不斷協(xié)商,政府要盡可能根據公民訴求滿足不同的利益需求。同時,公民也要做好監(jiān)督政府行為的工作,使得政府行為在制度內合理運行。
(三)戰(zhàn)略的思考,民主的行動
在政府政策制定過程中,政府將不再是唯一的政策制定主體,而是相關各方都應該要參與到政策制定過程中來,共同制定政策,在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也是要各個主體共同來執(zhí)行,政府的適當分權與下放,能夠讓公民社會有一個質的發(fā)展,公民參與積極性提高,并不會打亂政府的工作計劃,相反能夠為政府的未來規(guī)劃與行動提供給一個有益的方向。政府充分滿足,回應公民需求,竭力為公民服務,又促進公民權益的實現,政府與公民得到了良性發(fā)展與互動。
(四)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
盡管在企業(yè)中,顧客導向能夠有效提升企業(yè)服務質量,進而能夠為企業(yè)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政府不能夠完全像企業(yè)一樣使顧客導向這一方法完全發(fā)揮作用。首先,政府很難界定誰是顧客。因為政府的服務對象不僅僅有直接的當事人,還有很多間接當事人;更注重的是公共利益的實現而不是個人或者某些集團的利益實現。其次,在市場經濟中,有些顧客可以憑借自身所擁有的而其他顧客并沒有的資源,來與政府討價還價,進而使其利益能夠優(yōu)于其他顧客而實現。
(五)責任并非唯一的
政府工作人員不能僅僅關注效益這些可以量化的東西,更應該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法律,價值觀與公共利益上來。盡管新公共管理提倡政府工作人員應該像企業(yè)家一樣,采用一些企業(yè)管理方法來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使本就僵硬的管理體制能有所活力,但是這有些將責任問題過于簡單化了。
(六)重視人而非僅僅重視生產率
為了激發(fā)員工的積極性,可以通過提高薪水或者待遇等標準來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在公共組織中,尤其是在現如今高度發(fā)達的信息時代,薪酬不可能是唯一一個影響行政官員積極參與行政事務的動機;同樣對于公民來說,他們所要求的人身權益也不單單是資金的保障。新公共管理理論所提倡的注重經濟效益的做法,是無法培養(yǎng)出具有責任心和關注社會公共利益的公民的。不僅在政府內部,需要行政長官下放行政權力,與基層行政官員協(xié)同處理行政事務;在政府與公民的關系上,政府也要給予公民處理公共事務的機會,不但能有效拉近政府與公民間的關系,也能夠把關注的焦點普及到更大范圍內的公民間。通過分享權力,政府與公民在尊重的基礎上相互協(xié)作與支持,就能夠很好的實現公共利益。
(七)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
企業(yè)家總是試圖將公共資金劃歸個人所擁有。但是,將注重經濟效益的企業(yè)家精神引入到政府工作中來,只會使得政府的工作是為了滿足顧客需求。政府應當明白,服務對象應該是全體公民,政府不是為了自身利益而在工作,得面向宏觀整體利益,有的時候利益出發(fā)點并不一定是非要盈利的,可以是一種價值觀的提倡,可以是公民的訴求。這是與注重企業(yè)利潤的企業(yè)家所不同的。因而政府在今后的治理過程中應該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而不應該將自身視為單單為盈利的企業(yè)家。通過對新公共服務的描述與分析,公民參與,重視公民權與公共利益是其主要支撐點。新公共服務倡導的是政府最大的作用不是對公民的控制,而是對公民的服務,民主的觀念要在公共組織中自始至終貫穿著。并且新公共服務理論突破了政府失敗與市場競爭的視角,重新來定義政府在為公民提供公共服務所擔任的新角色。盡管新公共服務是作為一種新的管理范式出現的,但與新公共管理理一樣面臨著不少質疑。對于新公共理論所強調的“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它所針對的是新公共管理所采用的企業(yè)家政府理論,認為其在提供公共服務時,按照經濟與效益原則,力求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盡管在節(jié)省財政開支上有了質的飛躍,但是公共服務始終不是根本目標。
三、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的整合取向
關于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不能夠明確判定孰優(yōu)孰劣,哪一個能夠在未來的公共行動中更具有潛力,哪一個能夠更具生命力。兩種理論都各自有著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又同時存在著不足,但我們更應該將重點放在二者的融合性上而非是二者相互替代的關系上。新公共管理在對當前公共部門的效率低下,公民信任危機以及應對外部變革的挑戰(zhàn)上有著顯著的效果,引入企業(yè)管理方法和技術,追求經濟效益,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對于之前的僵硬式的管理模式有著良好的改善意義,也確實為之后的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出現做了鋪墊;但在追求對實際問題的改善時,必定要更加強調效率的工具理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對價值的追求。而從價值追求的角度來看,新公共服務所倡導的公民權,民主,公共利益對于21世界出現的一系列復雜問題來說有著新的解決途徑,協(xié)同治理,平等協(xié)商,共同處理公共利益的政治事務等管理新方式都是有著無限潛力的。在當下,基于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物質生產的愈發(fā)發(fā)達,公民的個性化訴求也愈發(fā)突出,如何使公共部門滿足公民日益豐富的個性化需求呢?在新公共服務理論所倡導的“為公民服務”的價值指導下,結合公共云服務即借依托于信息技術的平臺,在網絡中掌握各公共部門的擁有的資源與政策執(zhí)行過程,并以法律與制度的完善為基礎,由公民與其他公共機構選出一公共機構作為信息收集與處理的機構,能夠在有效時間內掌握公民的需求與政府資源的合理輸出,以達到為每一位公民提供便捷有效的個性化服務等技術手段,有效了解公民的需求;引入公共管理所倡導的結果引導過程的結果導向手段與根據顧客需要而非自身臆測顧客需求的顧客導向的手段,結合定量與定性分析的方法對公民需求有細致的了解,從而有效針對公民需求來進行服務。如果將新公共管理看作技術工具的形式,新公共服務可以看作是價值導向的形式,也就是說一架音色極其悅耳的鋼琴,還需要一位技術一流的鋼琴家,二者需要完美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如果不是將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二者明確區(qū)分開來,而是將新公共管理所倡導的工具效率與新公共服務所強調的民主價值二者綜合起來,也許會為公共管理提供一個有益的方向。
作者:栗寧遠 單位:黑龍江大學
參考文獻:
[1]珍妮特•V•丹哈特,羅伯特•B丹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石杰琳.反思與超越:從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務[J].鄭州大學學報,2011(9)
《意見》一出臺,引發(fā)了輿情的爆炸性傳播,新浪微博7月30日當天傳播達14萬條,第二日雖回落較快,但依然達到一萬多條。
與微博等自媒體平臺相比,新聞網站對此事件的關注度也毫不遜色,百度新聞高級搜索數據顯示,相關新聞的報道與轉載在《意見》的次日達到了3270條,并在8月2日、3日度過一個周末后仍保持高位。
從輿情觀點分布來看,本次關注點較為分散。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集中討論戶籍改革的意義、重要性和面臨的問題;有一部分觀點認為,是否能順利推行戶籍改革關鍵在于政策的細化;還有人則把聚焦點放在了戶籍改革與土地、樓市的關系上。
有評論認為,此次《意見》的,既是戶籍改革進程中的一大亮點,也是最大的難點?!吨袊嗄陥蟆贩Q,“關鍵是‘平權’二字。踐行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未必存在技術,但要破除長期形成的認知上的‘二元’,并非易事。它不僅要把握致力于同名、同命、同價的公平底線,更需建立與統(tǒng)一城鄉(xiāng)戶口登記制度相適應的教育、衛(wèi)生、就業(yè)、社保、住房、土地等一系列配套制度?!?/p>
有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戶籍改革最核心的問題在于分離戶籍及相應的權利與福利,解決戶口與公共產品捆綁的屬地化供給問題,使戶口回歸人口登記的本質而不是福利的象征。如果只是換一個戶口本而無法解決社會公共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務問題,沒有太大意義?!?/p>
一、協(xié)作性公共管理的內涵
(一)協(xié)作的概念
協(xié)作就是多個勞動者為了完成同一任務,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承擔不同的角色,他們之間有著各種聯(lián)系,按照一定的計劃進行的活動。政府也屬于組織的一部分,因此政府協(xié)作也就是組織間協(xié)作的行為。在政治界大量的學者對政府協(xié)作給予了不同角度的詮釋。從組織間關系的角度倆說,協(xié)作就是一個特定議題利益的相關者,他們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過程中來,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或者標準,對相關的議題做出討論或者決定。協(xié)議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利益的共同體。而從結構和功能方面來看,協(xié)作就是分布在不同的層次的人積極主動參與到共同問題的研討過程,他們之間有著一定的領導者進行組織,面對的也是人民大眾都比較關注的社會問題。而筆者認為,協(xié)作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組織為了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而進行的活動,簡單地說協(xié)作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關系。
(二)協(xié)作是一個過程
協(xié)作就是為了解決單獨個體不能解決的問題,而組織在一起的一個團體,這個團體通過談判來統(tǒng)統(tǒng)決定出一項規(guī)則,決定出組織結構處理問題的關系。協(xié)作是比協(xié)調和合作更高一級的一種集體活動。合作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團體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而進行的組織。而協(xié)作是一種組織集體行動的結果,他們針對一個公共的議題而進行的資源、信息的共享,為了追求多個組織共同的利益而進行的活動,并且協(xié)作主要是為了解決單個組織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說協(xié)作是多個團體為了共同的目標,而進行的共同資源、共同承擔責任的聯(lián)合行動或者公共工作。按照環(huán)境主題的數量,可以把跨行政區(qū)地方政府主體的關系分為多邊和雙邊關系。
二、協(xié)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
(一)資源依賴理論
資源依賴理論是研究組織變遷活動的主要理論依據。資源依賴理論跟新制度主義理論是組織研究的兩個重要的研究流派。其中資源依賴理論在早期主要是對企業(yè)管理組織行為進行研究。它是在組織自己無法獲得所需要的資源以后,向外部環(huán)境中的所需資源掌握著進行交換,進而形成的一種組織間資源相互依賴的關系網絡。也就是組織為了獲取其他組織的資源,而又受到其他組織的控制,向其他組織提供資源而建立起了的一種組織聯(lián)盟。組織間的互動就是進行資源的爭奪、保衛(wèi)、鞏固的合縱聯(lián)盟的過程。
(二)集體行動理論
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現代經濟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公共選擇理論逐步發(fā)展起來。此理論是主要研究的是傳統(tǒng)經濟學中不關心的非市場決策問題,也是一種集體的行動問題,它屬于結余經濟學和政治學之間的一個交叉學科。因為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組成,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都離不開人,所以這些人都不可避免的帶有經濟人的特征。公共選擇理論從開始就具有經濟人的行為假定,在其活動過程中,所有的參與者也都受到經濟人這一特性的限制,都有著使自己行為最大化的傾向,無行為主體的集體利益者是沒有的。
(三)整體性治理理論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方國家受到能源危機的嚴重影響,他們針對官僚制結構僵化和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低下的弊端,就展開了以政府再造為內容,以分權化、市場化、民營化為工具的新公共管理改革運動。但是這些新改革運動在各國的政治改革過程中報露出了很多的弊端。比如美國就明顯偏袒了民主行政一方。整體性治理作為政府部門的一項新興改革治理模式,整體性治理是公共管理的一個發(fā)展新方向,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分割性的問題構建出了政府管理的一個新的運作機制,以協(xié)調和整合為核心的治理方式為政府的發(fā)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三、結語
總之協(xié)作性公共管理的研究對于解決社會上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公共問題指明了新的方向,幫助政府部門探索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加快了社會的發(fā)展和社會結構的變革,也有利于彌補群眾的集體利益。
參考文獻:
[1]曾維和.協(xié)作性公共管理:西方地方政府治理理論的新模式[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文章編號:(2010)05―0015―04
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制訂工作方案中強調了“廣泛聽取專家學者、社會各界、學生及家長的意見,重大問題在社會公開討論”的原則。一段時間以來,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為教育規(guī)劃獻言獻策的熱議。而在去年《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公開征求意見收集組就已經收到各界人士通過多種渠道發(fā)表的意見和建議110多萬條。我國教育改革第一次這樣廣泛地問計于民,也體現了政府激勵公眾參與教育改革的決心和實際舉措。從公共管理的角度來分析這一現象,不難看出我國公共管理在教育改革中表現出的新變化。我們也由此需要分析公眾參與教育改革的現狀與問題,據此提出不斷完善公眾參與教育改革的途徑,真正實現教育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使廣大人民群眾享受教育改革所帶來的收益。
一、公眾參與教育改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論透視
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對傳統(tǒng)公共行政的批判和不足之上的,其主要理論基礎來源于經濟學的公共選擇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及其對私營管理部門管理方式和手段變革的成功借鑒上的創(chuàng)新。
(一)政府與公眾關系的變化
新公共管理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政府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改變。傳統(tǒng)的行政管理抹殺了個人、家庭和社會團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無效率地生產和提供公共物品,扭曲市場法則,對消費者(顧客)提出的要求不敏感,追求整齊劃一的服務,忽視公共服務的多樣化:公共物品的生產不是消費者說了算(脫離消費者需求),造成公共物品生產與供給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浪費。新公共管理對政府職能及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定位: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政府成為負責任的“公共服務的提供者”,社會公眾則成為“顧客”或“客戶”。政府服務以顧客為導向、給公民(顧客)提供自由選擇服務機構的機會,通過征求他們對公共服務的意見和要求,并測量其滿意程度等途徑,增強對社會公眾需要的響應力。
(二)公眾參與教育改革的價值分析
首先,廣泛的公眾參與,是搞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和基礎。公眾參與是教育改革的內在動力。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即通過教育體制改革、教育教學改革等一系列活動,促使教育發(fā)展更貼近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使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獲得提升,滿足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和人才全面發(fā)展的要求。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離不開社會成員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參與。在“以人為本”的社會發(fā)展理念蔚然成風的今天,公眾廣泛主動參與教育改革、為教育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是保證教育改革目標實現的持久動力。
其次,公眾參與是教育發(fā)展決策科學性的必然要求。教育不僅關系千家萬戶、關系每一個兒童的民生問題,也關系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正是由于教育的這種特殊重要性,如何保證教育發(fā)展和改革規(guī)劃的科學性、公正性和前瞻性,成為一個特定的問題。教育強調社會成員參與教育改革,意味著社會成員不僅是教育改革的被動接受者,同時也是教育改革的親身實踐者;不應只讓社會成員僅僅了解改革的結果,而應讓他們參與教育改革的政策制定、實施、監(jiān)督的全過程。只有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才能培養(yǎng)起現代公民應有的教育發(fā)展和配合改革實踐的意識,形成有效的公共管理組織結構和運作機制,切實發(fā)揮好教育改革的功能。
再次,公眾參與公共管理程度的不斷提高,是現代公共管理發(fā)展的總體趨勢。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公共管理事務和活動已變得越來越重要,它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在實踐中,雖然各國公共管理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也存在著一致性的地方,即都倡導“參與、分享”這一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說,通過公共管理中公眾參與機制的建設,形成一種公眾自主、積極參與的精神,實現公共管理的目標,從而享受共同創(chuàng)造的成果。
最后,公眾參與是社會成員履行義務、承擔責任、尋求利益保障的有效途徑。公眾參與反映了社會成員與社會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關系。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整體,在這一系統(tǒng)內,社會成員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是統(tǒng)一的,平等分享社會發(fā)展成果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公眾參與的過程既是分享權利的過程,也是履行義務的過程,每一個社會成員,無論是成員個體,還是作為組織的單位,都有義務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為社會建設出一份力量、盡一份責任。從行動目標上看,公眾參與是為了促進社會與人的共同發(fā)展。通過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以人為本建設社會,可以不斷滿足成員在物質、文化、精神、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因為,在一個社會中,只有社會成員自己才最了解自身的現實需求,也只有通過協(xié)商才能平衡各自的利益關系,維護其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利益追求。毫無疑問,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將在未來的公共管理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影響公共管理發(fā)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二、我國公眾參與教育改革的問題及其分析
社會成員自愿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程度,是社會開明程度、健全水平和活力效度的綜合反映。近年來,公眾參與教育改革被愈來愈多的人所接受與支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格局。但不可否認的是,依然存在許多問題:
一方面,我國教育改革的決策群體過于集中。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一種“理想導向”的特征,即主要從一種宏大理念、宏偉目標出發(fā),而不是從解決具體問題出發(fā),往往缺乏必要的財政支持、配套的政策手段,操作性較差。同時,政策議題主要由政府內部的權力精英提出,政策方案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門制定,具有所謂“內輸入”的特征,缺乏自下而上的決策過程,缺乏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和博弈。因此,教育發(fā)展改革決策往往在實施過程中與原有的想法背道而馳。例如,農村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對農村學生帶來的入學困難、受教育成本升高,還有“城市價值中心”的教育發(fā)展與經費保障機制影響,造成城鄉(xiāng)教育非均衡發(fā)展的現狀等問題。
另一方面,我國公眾參與教育發(fā)展管理體現出層次、廣度和深度不夠明顯的特征。從參與的過程來看,基本上還處于教育決策后實施階段的參與,屬于一種低層次的參與。首先,廣大的人民群眾,特別是受到文化水平、職業(yè)以及社會地位的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我國教育制度改革的最新的政策動態(tài),多數人只意識到自身是 教育政策的接受者,沒有意識到有權參與教育發(fā)展的政策制定。其次,公眾參與教育發(fā)展管理缺乏可操作的程序規(guī)范。雖然,我國的基本社會制度為公眾參與提供了根本保證,但關于具體的教育改革,由“誰來參與”、“參與什么”和“怎樣參與”均沒有相關的規(guī)范和條例加以明確規(guī)定,致使許多公眾參與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出現。此外,一些政府官員的官僚主義作風也不利于公眾參與的正常發(fā)展。
出現以上的狀況,除了公眾自身因素的影響以外,還受到更為復雜的社會因素的影響。具體包括:一是社會成員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還存在大的差異,社會成員受到這些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缺少溝通的途徑。二是政府行政權力過于強大,促使公眾對政府機構產生長期依賴心理,導致公眾參與的觀念非常淡薄。三是教育內部的工作形式和內容對社會的反映過慢,使公眾個性化、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在教育改革中無法得到充分滿足,因而在客觀上也造成公眾參與教育改革管理不足的結果。
三、公眾參與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
(一)培育公眾的參與意識
首先,對于公眾的范疇重新界定。教育發(fā)展與整個社會大系統(tǒng)密切相關,對于教育發(fā)展,不僅僅是教育自身的主觀的訴求,還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教育改革不但要吸收專家、學者的參與,還要擺脫“內部人”決策的模式,使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校長、學生、家長能表達和參與,而且要有派、企業(yè)界、科技界、勞動和就業(yè)部門、社區(qū)人士、海外仁人志士等的廣泛參與。其次,要讓公眾知道自己有權參與教育改革,這是在合法地履行自己的參與性權利。在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下,公眾基本不參與公共事務,即使在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參與特定公益性活動時,往往也認為自己是在盡義務而不是在履行權利,因此,我國公眾普遍缺乏公眾參與意識,大都不能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為了使教育改革具有扎實的群眾基礎,可以倡導公眾參與教育發(fā)展的文化,增強公眾參與意識,讓每一個人都認識到參與教育改革既是自己的義務,更是自己的權利??傮w而言,公眾參與公共事務側重于履行權利。因此,公眾有權要求政府支持基礎教育、有限發(fā)展教育,并在設計的改革措施中對這一要求予以體現。
(二)鼓勵公眾參與教育立法和教育規(guī)劃
在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公眾可以通過參與立法來促進那些有利于維護公眾利益和保障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權的法律條文出臺。教育立法,是對教育權利和義務的確立,對教育資源進行制度化分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各個利益主體都有機會充分參與博弈,才能制定出平衡各方利益的教育法規(guī)。教育規(guī)劃是根據社會發(fā)展和教育進步的需要,在確立教育發(fā)展總目標的同時,還要對教育發(fā)展的子目標,相關因素進行必要的劃分和分析,以此為基礎,提出實現規(guī)劃目標的合理方法和途徑。教育規(guī)劃包括了教育發(fā)展的結構、目標,能夠將廣大受教育家庭的教育要求制度化。
2000年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賦予了公眾參與立法的部分權利,確立了立法工作由“封閉立法”向“開門立法”轉型的方向。立法不再是立法機關內部的事情,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yè)組織、專家、公民在內的廣義上的公眾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立法活動。從此,鼓勵公眾參與教育立法和教育規(guī)劃具有了法律的保障。從全國層面上,公民可以參與教育諸多法規(guī)的意見征集、立法建議,可以在媒體公開發(fā)表意見,可以向立法機關、人大代表提出建議。在地方層面上,通過立法論證會、聽證會等途徑讓公眾參與地方教育法規(guī)政策的制定。
(三)構建公眾參與的有效途徑
一直以來,我國民眾對政府的政策、規(guī)劃的制定和實施,表現出較低的參與性,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公眾參政議政的渠道不暢。面對涉及自身利益、發(fā)展的問題,每位公民存在自己的訴求,但是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時效性和成本問題突出。
“網絡問政”是一種可以倡導的方式。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的《第2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3.38億。通過互聯(lián)網,“網民”進行消費、娛樂、交友、討論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并通過自由表達各種意見和訴求,在中國開啟了一個方興未艾的“網絡問政”時代。通過“網絡問政”,不但政府可以進行及時的教育政策宣傳解讀,收集各方面的教育需求、教育評論以及教育發(fā)展建議,而且公眾的教育需求也得到表達。同時,“網絡問政”需要同學者、媒體通力合作,提高民眾的參與度和有效性。一是專家需要在“網絡問政”中做好理論引導、政策解讀的工作。對一項政策和規(guī)定、規(guī)劃所存在的理論支撐和學理解釋,專家應該最有發(fā)言權,同時由于其自身的中立立場,更具有公信力。與此同時,專家需要對政府各項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的合法性進行論證,督促政府在問政過程中規(guī)范政策的制定法律程序和積極吸納民意。二是發(fā)揮媒體的輿論導向、溝通平臺的作用。媒體因其意識形態(tài)屬性也處于政府的管理體系之中,既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既要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又要傳播人民的聲音(表達人民呼聲,代表人民對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進行輿論監(jiān)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