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激情一区二区高清在线,亚洲中文字幕网址在线,九色在线精品视频,久久深夜福利亚洲网站

    <object id="jtoc7"><button id="jtoc7"></button></object>

      <object id="jtoc7"></object>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啟蒙文學

      啟蒙文學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6-01 08:56:02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jié)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啟蒙文學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啟蒙文學

      篇1

      以來,西方的哲學、文藝理論和思潮海量輸入如: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唯美主義、未來主義、意象主義、象征主義、表現(xiàn)主義等令人眼花繚亂,以及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克羅齊、尼采、波德萊爾、弗洛伊德、馬拉美、柏格森等文學家文論家的種種文論話語和思想的介入,便開始引發(fā)了中西文論之爭,最后論爭的結(jié)果則是以中國文論的“全盤西化”和對傳統(tǒng)文化徹底否定而告終。幾千年來引以為驕傲的中國傳統(tǒng)文論徹底被割棄,對于傳統(tǒng)文論的廢棄幾乎成了“進步”的象征與旗幟,正如季羨林老先生說的:“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對中國舊文化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揚棄,當時得到青年們的擁護。這與以后的‘’確有相通之處。其錯誤是顯而易見的?!边@就意味著文學啟蒙“失語”情結(jié)的真正開始了。

      啟蒙的目的在于開導蒙昧,使人們明白事理普及新知識,使人們擺脫愚昧和迷信。當時中國雖然在各方面落后于西方國家,但并不意味中國所有的傳統(tǒng)文化都應該被拋棄。中國古代文論,在幾千年的文學藝術的實踐中,已經(jīng)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不同于西方近現(xiàn)代文論的風格韻味與話語理論系統(tǒng),并在世界文論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話詞話理論的意境說、詩言志說、妙悟說等,文學方面有世界詩歌最高峰的唐詩宋詞等抒情文學,令世界嘆為觀止的敘事文學《三國演義》、《紅樓夢》等,還有那空靈悠遠的書法繪畫藝術等,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論實踐的產(chǎn)物和理論來源。我們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文論體系如《文心雕龍》與其現(xiàn)代西方文論相比較毫不遜色而且有些地方還要更加深入和透徹?!段男牡颀垺肥侨绱说牟┐缶?即使是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也不會有這樣深入的思考與體察文學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對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拋棄和文學啟蒙的“失語”情結(jié),不但沒有使得中國自己的文論擺脫蒙昧和迷信,相反漸漸陷入到了西方文論的話語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對于西方文論的頂禮膜拜造成中西文論與文化天然的二元對立,并且認為西方的就是先進的傳統(tǒng)的就是落后的。

      建國以后蘇聯(lián)模式影響了我國的文學發(fā)展和文論建設。雖沒有五四時期的那么多西方文論的影響,但又陷入了文學工具論的漩渦,車爾尼雪夫斯基、別林斯基、畢達可夫斯基的理論和其一整套“文學概念”的觀念,被認為是正宗的馬列主義文論體系,是權威中的權威,它統(tǒng)治了中國文論界數(shù)十年之久,至今還有著深遠和強有力的影響力。當時人們把蘇聯(lián)老大哥的文學理論生拉硬拽地套在中國古代文學上,硬生生的把幾千年的中國文學歷史套在現(xiàn)實主義和反現(xiàn)實主義的框架下,一切不符合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都被視為反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我們自己傳統(tǒng)的文學與文論為何要聽從他國理論的指導與經(jīng)驗。

      改革開放以后,被認為是繼五四后又一次思想啟蒙運動,隨之而來的也是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摹仿西方文論的。這一次主要是對當時世界流行的現(xiàn)代派文論和當代西方文論的摹仿。一些學者研究著大量翻譯錯誤、漏洞百出的所謂最前沿理論的書籍,精英知識分子們在的思想禁錮之后,自由般地如饑似渴地吸允著當代西方文論精華和迎接著如流星雨般的文學思潮。同時這也讓他們更加忘記中國古代文論的存在和重要性。在狼吞虎咽般的學習研究之后,他們剛有些自己的見解的時候,“后現(xiàn)代”,“后殖民”等等理論又開始流行起來?!拔覀儸F(xiàn)在的大體狀況是,什么都有,什么都沒有――別人有的我們都開始有,別人沒有的我們也沒有。我們留給這個時代的最終可能是‘貧乏的理論,因為那不是我的’”。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似乎永遠趕不上世界文論的早班車,而與此同時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與文論的私家車也已經(jīng)被廢棄了許久無人問津了。

      最后我們只有在被人的話語體系與邏輯思維中,借鑒他們的理論來闡釋人家已經(jīng)研究過的文論,而把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放到歷史博物館中瞻仰。近百年來文化啟蒙最后給我們本民族帶來了文化危機。我們不但沒有學會人家的語言,到最后連自己的語言也忘記在九霄云外。這種啟蒙的結(jié)果最終導致對于他國文化、文學和文論的依靠與崇拜甚至迷信,那么啟蒙最后走向了他的反面,這是我們的先輩所不愿意看到的。

      要改變這種“失語”現(xiàn)狀,首先要對我們的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優(yōu)秀的文論精華加以尊重和發(fā)揚,其次面對西方文論的介入不應全盤吸收還要有自己的見解,要在把握自己話語規(guī)則的基礎上再學習西方的先進經(jīng)驗與成功,才可能使中國文論有長遠的發(fā)展,立足于中國文學發(fā)展的現(xiàn)實狀況,融匯中西貫通古今才是正路。認識到中國文論的本身的性質(zhì)與規(guī)律,堅持用本民族的話語言說方式,學習西方各種理論資源,使西方文論中國化,而不是中國文論西方化,這樣才有可能使得我們在世界文論發(fā)展中取得發(fā)言權并用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心聲。

      歷史上中國曾經(jīng)是一個兼容并包多元開放的文化大國,面對一切外來文化都是用寬廣的胸懷加以吸收,使本族文化更加多元完整且不失去其獨立性。今天我們的文論和文化的危機在于已經(jīng)歷了近百年的“西化”歷程使我們對待中西兩種文化是一種失衡的態(tài)度。西方文化強勢介入且影響力愈來愈強,中國文化處在幾乎被淹沒掉的局面。中國正邁進世界強國的行列,但真正的強國不僅是在經(jīng)濟軍事上強大,更要在文化上突出其大國地位。我們要有自己的文化影響力,要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信心。不僅不應該拒絕西方話語的介入,因為那樣會被拋出當代批評浪潮之外,在當代全球化的語境中,我們應該讓世界重視我們的話語,要堅持用我們自己的文論話語發(fā)言,我們還要研究古典文論資源,迅速建構(gòu)起我們自己獨特的現(xiàn)代話語體系。

      【參考文獻】

      篇2

      1文學教育的意義與必然性

      1.1進行文學教育的意義文學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屬性是文學的基本屬性,所以文學教育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種審美教育。閱讀主體通過閱讀感受文學的審美方式,從中受到熏陶,也使得文學實現(xiàn)其自身的價值。文學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文學素養(yǎng)、審美情趣和審美追求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通過閱讀、欣賞作品發(fā)現(xiàn)作品中的自然美、藝術美和人性美,達到喚起潛藏在學生心中的美感的目的。與此同時,也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他們對美的感受、鑒賞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文學教育能夠讓學生領略語言的魅力。語言造就了文學,文學的魅力源自語言的魅力,而文學作品的語言都是經(jīng)過作者反復推敲、錘煉成就的藝術語言,能夠經(jīng)受學生的反復思考與琢磨。讀者閱讀一部文學作品,總是對其中的語言美寄予深厚的期許,希望感受到文學作品中通過語言所傳遞出的情感與人性的力量,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進行文學教育還可以使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文學源于生活,反映現(xiàn)實生活,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對各個時代的生活狀況以及社會關系進行了解,使他們能夠?qū)Ω鱾€階段的文學進行思考,豐富他們的文學知識,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文學藝術是一種訴諸人的情感的精神產(chǎn)品,所以文學教育又為學生提供一種精神價值觀。閱讀文學作品,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一般的人文素養(yǎng),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而情感教育的作用,又可以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鳴,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1.2文學教育的必要性進行文學教育不僅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社會進步,也是為了完善語文教育和促進文學發(fā)展,更為重要的是它是當代文學的啟蒙意義所在。文學教育從實質(zhì)上說是素質(zhì)教育的組成部分,因為文學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性,強調(diào)“人”的作用,滿足人的精神世界。而使學生了解當代文學,學習當代文學,能夠促進當代文學的發(fā)展,學生在文學中獲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塑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社會要進步,人類要發(fā)展,就要重視文學事業(yè),促進文學的發(fā)展、繁榮與興盛。

      2當代文學啟蒙意義下的啟示與策略

      文學與教育的關系是天然的、相互作用的。文學的教育功能需要借助語文教材來實現(xiàn),教育的教學目標又要通過文學來獲得完善。文學的發(fā)展對教育的發(fā)展有著促進作用,而文學教育也推動著文學的發(fā)展。在文學繁榮的當代,文學的啟蒙話語與當代文學教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21世紀的當代文學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這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這讓我們不禁想,要怎樣做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2.1重視文學教育的本質(zhì)屬性———審美文學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并不是單純將文學作品用來進行讀寫訓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讓文學作品成為傳播愛與審美的源泉。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能夠凈化讀者的心靈,讓讀者享受到精神世界的愉悅,情感得到慰藉。文學教育的審美功效就是讓讀者以審美的眼光閱讀文學作品,獲得這些精神上的感受。審美的屬性讓文學教育成為真正的人文教育,它讓學生沉浸在彰顯人文性的作品中,獲得對人文知識的感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思想境界,讓文學教育走進每個學生的心中,體現(xiàn)文學教育的價值。2.2以人為本當代文學的啟蒙意義要求文學教育以人為本。文學本就是人學,它的價值追求就是以人為中心,作家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也要具有人文關懷的情結(jié),要將人文關懷的情結(jié)作為自己的社會職責。但凡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會以人文精神為主,寄予作家悲天憫人的情懷。從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接受的主體是人這一角度來說,文學教育的主體也應該是人,所以文學教育實質(zhì)上是人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文學教育應當充分認識到人是文學接受的主體,要充分調(diào)動文學的本體性與師生的主體性。文學教育以課堂為進行活動的場所,將文學作品作為師生共同欣賞的對象,使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從而實現(xiàn)文學教育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在課堂上,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解讀作品中的人性的光輝,感受其中的情感力量,使學生在學習作品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獲得情感的愉悅與精神的享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思想境界。以人為本是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了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體現(xiàn)人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有利于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綜上所述,文學教育隨著文學的產(chǎn)生而逐漸發(fā)展,它作為一種精神形式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文學的最終目標是使人變得更好,因此在當代文學的啟蒙作用下,文學教育應該更加人性化、全民化。今天,文學教育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厚的成績,文學教育也在逐步展開,我們應該看到文學教育在當代文學啟蒙下的光明前途,期待文學教育的美好未來。

      作者:許華順單位:鎮(zhèn)江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篇3

          啟蒙運動的核心內(nèi)涵是理性主義,理性的基本內(nèi)涵是通過人們的推理和邏輯思維進行對事物的認知。理性主義認為應當通過人們的推理和邏輯思維進行對事物的認識。理性主義產(chǎn)生的歷史根源是歐洲在從中世紀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過渡的過程當中,從事工商業(yè)的資產(chǎn)階級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壯大。商品經(jīng)濟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始終處于受壓制的地位;商業(yè)活動受到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的嚴重限制的現(xiàn)實狀況,使得資產(chǎn)階級迫切需要改變自身政治上和經(jīng)濟上的被壓制的地位;資產(chǎn)階級反抗封建王權的需要形成了啟蒙運動產(chǎn)生的階級、社會基礎。啟蒙運動的主導力量是一部分追求理性精神的知識分子。他們成為啟蒙運動主導力量的根本原因是在歐洲逐步異化并偏離基本基督教信仰精神的中世紀天主教神學。中世紀的天主教會由于受到世俗貴族勢力的滲透而逐步腐化。因此,啟蒙運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直接促成了啟蒙文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二)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使得啟蒙文學帶有思想政治傾向

          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是資產(chǎn)階級與封建貴族進行激烈的斗爭的年代。因此啟蒙文學從產(chǎn)生開始就帶有十分明顯的思想傾向性并同政治理論主張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眾多啟蒙思想家通過文學形式宣傳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張,這給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藝術帶來了鮮明的政論性特征。為資本主義制度鳴鑼開道,向封建制度本身進行猛烈攻擊是啟蒙運動時期文學藝術的重要時代使命和歷史特征。

          二、啟蒙運動的精神主張對文學的影響

          (一)啟蒙運動的精神主張促成以思想主張為主流的啟蒙文學

          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藝術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突出理性精神。在牛頓等人的推動下,對世界的認識本身甚至上升到了對上帝進行思考的深度和高度。這些大膽的思想主張為啟蒙運動和啟蒙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一時間,倡導懷疑、思辨的理性精神成為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流。在文學作品當中,將普通的個人作為直接的描寫對象并號召人們進行個性化的發(fā)展和生活,成為當時的啟蒙作家普遍反映出來的思想主張。

          (二)啟蒙運動的精神主張使得文學成為政治理論載體

          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形式在當時資產(chǎn)階級反對封建貴族的斗爭中,通過作家本身的思想觀點和文字描寫顯現(xiàn)出鮮明的政論性特征。這一時間內(nèi),很多思想家本身就承擔起了啟蒙作家的功能。盧梭、洛克、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等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將理性主義哲學思想應用于社會政治領域形成了現(xiàn)代西方政治學理論,這些政治理論主要通過當時的文學形式表達出來。

          1.形成以民主思想為主的文學

          盧梭是民主思想的集大成者。盧梭通過文學形式折射了他的這些主張。《懺悔錄》《新愛洛綺絲》是他的兩篇著名的文學作品?!稇曰阡洝放c以往的啟蒙主義文學作品不同的是,該書注重平民的思想品質(zhì)、感情和性格特點。盧梭在《懺悔錄》中以誠懇直率的態(tài)度完整地記述了他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感情、內(nèi)心動態(tài)的各個方面。他的另一部作品《社會契約論》,將這些文學作品中折射出的政治主張集中總結(jié)和反映了出來。在政治主張中,他主要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國家和社會的形成是個體為滿足自身利益而進行的理性選擇所形成的總體。國家中每一個個體的目的是通過集體的存在保證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基于這樣的分析,國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應當在政治地位上保持平等。沒有任何一個公民在國家當中應當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甚至能夠奴役其他人的權利。當國家不能保證自身利益時,個體可以選擇離開國家。國家政治權利的形成是公民為實現(xiàn)個人利益將公共權力提交給一些具有決策能力的管理者的過程的結(jié)果。由于公民推舉政府的初衷是實現(xiàn)個人利益,因此公共權力的持有者具有保障公民利益的職責和義務。

          2.自由平等思想的文學體現(xiàn)

          啟蒙運動中的重要思想主張是自由平等思想。這一思想在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作品當中,得到了廣泛的體現(xiàn)。在政治思想理論當中英國政治學家洛克旗幟鮮明地主張自由的觀點。洛克以基督教神學作為依據(jù),提出“天賦人權”的主張。天賦人權中主要包括的權利有追求個人幸福權、生命權和財產(chǎn)權。洛克認為,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過程當中,人類一切行為的最終目的應當是向上帝贖罪,上帝賦予人們自由意志。人應當具有自由的思考能力。洛克的自由思想主要集中于人們思想的自由和政治自由。但自由具有一定限度,不能傷及其他人的自由,危害其他人的利益。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關于國家應當保障個人利益的觀點也包括個人追求合法權利的觀點,因此也蘊涵一定的行為的自由主張。在基督教神學的視野下,人類具有原罪,人的生命過程都是向上帝贖罪的過程,因此人的本質(zhì)是相同的,人的地位應當是平等的,這一神學觀點也為平等觀念奠定了基礎。在理性主義得以廣泛傳播的背景下,這一觀念也逐漸被人們發(fā)掘出來。

          3.法治思想和分權制衡思想形成的政治文學

          啟蒙文學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同樣身兼文學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孟德斯鳩。孟德斯鳩是法制和分權制衡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波斯人信札》。在作品當中,他通過小說的形式將自己的法治思想逐漸描述開來。在《論法的精神》當中,孟德斯鳩提出了社會政治的基礎應當是公正的法律制度。在孟德斯鳩的主要觀點當中,社會同自然界一樣具有相應的規(guī)律,上帝在創(chuàng)造世界與規(guī)律之后就讓世界按照規(guī)律進行運轉(zhuǎn),而人類社會應當具有的規(guī)律就是社會的法律,社會應當嚴格遵守法律才可以正常運轉(zhuǎn)。在基督教神學當中,由于人類本身具有原罪,因此人們在面臨一定的特殊環(huán)境時就會產(chǎn)生犯罪的可能。政府組成人員同樣也有可能違背公共利益而以權謀私,因此應當進行分權制衡以對政府進行約束和監(jiān)督來保障公民的利益。

      篇4

      1990年代以來,在學界大規(guī)?!艾F(xiàn)代性反思”浪潮中,啟蒙從新時期之初知識界的“共識”淪為反思的對象。在其歷史合法性和現(xiàn)實合理性均備受質(zhì)疑的今天,堅持啟蒙立場不僅需要一種勇氣,還需要學理層面和現(xiàn)實意義上的論證。文學批評領域啟蒙話語的論證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重申啟蒙話語的歷史合理性、營造啟蒙的文化語境、尋求啟蒙的思想資源。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呈現(xiàn)了文學批評啟蒙話語的存在形態(tài)。

      一、重申啟蒙話語的歷史合理性

      無論是告別啟蒙,還是解構(gòu)啟蒙,都是認為五四和1980年代的啟蒙文學思潮存在諸多問題。有批評從后殖民立場來質(zhì)疑1980年代的“國民性批判”理論,認為其受到了西方權力話語的影響;有批評從底層立場和視角出發(fā),認為1980年代的一些啟蒙者持的是一種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同構(gòu)的精英主義霸權話語;還有批評者將1990年代以來的某些“私人化”、“欲望化”寫作的原由簡單歸結(jié)為啟蒙文學對人性的張揚。在新的理論視野和時代語境下,1990年代以來對啟蒙話語的反思呈現(xiàn)出諸多前人不曾意識到的問題,同時也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偏頗。

      為此,對1980年代啟蒙話語合理性進行重申,就成為堅持啟蒙立場的批評者正本清源的第一步。一些批評者重新論述了1980年代啟蒙話語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意義,學者徐友漁駁斥了“后學”對啟蒙的否定態(tài)度,認為五四時期和1980年代的啟蒙話語并不是如一些后現(xiàn)代批評者認為的是對西方話語的臣屬,而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李新宇的系列文章中也以知識分子話語為主題,有力地批判了所謂的1980年代知識分子“啟蒙話語霸權”說,論述了啟蒙話語之所以成為1980年代文學和知識分子的必然選擇,是有著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的。

      同樣是“重返80年代”,在一些后現(xiàn)代批評視野中,是“為了告別的反思”,目的在于解構(gòu)1980年代一些理論話語不言自明的合法性;而在一些啟蒙話語的捍衛(wèi)者這里,卻是為了重申1980年代啟蒙話語的合法性。在這里,“如何反思80年代”,不僅是一種學術問題,還是一種立場和態(tài)度問題。

      面對1980年代,啟蒙話語解構(gòu)者的立足點多為其倚重的理論資源,他們的反思主要是在一種新的理論視野中展開的,較少關注具體的時代語境。如“后殖民”批評認為啟蒙話語是一種“西方化”甚至“殖民化”產(chǎn)物,而一些“新國學”批評則認為1980年代的啟蒙話語對傳統(tǒng)的批判很大程度上帶有激進色彩。這些批評對1980年代啟蒙話語的認識是基于新的理論生發(fā)的新的批評視角所致,但這些“后見之明”如果不充分顧及1980年代啟蒙話語產(chǎn)生的具體時代語境,就難免會在“后見”中滲入一些“偏見”。

      與此對應,啟蒙話語的捍衛(wèi)者注重的是1980年代啟蒙話語的現(xiàn)實意義,面對那些解構(gòu)啟蒙的話語,這些現(xiàn)實意義固然能夠解釋啟蒙在當時的必要性,但還缺乏足夠的理論力量來對抗解構(gòu)者在理論層面的一些質(zhì)問和質(zhì)疑。理論資源的相對薄弱使得他們在咄咄逼人的“反啟蒙”理論話語面前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我看來,反思1980年代的啟蒙話語應該同時兼顧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反思兩個方面。1980年的“新啟蒙”之所以遭到如此多的責難,主要是人們將它置入“后現(xiàn)代”、“后殖民”和“新國學”語境中的緣故。實際上,它最應該置入的是1970年代中前期的“反現(xiàn)代”思潮和“蒙昧主義”語境中。談論1980年代是無法離開“”后這個大的時代背景的,任何把1980年代從具體的歷史規(guī)定中抽離出來然后加以奚落的做法都是不負責任的。同時,肯定1980年代啟蒙話語的現(xiàn)實意義并不是說明后來者的反思一無是處或者毫無必要。面對1990年代以來的時代語境,1980年代啟蒙話語的一些命題的意義和價值取向是應該做出一些適當?shù)霓D(zhuǎn)換和調(diào)整。

      因為“意義”從來就是相對于某種特定的話語系統(tǒng)而言的,當一種命題本身所附著的話語系統(tǒng)消逝或者轉(zhuǎn)變之后,它的某些意義也就相應地失去了存在依據(jù)。不同的語境也在置換不同的時代命題,一些在當時具有重大意義的話題和選擇,時過境遷它所針對的問題已經(jīng)取消,這種話題本身也就無足輕重了。所以對于啟蒙的捍衛(wèi)者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一味強調(diào)1980年代啟蒙話語的現(xiàn)實意義,而是如何面對1990年代以來時代語境,來尋找和發(fā)展啟蒙話語的時代命題。

      二、營造啟蒙的文化語境,堅持啟蒙立場

      當下已經(jīng)“無蒙可啟”,這是“啟蒙終結(jié)論”者宣布“終結(jié)啟蒙”的重要理由之一。尤其是一些倚重后現(xiàn)論資源的批評者,他們極力將1990年代以來的文化現(xiàn)象納入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框架來闡釋,認為中國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以消費為主導的,由大眾傳媒支配的,以實用精神為價值取向的,多元文化構(gòu)成的”“后新時期”,啟蒙話語的權威性已經(jīng)結(jié)束?;谶@樣的認識,他們對文學的“世俗化”走向所蘊涵的犬儒化色彩不僅毫無批判意識,反而積極地為之尋找理論支持。

      后現(xiàn)代批評之所以宣布“啟蒙已無必要”,是認為當下中國已經(jīng)具備了“后現(xiàn)代性”因素,這種因素潛在地解構(gòu)了啟蒙的文化語境。所以捍衛(wèi)啟蒙的一個重要策略即是對當下的文化現(xiàn)實進行闡釋,重新營造啟蒙的文化語境。不少批評家對1990年代的文化語境進行了重新闡釋,丁帆就將當前的文學形態(tài)概括為“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同步滲透的文學”,更多學者強調(diào),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啟蒙的任務不可逾越,只要這一目標還沒有實現(xiàn),歷史就必須進行補課。持這種“補課觀”的批評者不在少數(shù)。

      1990年代中期,“新國學”和“后現(xiàn)代”在“重估現(xiàn)代性”的旗幟下對啟蒙主義進行清算時,高遠東就以長文《未完成的現(xiàn)代性——論啟蒙的當代意義并紀念“五四”》做出回應,十余年過去了,這篇文章的意義仍然不減當年。該文回應了“新國學”和“后現(xiàn)代”思潮對于啟蒙主義的質(zhì)疑,指出了它們內(nèi)在理路上的同構(gòu)性,特別對后現(xiàn)代批評做了有力的批判。他指出,后現(xiàn)代反思啟蒙主義有著具體語境,即便是在它產(chǎn)生的西方,也不具有一種普遍意義,這些理論旅行到中國之后,又被加以誤讀。其實在西方被質(zhì)疑的一些啟蒙命題在中國并非都失去了意義。

      后現(xiàn)代文化及其理論的植入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啟蒙的文化語境,而且增加了啟蒙的難度。當下啟蒙所處身的文化語境使它面臨的任務更為復雜:首先,它必須延續(xù)1980年代未完成的對蒙昧主義和專制主義的批判;其次,它還要面臨后現(xiàn)代主義的挑戰(zhàn)與擠壓,對西方啟蒙歷史上業(yè)已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充分警惕;最終它要面臨的問題還是當下中國由于“文化滯差”的畸形現(xiàn)實而出現(xiàn)的新的蒙昧,這才是啟蒙的真正難題。它既不能依靠啟蒙主義的固有思路來解決,也不能在西方反思現(xiàn)代性的理論框架下來解讀,而這些關涉到中國知識分子自身經(jīng)驗并處于西方學者視域之外的問題,才是我們必須自己面對和解決的。

      三、尋求啟蒙的思想資源

      尋求批評的價值尺度和思想資源,是啟蒙批評的最終落腳點。思想資源的找尋大致有兩種途徑:一是返回歷史,在歷史中尋覓適合當下的理論資源;二是針對現(xiàn)實的新問題,進行新的體系構(gòu)造。這兩種理路在當下的啟蒙批評中都有著自己的實踐形態(tài)。在這個消解啟蒙的語境中,啟蒙批評的意義無須多說,這里我要重點分析的是它們在返回歷史和體系構(gòu)造中存在的問題。

      先看返回歷史的一路。將啟蒙話語的思想資源追溯到“五四”,是目前堅持啟蒙立場的批評者的一種思路。新時期之初的文學批評曾策略性借用“五四”思想資源將啟蒙話語合法化。新世紀來臨,文學批評又一次重返了“五四”。2004年,丁帆曾明確宣稱“重回‘五四’起跑線”已經(jīng)成為他近年來為文的“潛在宗旨”,并重申自己的批評立場和價值尺度:“在人類文化發(fā)展的任何一個歷史環(huán)鏈中都有一個恒定的、超越一切時空的價值標準,這就是以人性與人道主義為底線的人文價值標準?!倍拔膶W批評和研究只有緊扣著五四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母題,才有根本出路”。

      重祭“五四”的旗幟,是為了給文學和文學批評重新找到一個價值基點,這就是“人性和人道主義”精神。這種啟蒙立場在2005年出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中體現(xiàn)得更為集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它看做是1980年代之后,文學批評和研究領域?qū)Α拔逅摹眴⒚删竦挠忠淮沃厣辍?/p>

      該書的《緒論》闡述了全書編寫的指導原則、方法和目的。在開頭處,編者就闡明了編寫這本教材的初衷是“想實實在在地去思考一些被許多歷史陰影遮蔽了的問題”,“做一項正本清源的基礎工作”。編者在批評了當前批評界存在的“歷史補缺主義”、“歷史混合主義”、“庸俗技術主義”等“反現(xiàn)代化立場”后,表明了自己的價值評判標準:“為了使歷史‘鏈條’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合乎邏輯地銜接起來,必須有一個基本的價值判斷的標準,這就是人、社會和文學的現(xiàn)代化?!羞@些,都是五四啟蒙主義與五四的基本精神。’’

      在反現(xiàn)代性和消解啟蒙成為時髦的今天,作為一部文學史對現(xiàn)代性尺度的堅持、對五四精神的捍衛(wèi)、對“人的文學” 標準的高揚,這一切都因為難能而可貴,但其中的一些方法和立場還是讓人有些疑問。

      以五四為準繩,以人性為底線,《新稿》一方面將“當代文學”理解為“五四啟蒙精神與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從消解到復歸、文學現(xiàn)代化進程從阻斷到續(xù)接的一個文學時段”,另一方面以啟蒙立場對種種反現(xiàn)代、反人性的癥候進行審視。這樣,歷史的“鏈條”~如編者所期望的那樣完整、合乎邏輯。但是當代文學史是否就是一部現(xiàn)代化與反現(xiàn)代化對立統(tǒng)一的歷史呢?在這樣的框架中重新解釋文學史,顯然是將復雜文學現(xiàn)象置于啟蒙立場的準繩上衡量,很可能會遮蔽或誤讀一些作品的意義,對文學史寫作來說,也容易將復雜的文學現(xiàn)象簡單化,從而將復雜的文學史景觀本質(zhì)化。

      同時需要商榷的還有“五四”這個精神旗幟,上述批評之所以能夠水到渠成、左右逢源,是它將五四啟蒙精神作為文化旗幟的緣故,但是五四精神究竟是什么?目前的文學批評在什么意義上接續(xù)了五四精神?這一切都被一個“現(xiàn)代化”籠而統(tǒng)之地覆蓋了。實際上,“五四”本身也蘊涵著不同文化精神,由它開始的啟蒙運動沒有能夠繼續(xù)下去,除了外在的社會變動之外,與“五四”本身身分復雜和充滿矛盾是有關系的,這一點在后來的批評者的反思中都可以看到?!拔逅摹弊鳛橐粋€新的歷史起點固然有著深遠影響和意義,但如果將它化約為“啟蒙”并成為衡量后來所有時代文學的價值標準,一概用永恒不變的啟蒙立場對不同文學時段加以梳理或評判,顯然有些不太合適,尤其是對于1990年代以來的文學現(xiàn)象。啟蒙固然是文學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但決不可能也不應該是文學的全部。在當下的文學語境中,擔心這種啟蒙批評成為一種新的話語霸權可能有些多余,我想諸位主編如此高調(diào)地提出文學批評和研究的啟蒙立場,針對的顯然是當前批評界的一種消解啟蒙、反對現(xiàn)代化的傾向,以此來重申啟蒙立場對于文學批評的必要性。如此看來,這種矯枉過正的姿態(tài)不難理解。

      回歸“五四”,既是一種話語策略,也是一種無奈之舉,高調(diào)的姿態(tài)掩飾不住的仍然是啟蒙批評思想資源的匱乏。如何探求新的啟蒙思想資源,并重新激活它在當下語境中的潛在能量,建構(gòu)當下新啟蒙主義的理論體系,就成為一些致力于啟蒙思想研究的批評者關注的重心。

      新世紀開始不久,一場關于“新啟蒙主義”的爭論將啟蒙這個似乎被冷落已久的話題重新置于學術前沿,這場爭論是由張光芒的長文《道德形而上主義與百年中國新文學》引起的。在對中國啟蒙思想的特點和缺陷進行分析之后,張光芒試圖對中國啟蒙資源進行根本上的重構(gòu),這就是他提出的以“道德形而上”為核心的“新啟蒙主義”思想體系。

      “人”的問題是張光芒構(gòu)筑新啟蒙體系的立足點。他認為中國的啟蒙本意在于“立人”而不是“救亡”,由此,他將啟蒙的問題鎖定在“立人”方面。圍繞著“人性啟蒙”問題,張光芒從歷史、理論、現(xiàn)實層面上論述了對“新啟蒙主義”的深層需求。歷史地看,近現(xiàn)代和1980年代的啟蒙運動都是“未完成時”;理論上說,1990年代以來,“現(xiàn)代性”反思的諸種學說將啟蒙問題驅(qū)逐出理論視域的同時也驅(qū)逐了啟蒙的內(nèi)在價值與永恒意義,導致了啟蒙問題的狹隘化和邊緣化;最后,“新啟蒙主義”是對現(xiàn)實深層需求的回應。他認為當下文化表象背后的真實面目是——愚昧與偏見,啟蒙在今天非但沒有過時,而且是當務之急?!暗赖滦味现髁x”即是張光芒為當下“人性啟蒙”所開出的一劑藥方,也是他給中國屢屢挫敗的啟蒙歷史做出的診斷。在批判了中國啟蒙歷史過于實用化的特點后,他構(gòu)建了以道德為核心的“形而上啟蒙”,并設計出“人性解放——人性上升——人格完成”的啟蒙“三部曲”。

      顯然,“道德形而上主義”是借助文學啟蒙來達到人性啟蒙的最終目的。正如一位評論者所說的那樣,這種觀點雖存在著一定偏激,“但卻抓住了問題的主要癥結(jié)所在,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砭意義”。在這個啟蒙備受嘲諷、反啟蒙的力量甚囂塵上,但是人們卻被一種“傲慢與偏見”裹挾著的當下社會,在這個蔑視道德、“人性最底線”一降再降的時代,在這個崇尚實用主義、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語境中,道德的啟蒙有著它不容置疑的現(xiàn)實意義?!暗赖滦味现髁x”將通向人的自由和超越的“人性啟蒙”分為三個層面,將啟蒙的最終完成歸結(jié)到“自我啟蒙”和“自我拯救”方面,這種具有實踐性和操作性的啟蒙設想,是有意識將啟蒙與現(xiàn)實中國的文化建設結(jié)合起來的一種努力。在他看來,當前中國啟蒙面臨的問題并不是西方的“啟蒙的辯證法”,而是“欲望的辯證法”。在這個泛濫、金錢角逐、精神分裂的時代,我們不僅要面對歷史遺留的由封建土義,至專制主義造就的蒙昧,還要面對欲望化時代一種新的“愚昧與偏見”,道德形而上主義是批評者面對這種歷史和現(xiàn)實的雙重啟蒙任務而提出的一種路徑。

      僅就當下啟蒙的實踐層面,張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義”的“新啟蒙”體系不失為一種“人性啟蒙”的可行性道路,但是這種新啟蒙體系是通過文學途徑來闡釋的,它實際上是在啟蒙問題意識的背景下生發(fā)的文學啟蒙問題,這就給它的闡釋和實施帶來了一些糾纏不清的問題。我無意于評判中國啟蒙歷史的功過是非,也無意于探究道德形而上主義究竟能否最終改變啟蒙的困境,在此僅僅在文學范疇內(nèi)探討張光芒的這種新體系構(gòu)建存在的一些問題。

      從啟蒙的視角來研究文學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度,但是我并不同意這樣一種看法,即認為“無論哪一種思想和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在現(xiàn)時代的實踐意義上看來,都具有‘啟蒙’的意義”口。啟蒙作為一個從西方引進的概念,固然在中國的本土實踐中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但同時它還是一個有著特定范疇的概念,如果過分夸大了啟蒙的內(nèi)涵和外延,也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它的意義特征。以挖掘中國本土啟蒙思想的心態(tài)來關照百年新文學,張光芒“從撲朔迷離、錯綜復雜的歷史客體深層中發(fā)現(xiàn)中國近現(xiàn)代啟蒙文學思潮的原創(chuàng)思想與內(nèi)在邏輯,許多為傳統(tǒng)性研究輕視甚至遮蔽排拒的歷史現(xiàn)象被納人‘啟蒙文學思潮’范疇,給出新的界定、新的闡釋”,這樣在使得中國啟蒙文學的內(nèi)在脈絡得以延續(xù)、啟蒙文學思潮不斷壯大的同時,卻出現(xiàn)了另一種吊詭一——“豐富復雜的新文學”在他的筆下只剩下兩個字:“啟蒙”。對于本土啟蒙文學思潮的挖掘產(chǎn)生了這樣的閱讀效果,這恐怕是作者始料未及的。

      就以他對20世紀“50一70年代文學”“啟蒙”意義的闡述為例。首先,張光芒認為這一階段的文學之所以起到了重大的啟蒙作用,是因為它具備了震撼人心的“道德形而上”力量。這個觀點是大可質(zhì)疑的。作者認為它“啟蒙”影響大的原因是:存在時間長、受眾大、對人生價值觀影響深遠。這的確是一種實情,但這并非它產(chǎn)生所謂“啟蒙”作用的主要原因。如果沒有50~70年代的特殊語境,這樣的文學是決不會產(chǎn)生如此大的影響的。那些作品之所以在當時會產(chǎn)生批評者描述的那種“啟蒙”效果,既是當時單調(diào)貧乏的文化土壤造就的,也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無孔不人教化的結(jié)果,如果無視這樣的現(xiàn)實,大談道德對人的凈化和影響,可謂一葉障目。

      篇5

      一、幼兒啟蒙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文學

      1.幼兒文學

      兒童文學是指適合于各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點、能夠幫助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適宜他們接受能力、審美要求的這一類文學,對于幼兒身心健康成長來說,幼兒文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兒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啟蒙教育意義

      幼兒文學作品的教育性,除了在品質(zhì)、思想、情操、道德的教育外,還有美感教育、知識教育等等方面,都是不可忽視的,也同樣包含在這個范圍內(nèi)。例如:栓栓小朋友說:“我想到月球上蓋好多的圍墻”,姥姥問他為什么呢?他說“可以把我尿濕的褲子晾起來呀”。因為栓栓上小班時經(jīng)常尿褲子。所以天真的發(fā)問,表現(xiàn)出孩子對這種美好圖景的傾心和向往。

      二、幼兒文學在幼兒成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及重要意義

      1.幼兒文學能夠讓兒童體會到愉悅與正面的情緒

      高爾基說:“兒童文學是快樂的文學?!庇幸淮危覀冎邪嗌狭艘还?jié)綜合活動課《我愛我家》,我問道:“爸爸、媽媽很愛你們,你們心里面是什么樣的感覺?”艾博說:“是甜甜美美、特別高興的感覺?!睒窐氛f:“是我想親親她的感覺?!甭犕旰?,我感覺這就是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

      2.幼兒文學在促進幼兒想象力發(fā)展方面作用巨大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在一節(jié)美術活動時,小石頭小朋友的畫讓我大吃一驚:他的畫平時完全不同。我急切地問道:“你能把你的畫給我講一講嗎?”他興奮地看著我說:“我最喜歡坐在盆子里,讓媽媽給我洗澡了。”原來他的媽媽不在奎屯工作,在烏魯木齊上班,一個月才回來一兩次,平時都是奶奶照顧他。所以每當媽媽回來后,都會給他洗澡,他覺得自己最幸福的時候,就是和媽媽一起洗澡了。哦!我明白了,孩子因為在與媽媽一起洗澡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幸福和媽媽的愛,所以才畫出了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和如此豐富而美麗的圖畫。

      3.幼兒文學在幼兒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強調(diào),“教小孩要從小教起”,“一開始就要教好”,人們在幼兒時期可塑性最強,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在向幼兒進行道德品質(zhì)教育過程中,幼兒文學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和教材。

      4.幼兒文學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幼兒文學是文學的一種,和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一樣,蘊涵著情感的美、思想的美、語言的美,在幼兒審美的培養(yǎng)過程中,它可以充分滿足幼兒的審美需求,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意識。

      5.幼兒文學對幼兒是非觀形成有巨大影響

      記得有一次,我給小朋友講《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大家都聽得很仔細,過一會開飯了,我給他們盛好飯小朋友高興地吃起來,正在大家安靜吃飯時,李×大聲笑著說:“老師,閆×像你講的大公雞一樣是漏嘴巴?!比嘈∨笥讯伎粗α似饋怼N易哌^去告訴閆×:“小朋友說的對不對呀,我們要從小節(jié)約糧食。但是小朋友做錯了我們要給他機會改正,不能嘲笑他?!毙∨笥腰c點頭。

      三、幼兒文學的啟蒙教學的策略

      1.以多樣化的閱讀形式深化文學作品閱讀

      例如,對《拔蘿卜》這一故事的講解,我們就其內(nèi)容和特色,開展了“拔蘿卜表演區(qū)”“圖書制作”等相關的活動,讓幼兒通過活動讓孩子們相互友愛理解故事。又如,繪本《七色花》我們可以引出“各種顏色”“夏天到了”等活動。再如,在作品《拔蘿卜》的活動中先讓孩子們?nèi)バ蕾p、感受故事,在讓孩子們?nèi)ビ^察、認知、探究、繪畫。最后讓孩子們感受他們之間的友愛,體驗情感。

      2.為幼兒提供自由放松的環(huán)境

      (1)在幼兒園創(chuàng)辦書吧,以及各班的圖書角都放一些幼兒文學讀物。(2)創(chuàng)辦創(chuàng)意區(qū),讓孩子自己欣賞交流。

      3.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

      閱讀活動的形式并不是死板的。在平日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們主要采取平行閱讀、集體閱讀、開放性閱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以及親子閱讀等方式。

      四、幼兒文學啟蒙教育中的誤區(qū)

      1.以成人的審美取代幼兒的審美主體地位

      這個誤區(qū)包括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在出現(xiàn)以大人的審美要求為主來要求孩子,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是以成人為中心來灌輸成人的思想。二是教師主觀臆斷去猜測幼兒的審美取向,并將這種審美方式強加給幼兒。

      2.忽視幼兒審美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是成人從教育感化幼兒的方法,把審美教育當作德育和智育的輔助手段,比較注重幼兒閱讀作品中真善這一方面的意義,但卻往往忽略了幼兒創(chuàng)造美、欣賞美。二是偏重對作品進行科學性分析。應該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馬約爾在1998年世界教育報告的前言里強調(diào):“我們留下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給子孫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給世界留下了什么樣的子孫后代?!庇纱丝梢?,中外優(yōu)秀的、經(jīng)典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以適合兒童的接受能力和獨特的審美特質(zhì)為兒童所喜愛。

      參考文獻:

      篇6

      一、營造氛圍,激發(fā)閱讀的興趣,進行文學啟蒙教育

      孩子剛?cè)雽W,首先要學會拼音,當學生掌握了拼音這個識字和閱讀的工具時,閱讀的大門就為他們敞開了。此后我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想方設法營造閱讀的氛圍,進行文學啟蒙教育。其中活動識字就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形式。如可以利用學生的姓名設計以“請來認識我”為主題的識字活動課,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名片”互相介紹,名字中的生字大家很快就記住了。當學生養(yǎng)成主動識字的習慣,識字量達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會更有興趣地去閱讀各種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了。

      我還利用各種時機為學生樹立榜樣,進一步營造閱讀的氛圍,因為榜樣能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心理。我平時就有意識地多講名人讀書的故事,這樣學生都明白了一個道理,名人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由平時點滴讀書,積累而成的。于是,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欲望呼之欲出,他們都希望自己與文學作品為伴。

      二、內(nèi)外結(jié)合,指導閱讀的方法,進行文學啟蒙教育

      學生的閱讀包括兩個方面,即課內(nèi)與課外。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我從教材中精選一些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如童話、寓言、古詩等,帶領學生認真精讀,學生閱讀中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難,有什么體會,可以隨時表達。課堂上氣氛寬松,探討熱烈,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教師盡情地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發(fā)表自己的獨到見解,讓孩子在閱讀上分享成果。如《種蘋果樹》這一課的主題就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但這一主題的理解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很大困難的。在課文講解以后,教師說:“老師今天再給小朋友講一個故事,故事中也有一位跟這位種草植樹的老爺爺一樣了不起的人?!苯又阒v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個故事。果然,講了這個故事后再回到課文中來,學生更透徹地理解了課文的中心,同時又掌握了一則諺語故事,真是一舉兩得。此外,課堂上我還適當?shù)匕呀滩闹谢蜓a充閱讀中與之相仿的文章作為一組文章指導閱讀,學生易理解,樂于讀,也可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提升文學素養(yǎng)。

      在課外閱讀方面,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向?qū)W生推薦一些書目,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閱讀的方法靈活和自由,既可以信馬由韁,抓到什么讀什么,有興趣就讀,沒興趣就歇;也可以蜻蜓點水,只在書上款款飛,一點,二點,三點,如打水漂,淺嘗輒止;還可以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突出閱讀的量;或可以改弦易轍,一冊書讀來無味,絕不強求,馬上換書。同時,我利用自習課對學生做好課外閱讀的指導。例如,低年級學生很喜歡閱讀圖畫書,如《猜猜我有多愛你》是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外國文學作品。閱讀時,我先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封面,猜猜兩只兔子對話的內(nèi)容,從而引出故事的題目——猜猜我有多愛你。然后介紹這本漫畫的作者,接著深情并茂地讀這個故事,再讓學生回顧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對話,一邊讀對話,一邊用動作進行表演,從而使孩子們明白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這樣,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顆愛的種子,愛別人和被別人愛都是很讓人快樂的,讓我們把心里的愛說出來吧!就這樣,孩子們倘佯在文學的殿堂里,不僅思維得到了發(fā)展,知道了閱讀文章可用“整體部分整體”的方法進行,而且心靈受到了美的熏陶,達到了以文學養(yǎng)人的目的。課后,學生就可以運用學到的閱讀方法更有效地去閱讀圖畫書了,文學啟蒙教育的目的也達到了。

      三、積累運用,鞏固閱讀的成果,進行文學啟蒙教育

      篇7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也是每個人必備的生存技能,小學教育最初也是始于語言的教育,因此小學語文理所當然是一門基礎學科,作為基礎的學科,它不僅影響著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影響小學生對其他學科的認識,因此認清小學語文的精髓與靈魂,采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是新時代每個小學語文老師的新任務。[1]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與《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改變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題海戰(zhàn)術的育人方式,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育部的這一規(guī)定既為我們指明了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也為我們新時代小學語文教育的任務指明了方向。把握小學語文的靈魂與精神是我們要做的第一步,而后才可依據(jù)對其靈魂與精神的判斷,在教學方式上做出相應的改變。[2]

      一、小學語文的人文精神

      1.小學語文的靈魂

      什么是人文精神?整個文化生活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精神面貌或者內(nèi)在的靈魂便是人文精神,它摻雜著人的價值取向,追求人自身、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并以人的全面發(fā)展、幸福生活為目的。

      小學語文第一位階任務是教會小學生“識字”,是對語言本身的一種學習,也是其他教育工作開展的基礎。但是也僅僅是教學生認識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在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nèi)的生字;而后才是詞組的學習,句子的學習,小短文的學習與段落的學習。[3]

      小學語文的第二個任務便是讓小學生學會閱讀,這一過程中有兩個根本任務:一方面讓學生讀懂故事,另一方面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主擴大詞匯量,進一步加深語言的學習與運用。

      語言的教育與閱讀的教育,毫無疑問是極具有人文性的,語言的教育對小學生而言是把生活語言轉(zhuǎn)化為書面語言的一個過程,因其生活性而衍生出其人文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依賴于書本的簡單易懂童話故事、寓言故事、部分詩歌以及大量的課外讀物,從內(nèi)容上看其富有趣味性,但同時又具有教育意義,每一個故事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它通過正面與反面兩種不同的故事在向小學生闡述著大家所認同的“真善美”與不被大家所接受的“假惡丑”,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因此,從語文自身內(nèi)容看來語文理所當然是一門關于人文精神的學科,而作為語文教育的起點,小學語文的靈魂在于人文精神的啟蒙,它向小學生闡述整個社會的一種可取的精神面貌,闡述社會的“真善美”,是以關愛小學生、促進小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種“全人教育”。

      2.小學語文與小學數(shù)學

      小學語文與小學數(shù)學的對比可進一步說明其人文性,小學數(shù)學是一個實證主義的范疇,它關注事實是什么,規(guī)律是什么,解決實然的問題不包含價值判斷;而小學語文是一個自然主義的范疇,它不僅關注事實是什么,更關注事實應不應是這樣,或者應該是怎樣,解決的是應然的問題,其中包含人的價值判斷在里面。這是小學語文極富人文性與人文精神的最佳體現(xiàn)。

      二、小學語文教育現(xiàn)狀與未來

      小學語文是極具人文性的,它以關愛小學生、促進小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的,體現(xiàn)的是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但是很多語文老師對其人文性認識不深,因此導致了老師在現(xiàn)行教育方法論層面上指狹隘的關注知識論、認識論而忘記了本體論與價值論,忽視了對人的關注,具體體現(xiàn)為在授課在過程中還是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它被僅僅當做是一種工具,正如教育部所描述的那樣“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題海戰(zhàn)術的育人方式”。整個過程為填鴨式教育,思維模式以記憶為主。這無疑是一種效果很差的教育方式。[4]

      小學語文教育方式正如教育部所說那樣,需要進一步改革與轉(zhuǎn)型,而改革成果的關鍵因素在于能否理解小學語文的本質(zhì):人文精神的啟蒙。小學語文的“終極關懷”是“以人為本”。小學語文的人文性本身既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既有目的論的指示也有方法論上的啟示。未來小學語文的教育應該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不僅要注重知識的教授,更要注重價值論的灌輸,讓小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知識,語文的價值和意義何在,要如何學習知識,而不是填鴨式的教育。

      要實現(xiàn)教育方式的轉(zhuǎn)變,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在教育目的上,要更加關注人而不是關注知識本身,做到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zhì),實現(xiàn)“全人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人文關懷,讓學生明白教材中所灌輸?shù)摹罢嫔泼馈?,而后讓學生漸漸學習到書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

      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也是人文精神的啟蒙教育學科,它關注人而不是教育本身,小學語文傳統(tǒng)粗放的教育方式應該在新時代轉(zhuǎn)型,更多體現(xiàn)為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是小學語文學科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朱自強.小學語文文學教育[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戴寶云.小學語文教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篇8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課程改革新理念要求把教學過程不僅僅看成是知識獲得的過程,而且要視為探究發(fā)現(xiàn)的過程。因此,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應變教師簡單地呈現(xiàn)知識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知識,注意創(chuàng)新的啟蒙。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啟蒙應強調(diào)三個基本特點:啟蒙性、指向性和兒童化。

      1注意啟蒙性

      低年級學生剛開始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創(chuàng)新意識幾近一張白紙,處于啟蒙階段。

      首先,創(chuàng)新定位要正確。創(chuàng)新啟蒙指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疑問,解決問題。正如布魯納所說,發(fā)現(xiàn)“不限于尋找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學生的創(chuàng)新顯然指后者。

      其次,目標設定要適當。教學目標應設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如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小松鼠找花生》課后問題:“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嗎?”涉及農(nóng)作物生長知識,城市孩子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不應馬上回答或討論解決,應通過查閱資料、請教老師、家長、農(nóng)民后回答或討論。其實這里查閱資料、請教別人是方法訓練,正是最基本的創(chuàng)新啟蒙。

      第三,教學頭緒要簡化。如話題《該怎么辦》、《小兔運南瓜》課后問題只要孩子說出一種辦法就行,不必強求每個孩子都想出多種辦法來。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克服神秘感,樹立自信心,初步培養(yǎng)敢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意識,又有利于學生把辦法考慮得周密些,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至于思維的開闊性、豐富性,可先由學生之間多種辦法的互相啟發(fā)去解決。

      第四,創(chuàng)新“火花”要愛護。由于感知與經(jīng)驗的不足,孩子的創(chuàng)新思維帶有稚氣乃至不盡合理,我們不應求全責備。哪怕是一點點的創(chuàng)新“因子”“火花”都應予以熱情肯定,否則會窒息剛萌發(fā)的創(chuàng)新意識。

      2重視指向性

      實驗教材中科學人文方面的創(chuàng)新教育資源,語文教師應充分開發(fā)利用;同時,我們應特別重視語言文字創(chuàng)新意識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這應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指向。

      現(xiàn)代語言學大師喬姆斯基認為,人有“天賦”的創(chuàng)造和生成語言的能力。低年級學生雖然剛開始系統(tǒng)地聽說讀寫學習,但他們幼兒期在家庭、幼兒園、社區(qū)通過言語交際,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特別是城市孩子,他們中許多人有良好的家庭和幼兒園教育條件,從所接觸的童話、寓言、民間故事、兒童文學中汲取了或多或少的好詞佳句和多種的敘述方式。進入小學后,經(jīng)過一段的課文學習,課文閱讀中的語言積累又激活了原來的口語積累。這正是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中應積極開發(fā)利用的。

      課文《雪孩子》課后問題“想一想,雪孩子還會回來嗎?”教學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氣象知識中的水的三態(tài)變化――雪遇熱融化,蒸發(fā)上升為云,再遇冷凝成雪花降下來??梢龑W生通過查資料,問老師、家長、專家,探求知識,解決問題。第二層面,創(chuàng)新性表達。首先,老師可抓住問題中的“雪孩子”和“回來”發(fā)問:“明明是雪花飄落下來,為什么書上問雪孩子還會回來嗎?”讓孩子回憶聽過的童話,抓住童話的這種敘述方式,確立馳騁想像的支點。其次,可啟發(fā):“雪孩子為什么要回來?他是怎么回來的?”(學生的回答會是多樣的:雪孩子想念小白兔;小白兔想念他,邀請他,北風就是一封封思念、邀請的信箋等等)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確定敘述內(nèi)容,梳理敘述線索,進行內(nèi)部言語的組織。第三,在學生將內(nèi)部言語轉(zhuǎn)化為外部言語之前,引導他們調(diào)動幼兒時代和入學后的語言積累,如課文《四季》描繪雪人的佳句,《雨點兒》中大雨點與小雨點的對話,已學過的詞兒、短語、結(jié)構(gòu)式,使表達的語言豐富起來,對學生進行調(diào)動語言積累、優(yōu)化表達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啟蒙。

      3講求兒童化

      低年級創(chuàng)新啟蒙要突出兒童這一生長期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注意內(nèi)容的形象性,形式的生動性,并充分發(fā)揮他們樂于表現(xiàn)的特點和個性特長。如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松鼠日記》,可以抓住“松鼠和他的朋友是怎樣過冬的”這個生成點進行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的創(chuàng)新啟蒙。(1)可以用意愿畫的形式來描繪他們是怎么過冬的。(2)用表演形式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課文的內(nèi)容。(3)也可以采用有感情地朗讀與表演相結(jié)合的方法,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感悟課文思想感情,感悟語言表達的技巧,并通過表演拓展課文語言的內(nèi)涵。(4)提問:松鼠還有別的朋友嗎?他們又是怎樣過冬的?鼓勵學生回憶從課外閱讀和大人口述中獲得的動物過冬的知識,大膽地表達出來,擴大知識視野,鍛煉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能力。教學中應強化他們樂于表現(xiàn)的特點,對于他們表現(xiàn)出的開闊的視野與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表達,要適時肯定和鼓勵引導互相悅納。

      當然,由于低年級的學生智力發(fā)育水平限制以及閱歷有限,加之漢語的博大精深,許多文字是低年級學生所理解不了的。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充分地貼近學生的生活,簡單能夠被學生接受。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充分使用簡單的語言,使用小學生所管用的語言與方法來進行授課活動。小學學生多習慣于形象思維,所以教師的語言要兒童化、個性化,要通俗易懂、淺顯容易。

      篇9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09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啟蒙作文教學是指小學三年級的作文寫作教學,而這也是小學生學習寫作的起始階段。在前期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語文教師對基礎性語文知識的教學較為重視,卻忽略了寫作方面的教學,以至于當小學生開始學習寫作后,部分學生將寫作看作是難度較大的學習內(nèi)容,進而導致該部分學生對作文學習產(chǎn)生畏懼心理。針對這種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應采取有針對性教學方法開展啟蒙作文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提升啟蒙作文教學的水平,確保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可以得到增強。本文從寫作興趣、文本模仿、作文評價等方面分析了小學啟蒙作文的教學方法,以期能夠為小學啟蒙作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是對興趣在各行各業(yè)中的重要性的體現(xiàn),特別是在教育教學中。在小學啟蒙作文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培養(yǎng)小學生的作文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自覺地練習寫作,這樣小學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寫作能力才能得到增強。觀察是作文寫作的基礎,若學生對事物缺乏細致觀察,則其也無法描述、評論這一事件或事物。在小學啟蒙作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去仔細觀察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可以使學生積累到一定的寫作資料,也能夠使學生寫出的作文更加生動、形象,而這也體現(xiàn)了觀察在寫作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作文的寫作離不開豐富的想象力,在小學啟蒙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設置一些激發(fā)想象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以便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的想象力,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創(chuàng)新作文教學方法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和能力還不夠成熟,正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黃金時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教師的影響比較大,因此,在小學啟蒙作文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有效提升作文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語文教師需要對啟蒙作文教學應從思想上予以重視,對作文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或改良。傳統(tǒng)作文教學背景下,小學啟蒙作文教學的重心是寫作框架教學,但對寫作內(nèi)容及精髓的教學卻不夠重視,進而導致學生對學習寫作缺乏興趣,無法把握到寫作的主題與核心,致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偏題、跑題等問題。對作文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或改良,在啟蒙作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寫作能力予以全方位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在掌握寫作框架的基礎上,也能夠使學生了解一些寫作手法以及內(nèi)容,而這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升,也有利于提升作文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小學啟蒙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每周可以預留一段時間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給學生設定一個主題,讓學生根據(jù)主題自擬題目進行獨立寫作,以使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如“朋友”這種主題,朋友不僅是指人,也可能是物,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寫作思路進行引導,使其從多個角度思考這一主題,發(fā)散自身思維和想象力,從不同角度詮釋“朋友”這一主題。在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可對學生的作文進行點評,也可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以便讓學生能夠互相吸取優(yōu)勢,取長補短。利用這種方法開展啟蒙教學,對學生的寫作手法及寫作框架予以指導,對學生的寫作思路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融入自身感悟,將自身代入寫作情境中,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也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對學生寫作水平的全面提升極為有利。

      三、培養(yǎng)學生寫日記的習慣

      小學三年級的語文作文教學是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啟蒙作文教學,代表著學生已經(jīng)邁入寫作門檻。事實上,寫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寫作素材積累非常重要,只有平時重視對寫作素材的積累,在寫作的時候才能做到“下筆如有神”,寫作思路才能更加清晰。日記是學生對生活中發(fā)生的有意思事件的記錄,而這也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學生練習寫作的一種有效方式。在寫日記的時候,將所掌握的好詞佳句、精彩語句等運用到日記寫作中,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能夠使學生對語句的使用更加準確。學生寫日記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寫作,內(nèi)容可以是寫實、聯(lián)想,可以是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事件,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虛構(gòu)內(nèi)容。日記的內(nèi)容與字數(shù)一般沒有限制,但要想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學生應每天堅持寫日記,重要的是持之以恒,而這就需要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寫日記習慣,只有形成一種習慣,才能堅持完成。

      由于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還比較匱乏,對一些生字、生詞不會寫,所以在寫日記的時候經(jīng)常會使用拼音代替。例如:“今天在家?guī)蛬寢屪黾覄眨粙寢宐iaoyang了。”在寫日記的時候,學生可能會受自身語文知識儲備量的限制,用拼音代替一些生字、生詞,也有可能出現(xiàn)大量的錯別字,會導致整篇日記讀起來很吃力,但仍然不妨礙學生通過日記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亦或是描述自己所見到的真人真事。

      四、作文評價

      篇10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chǎn),其中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文化與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是漢語語言的源頭。小學生需要傳承和承接中國古代文明,就需要接受漢語文言文的熏陶,但文言文本身比較晦澀難懂,對于第一次接觸的小學生來說理解有較大的困難,其中表達的深刻意義較難滲透,容易對其產(chǎn)生反感和厭惡,失去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產(chǎn)生畏難情緒,失去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探究出一套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的策略對幫助小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產(chǎn)生學習信心,樂于學習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什么比激發(fā)學生興趣更容易促進學生進行學習,想讓學生學習好文言文,第一步就是引起他們對文言文的興趣,讓文言文吸引他們的注意,這樣可以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引起學習的興趣,第一步就是選擇合適的學習材料,選擇有趣能吸引人的材料就是學習最好的刺激。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可以引發(fā)學生好奇心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幽默風趣的小故事。材料要盡量形象生動,符合小學生的口味,易于為小學生所接受。

      除了材料的選擇之外,還需要進行教學目標的定位,把握好教學的尺度。對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初中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著重于文言文的背誦和積累,要求達到憑借工具書和注釋來理解文章含義,而沒有對詞法句法做出過多要求。初中階段尚且只要求能夠具備借助外力讀懂文言文的能力,小學階段更不需要對于文言文的知識做出過多的要求。應把主要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引起小學生接觸文言文的興趣,初步形成對于文言文的語感,光是學習和講解文言文的知識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較為困難且過于乏味,不容易引起興趣,應把這些知識融入小學生的興趣學習之中,這樣比較易于接受。

      提倡自主選擇學習,在保障教材基本要求和達到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應對教學過程進行靈活的把控,不得過于死板。讓學生在教學過程有一定的余地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文言文進行學習,必要時鼓勵學生自己圍繞材料準備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然后站上課堂進行講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自主感和控制感。

      二、整合教學內(nèi)容,豐富教學形式

      對于教學內(nèi)容,教師不需要拘泥于課本之中,對課本內(nèi)容作出適當?shù)难由?,結(jié)合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材料,和課本內(nèi)容建立聯(lián)系,來引起學生興致。對于教學方式來說,可以采用問題引入的啟發(fā)式教學方式,以問題的帶出引發(fā)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欲望。比如說關于兩小兒辯日的文章,可以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就兩小兒討論的問題先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情境引入的方式,把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之中,在生動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比如田忌賽馬的文章,可以讓學生自己作為田忌本人,來思考如何贏得比賽的問題,準備形象的手工材料,讓學生用手工材料來進行謀劃,進入情境之中,之后再進行具體的文言文教學。另外,還可以讓學生組織表演一些有趣且簡單的文言文文章,比如掩耳盜鈴,讓學生組織一場演出來表現(xiàn)掩耳盜鈴中的情境。學生會為了完成表演,主動地進行文言文的預習和知識內(nèi)容的探究,另外,學生還體驗到了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愿意進行這方面的學習。

      三、采用支架式教學,循序漸進

      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之中需要將目光放長遠來看,有益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開發(fā)學生的潛能。采用多種學習方式,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式,以便其未來能夠長遠發(fā)展。培養(yǎng)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培養(yǎng)文言文的語感,舉行文言文朗誦小比賽,讓學生感受誦讀文言文時的輕重緩急。其次是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問題并大家商討解決方案,提倡自主解決,一方面可以學會文言文知識,另一方面也學會了相應釋義工具的使用,擁有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總之,在實踐中應用這些教學策略,結(jié)果表明,文言文的啟蒙教學不僅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長遠上保證了學習文言文和了解中國語言文化的長久動力,還為以后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語感,受到了一定的熏陶,為進一步的文言文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篇11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How to Effectively Make Chinese Enlightens in the Primary Stage

      JIANG Yiju

      (Fujian Liancheng Gechu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iancheng, Fujian 366200)

      Abstract Chinese language is a subject about words and languag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human speech, writing and other skills of training. Elementary School first and second grade is start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good language enlightenment pupils, students good study habits and skills, for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future language learning and skil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n the background, as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enlightenment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from literacy, writing, reading, expression can be multi-pronged approach to train students to do the work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enlightens; effectiveness

      小學一、二年級是義務教育的起始階段,這個階段教育啟蒙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長久發(fā)展。語文是培養(yǎng)人類表達能力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大地位,一、二年級語文教學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育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一定的識字、寫字、閱讀以及口語表達等多方面的基本表達基礎,為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夯實的基礎。作為小學語文啟蒙教師,筆者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對語文啟蒙的相關工作進行簡要探討,提出個人的見解。

      1 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心理、生理發(fā)展都處在初級階段的小學生們來說,很難主動認識某些學科的重要性,并進行主動學習,因而,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做好準備工作,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喜愛授課教師。科學研究表明,人們較容易接受、模仿自己親睞的人們的觀點及行為,尤其是小朋友,他們沒有善惡之分,只有喜歡與不喜歡之分,因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竭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平日里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主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看問題想事情,獲得學生的信任;同時還要,積極融入到學生中,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贏得學生的信賴。其次,要做好準備工作,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最明顯的特點是貪玩、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利用這些特性,加強引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利用有效的教學導入方法,在開展教學之前利用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造有效的教學情境,牢牢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并適時提出問題:“你覺得我們今天看到的景色美嗎?美在哪兒呢?那你們知道作者覺得這些景色美在哪兒嗎?”以此逐步引導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加強學生的識字能力培養(yǎng)

      首先,要加強識字教學技巧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識字成效。小學生處在人生起步的初步階段,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因而需要教師的引導。識字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一方面是由于對漢字知識過于生疏,另一方面是因為小學生的意識能力發(fā)展尚不足夠,存在理解上的恐懼感,因而教師要積極加強識字技巧的教學,消除學生的恐懼感和心理障礙。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思維方式以及發(fā)展特點的特殊性,在技巧上,我們可以采用他們平時較熟悉的故事識字法,口訣識字法等形式進行教學。例如在認識 “林”、“森”兩個字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漢字的結(jié)構(gòu)以及 這兩個字之間的關系,編口訣“兩木為林,三木為森,多木為森林”,以引導學生識字,并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

      其次,識字要密切聯(lián)系生活。學習的渠道是多樣化的,因而教師應多從身邊的生活入手,讓學生加強漢字的學習。如學校里的宣傳欄、超市里的商品便簽等,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尋找學習的資源,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從多方面加強學生的識字能力鍛煉。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舉辦識字競賽,來檢驗學生的識字成果,激發(fā)學生的識字熱情,加強學生的識字能力培養(yǎng)。

      3 加強學生的寫字能力培養(yǎng)

      首先,要鼓勵學生學習寫字,寫好字。對于小學生來說,練習寫字是一個很痛苦、枯燥的過程,再加上他們的自控力較弱,因而,需要教師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勵、激勵學生主動練習寫字,寫好字。由于大多數(shù)小學生都愛聽故事,因而,教師在進行漢字書寫教學時,可以采取適當?shù)墓适陆虒W法來激勵學生。如介紹大書法家王羲之苦練書法,最終將池水都染成墨色,并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書法家的例子,以此為學生們樹立榜樣,并激勵學生堅持練習寫字,寫好字。

      其次,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寫字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書寫習慣。正確的寫字方法能減少學生在學習書寫過程中的負擔和壓力,因而,教師有必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寫字方法。腰立直,左手扶紙張,右手拿筆,握筆時,要大拇指、食指以及中指三指緊握,同時還可以利用教學掛圖、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觀摩正確的寫字姿勢和握筆方式,務必培育每個學生的書寫習慣。

      4 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

      閱讀是一、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一、二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是能讓學生讀懂基本的日常生活會話、簡單的唐詩宋詞,并能夠從閱讀中有所悟,有所抒發(fā)和表達。

      首先,教師要通過故事、圖案引導學生有效閱讀。一年級的學生在閱讀能力上處于初級階段,因而需要教師積極地引導。由于這些學生偏愛游戲、故事等活動,因此,教師可以有效結(jié)合生活中的小游戲、小故事以及動畫片等學生熟悉而且熱愛的事物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如利用《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片劇本,讓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感彩,不僅能有效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加強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培養(yǎng)。其次,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學與思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部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多問為什么。如在教學《特殊的考試》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說這場考試是特殊的?”“特殊在哪?”“小白兔為什么被錄取了?”“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以此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識探索能力。

      5 加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

      一、二年級的學生剛?cè)雽W,存在說話不完整,語序不對等諸多問題,因而,作為語文啟蒙教師,一定要竭力糾正學生的問題,讓學生會說話。

      首先教師要有效利用課堂教學,鍛煉學生說話能力。一年級的口語課堂教學主要以發(fā)音、說簡單的會話為準,教師要利用好課堂,抓好學生的發(fā)音問題。如很多學生說翅(chi)膀,容易說成“ci膀”,教師加大對學生的訓練,讓學生用翅膀造句,不斷糾正學生的發(fā)音,同時也加強了會話能力鍛煉。

      其次,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加強鍛煉??谡Z交際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資源,并利用資源。如在進行口語表達能力訓練中,可以借助學生們都熱愛的動畫片《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讓學生們抽選自己喜歡的章節(jié),闡述劇情,能有效鍛煉學生言語組織能力的條理性,同時也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

      一、二年級語文是整個語文教育體系的基石,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積極把握。在教學中根據(jù)實際需求,對教學內(nèi)容、形式作出一定的完善,從多方面對學生的能力加強培養(yǎng)和訓練,讓學生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收獲學習的樂趣,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實現(xiàn)語文啟蒙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鄧東莉.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探討[J].創(chuàng)新教育,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