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激情一区二区高清在线,亚洲中文字幕网址在线,九色在线精品视频,久久深夜福利亚洲网站

    <object id="jtoc7"><button id="jtoc7"></button></object>

      <object id="jtoc7"></object>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防治管理論文

      防治管理論文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3-21 17:15:15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防治管理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防治管理論文

      篇1

      1前言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jīng)濟和建筑技術的發(fā)展,建筑規(guī)模不斷擴大,大型現(xiàn)代化技術設施或構筑物不斷增多,而混凝土結構以其材料廉價物美、施工方便、承載力大、可裝飾強的特點,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于是大體積混凝土逐漸成為構成大型設施或構筑物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大體積混凝土,一般理解為尺寸較大的混凝土,美國混凝土學會給出了大體積混凝土的定義:任何現(xiàn)澆混凝土,其尺寸達到必須解決水化熱及隨之引起的體積變形問題,以最大限度的減少開裂影響的,即稱為大體積混凝土。這就提出了大體積混凝土開裂的問題,開裂問題是在工程建設中帶有一定普遍性的技術問題,裂縫一旦形成,特別是基礎貫穿裂縫出現(xiàn)在重要的結構部位,危害極大,它會降低結構的耐久性,削弱構件的承載力,同時會可能危害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體積混凝土的開裂,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2大體積混凝土裂縫形成的原因

      裂縫產生的原因可分為兩類:一是結構型裂縫,是由外荷載引起的,包括常規(guī)結構計算中的主要應力以及其他的結構次應力造成的受力裂縫。二是材料型裂縫,是由非受力變形變化引起的,主要是由溫度應力和混凝土的收縮引起的。本文主要探討材料型裂縫。其中具體原因如下。

      2.1溫度應力引起裂縫(溫度裂縫)

      目前溫度裂縫產生主要原因是由溫差造成的。溫差可分為以下三種:混凝土澆注初期,產生大量的水化熱,由于混凝土是熱的不良導體,水化熱積聚在混凝土內部不易散發(fā),常使混凝土內部溫度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溫度為室外環(huán)境溫度,這就形成了內外溫差,這種內外溫差在混凝土凝結初期產生的拉應力當超過混凝土抗壓強度時,就會導致混凝土裂縫;另外,在拆模前后,表面溫度降低很快,造成了溫度陡降,也會導致裂縫的產生;當混凝土內部達到最高溫度后,熱量逐漸散發(fā)而達到使用溫度或最低溫度,它們與最高溫度的差值就是內部溫差;這三種溫差都會產生溫度裂縫。在這三種溫差中,較為主要是由水化熱引起的內外溫差。

      2.2收縮引起裂縫

      收縮有很多種,包括干燥收縮、塑性收縮、自身收縮、碳化收縮等等。這里主要介紹干燥收縮和塑性收縮。

      2.2.1干燥收縮

      混凝土硬化后,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下,混凝土內部的水分不斷向外散失,引起混凝土由外向內的干縮變形裂縫。

      2.2.2塑性收縮

      在水泥活性大、混凝土溫度較高,或在水灰比較低的條件下會加劇引起開裂。因為這時混凝土的泌水明顯減少,表面蒸發(fā)的水分不能及時得到補充,這時混凝土尚處于塑性狀態(tài),稍微受到一點拉力,混凝土的表面就會出現(xiàn)分布不均勻的裂縫,出現(xiàn)裂縫以后,混凝土體內的水分蒸發(fā)進一步加大,于是裂縫進一步擴展。

      3防止裂縫的措施

      由以上分析,材料型裂縫主要是由溫差和收縮引起,所以為了防止裂縫的產生,就要最大限度的降低溫差和減小混凝土的收縮,具體措施如下。

      3.1優(yōu)選原材料

      3.1.1水泥

      由于溫差主要是由水化熱產生的,所以為了減小溫差就要盡量降低水化熱,為了降低水化熱,要盡量采取早期水化熱低的水泥,由于水泥的水化熱是礦物成分與細度的函數(shù),要降低水泥的水化熱,主要是選擇適宜的礦物組成和調整水泥的細度模數(shù),硅酸鹽水泥的礦物組成主要有:C3S、C2S、C3A和C4AF,試驗表明:水泥中鋁酸三鈣(C3A)和硅酸三鈣(C3S)含量高的,水化熱較高,所以,為了減少水泥的水化熱,必須降低熟料中C3A和C3S的含量。在施工中一般采用中熱硅酸鹽水泥和低熱礦渣水泥。另外,在不影響水泥活性的情況下,要盡量使水泥的細度適當減小,因為水泥的細度會影響水化熱的放熱速率,試驗表明比表面積每增加100cm2/g,1d的水化熱增加17J/g~21J/g,7d和20d均增加4J/g~12J/g。

      3.1.2摻加粉煤灰

      為了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并提高和易性,我們可以把部分水泥用粉煤灰代替,摻入粉煤灰主要有以下作用:①由于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的硅、鋁氧化物,其中二氧化硅含量40%~60%,三氧化二鋁含量17%~35%,這些硅鋁氧化物能夠與水泥的水化產物進行二次反應,是其活性的來源,可以取代部分水泥,從而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的熱脹;②由于粉煤灰顆粒較細,能夠參加二次反應的界面相應增加,在混凝土中分散更加均勻;③同時,粉煤灰的火山灰反應進一步改善了混凝土內部的孔結構,使混凝土中總的孔隙率降低,孔結構進一步的細化,分布更加合理,使硬化后的混凝土更加致密,相應收縮值也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粉煤灰的比重較水泥小,混凝土振搗時比重小的粉煤灰容易浮在混凝土的表面,使上部混凝土中的摻合料較多,強度較低,表面容易產生塑性收縮裂縫。因此,粉煤灰的摻量不宜過多,在工程中我們應根據(jù)具體情況確定粉煤灰的摻量。

      3.1.3骨料

      (1)粗骨料

      盡量擴大粗骨料的粒徑,因為粗骨料粒徑越大,級配越好,孔隙率越小,總表面積越小,每立方米的用水泥砂漿量和水泥用量就越小,水化熱就隨之降低,對防止裂縫的產生有利。

      (2)細骨料

      宜采用級配良好的中砂和中粗砂,最好用中粗砂,因為其孔隙率小,總表面積小,這樣混凝土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就可以減少,水化熱就低,裂縫就減少,另一方面,要控制砂子的含泥量,含泥量越大,收縮變形就越大,裂縫就越嚴重,因此細骨料盡量用干凈的中粗沙。

      3.1.4加入外加劑

      加入外加劑后能減小混凝土收縮開裂的機會,外加劑對混凝土收縮開裂性能有以下影響:

      (1)減水劑對混凝土開裂的影響

      減水劑的主要作用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強度或在保持混凝土一定強度時減少水泥用量,而水灰比的降低,水泥用量的減少對防止開裂是十分有利的。

      (2)緩凝劑對混凝土開裂的影響

      緩凝劑的作用一是延緩混凝土放熱峰值出現(xiàn)的時間,由于混凝土的強度會隨齡期的增長而增大,所以等放熱峰值出現(xiàn)時,混凝土強度也增大了,從而減小裂縫出現(xiàn)的機率,二是改善和易性,減少運輸過程中的塌落度損失。

      (3)引氣劑對混凝土開裂的影響

      引氣劑在混凝土的應用對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十分有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外加劑不能摻量過大,否則會產生負面影響,在GB8076~1977中規(guī)定,摻有外加劑的混凝土,28d的收縮比不得大于135%,即摻有外加劑的混凝土收縮比基準混凝土的收縮不得大于35%。

      3.2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3.2.1混凝土的拌制

      (1)在混凝土拌制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原材料計量準確,同時嚴格控制混凝土出機塌落度。

      (2)要盡量降低混凝土拌合物出機口溫度,拌合物可采取以下兩種降溫措施:一是送冷風對拌和物進行冷卻,二是加冰拌合,一般使新拌混凝土的溫度控制在6℃左右。

      3.2.2混凝土澆注、拆模

      (1)混凝土澆注過程質量控制

      澆注過程中要進行振搗方可密實,振搗時間應均勻一致以表面泛漿為宜,間距要均勻,以振搗力波及范圍重疊二分之一為宜,澆注完畢后,表面要壓實、抹平,以防止表面裂縫。另外,澆注混凝土要求分層澆注,分層流水振搗,同時要保證上層混凝土在下層初凝前結合緊密。避免縱向施工縫、提高結構整體性和抗剪性能。

      (2)澆注時間控制

      盡量避開在太陽輻射較高的時間澆注,若由于工程需要在夏季施工,則盡量避開正午高溫時段,澆注盡量安排在夜間進行。

      (3)混凝土拆模時間控制

      混凝土在實際溫度養(yǎng)護的條件下,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以上,混凝土中心與表面最低溫度控制在25℃以內,預計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溫降不超過9℃以上允許拆模。

      3.2.3做好表面隔熱保護

      大體積混凝土的溫度裂縫,主要是由內外溫差過大引起的?;炷翝沧⒑?,由于內部較表面散熱快,會形成內外溫差,表面收縮受內部約束產生拉應力,但是這種拉應力通常很小,不至于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而產生裂縫。但是如果此時受到冷空氣的襲擊,或者過分通風散熱,使表面溫度降溫過大就很容易導致裂縫的產生,所以在混凝土在拆模后,特別是低溫季節(jié),在拆模后立即采取表面保護。防止表面降溫過大,引起裂縫。另外,當日平均氣溫在2~3d內連續(xù)下降不小于6~8℃時,28d齡期內混凝土表面必須進行表面保護。

      3.2.4養(yǎng)護

      混凝土澆注完畢后,應及時灑水養(yǎng)護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經(jīng)常濕潤,這樣既減少外界高溫倒罐,又防止干縮裂縫的發(fā)生,促進混凝土強度的穩(wěn)定增長。一般在澆注完畢后12~18h內立即開始養(yǎng)護,連續(xù)養(yǎng)護時間不少于28d或設計齡期。

      3.2.5通水冷卻

      若是在高溫季節(jié)施工,則要在初期采用通制冷水來降低混凝土最高溫度峰值,但注意,通水時間不能過長,因為時間過長會造成降溫幅度過大而引起較大的溫度應力。為了削減內外溫差,還應在夏末秋初進行中期通水冷卻,中期通水一般采用河水,通水歷時兩個月左右。后期通水是使混凝土柱狀塊達到接縫灌漿的必要措施,一般采用通河水和通制冷水相結合的方案。

      4結語

      大體積混凝土的開裂是目前學者和工程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大體積混凝土的材料型裂縫主要是由溫度應力和混凝土的收縮引起的,筆者認為精心選擇原材料,并在施工中采用合理的方法,能有效的防止裂縫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龔召熊:水工混凝土的溫控與防裂.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

      [2]戴鎮(zhèn)潮:大體積混凝土的防裂.混凝土,2001,(9):10

      [3]覃維祖:混凝土的收縮、開裂及其評價與防治.混凝土,2001,(7):3

      [4]遲陪云:大體積混凝土開裂的起因及防裂措施.混凝土,2001,(12):31

      篇2

      棉鈴蟲是雜食性蛀果類害蟲,是棉花蕾鈴期的主要害蟲,重發(fā)在棉花生長中后期,以幼蟲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實,也為害嫩葉、嫩莖、青鈴等部位,受害棉蕾苞葉張開變黃,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狀糞便;被害棉鈴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鈴等大量脫落和爛鈴;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漬狀,花蕾、花鈴被害后會脫落,青鈴被害則造成病菌污染而導致爛鈴。棉鈴蟲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煙草、花生等多種農作物。

      1發(fā)生規(guī)律

      棉鈴蟲屬喜溫喜濕性害蟲,發(fā)育適宜溫度在25~27℃左右,相對濕度在75%~90%,在江蘇1年發(fā)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為成蟲。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鈴蟲生長,遇連續(xù)陰雨,土壤水分飽和,初孵幼蟲成活率低,蛹會大量死亡?;幢币皇熘泼迏^(qū)通常第2、3生較重。第1代越冬成蟲始見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況第1代棉鈴蟲不為害棉花,而為害小麥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蟲產卵為散產,2代多產于上部嫩葉正面,少數(shù)產于葉背面。它對寄主有很明顯的選擇性,在玉米與棉花間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產卵;在各種嗜食寄主之間,則有追逐花蕾期產卵的習性。據(jù)調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術后,糧棉混作地區(qū)復種指數(shù)高,食料豐富,有利于棉鈴蟲的繁殖;干旱地區(qū)灌水或肥水條件好、長勢旺盛的棉田,特別是前作為麥田或綠肥的棉田及玉米與棉花相鄰的棉田有利于棉鈴蟲越冬。

      2生活習性

      成蟲白天躲在寄主葉背面及花冠處不動,在夜間活動、和產卵(散),飛翔力較強。每頭雌蛾可產卵600~1000粒,卵多產在棉花頂心和上部邊心的嫩葉;嫩蕾及鈴的苞葉上。初孵幼蟲群集為害嫩葉;2齡幼蟲開始蛀入嫩蕾中為害花蕊及頂尖和嫩葉;3~4齡幼蟲食量小,以為害幼鈴為主,5~6齡進入暴食期,多咬食青鈴、大蕾或花朵,為害青鈴的從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蟲糞粒大且多。1條幼蟲一般能為害6~9個蕾、鈴。成蟲壽命7~18d,有趨光性和趨化性,幼蟲有假死性和自殘性,老熟幼蟲喜歡鉆入4~10cm土表層筑土作蛀化蛹。

      3防治方法

      在搞好健株控害栽培管理基礎上,利用“準確測報、綜合治理、壓低蟲源、科學施藥”的防治策略,采取農業(yè)防治和生物防治誘殺成蟲與科學施藥滅蟲卵相結合的措施。

      3.1選用抗、耐病品種

      嚴格執(zhí)行檢疫制度,不從病區(qū)調種,選用輕感、耐性相對較強或抗蟲棉品種,在同等條件下可降低田間棉鈴蟲發(fā)病率的20%~30%。

      3.2農業(yè)防治

      適時播種,重發(fā)病田塊因地制宜地適期晚播,減少病菌侵染的條件。根據(jù)田塊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種量,與禾本科作物尤其是水稻輪作,使植物得到適當?shù)膯沃隊I養(yǎng)面積和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集中清除并燒毀剔除的棉苗和殘體,減少田中菌源,能明顯減輕病害,增強棉株抗病力。實行水旱輪作,種子消毒、清潔田園等綜合措施,正確合理、適時適量運籌肥水、農藥,特別是氮肥的使用,做好化控工作。中耕除草、間苗整枝、對低洼田塊進行改造、及時排除田間積水等措施,對惡化病蟲生存條件和減少菌源、蟲源都有一定作用。根據(jù)棉鈴蟲入土化蛹一般在土壤內5~10cm內越冬的特點,秋(春)翻冬(春)灌、開春鏟埂除蛹,可以風化土壤,破壞蛹室,致使棉田內絕大多數(shù)越冬蛹死亡,消滅越冬蛹。

      3.3采摘卵塊

      由于棉鈴蟲大部分都在棉株的花鈴中,因而在蟲卵盛發(fā)始期要仔細檢查棉花葉片頂心和上部邊心的嫩葉、嫩蕾、群尖,結合田間打杈整枝,人工按行逐棵檢查,發(fā)現(xiàn)卵塊立即將卵塊抹掉,及時摘除敗花,要求2~3d摘1次,連續(xù)3~5d作業(yè),注意摘除的殘枝、敗葉、卵塊等要帶出田外集中處理。7~8月結合根外追肥,往棉株上噴1%過磷酸鈣液,能有效減少棉田有效產卵量,減輕棉鈴蟲對棉花的危害。

      3.4捕殺幼蟲、誘殺成蟲

      初齡幼蟲集中為害時,利用早晚時間和陰天人工捉殺,及時采摘受害部分葉片、枝梗、花蕾,將摘除的頂心,打掉的無效花、蕾等及時帶出田外集中消滅,可明顯減少田間卵和初孵幼蟲的存量。在棉田內種植誘集作物玉米、高粱、胡蘿卜等,使其抽雄期與3代成蟲發(fā)生期相吻合,誘集成蟲在玉米、高粱等作物上產卵,控制棉鈴蟲的大發(fā)生。2、3代成蟲盛發(fā)期運用楊樹枝把誘殺成蟲,一般用150~195把/hm2。在棉鈴蟲大發(fā)生時用高壓汞燈利用成蟲的趨光性、趨化性進行捕殺、誘殺,可減少棉田落卵40%~50%以上。還可以用性誘劑在成蟲發(fā)生前2~3d捕殺。

      篇3

      2、完善、加固現(xiàn)有控導工程和滾河防護工程是防止?jié)L河的有效途徑

      河道整治工程自六十年代開展以來,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控導護灘工程的布點建設,河岸邊界條件逐步變化,河面逐漸縮窄,水流漸趨歸順,岐流逐漸減少,主流游蕩不定的局面得到了基本控制,并按河道整治規(guī)劃的流路朝好的趨勢發(fā)展,已修建的工程經(jīng)受住了幾次大洪水的考驗,特別是1982年大洪水期間菏澤市險工及控導工程未發(fā)生大的險情,除了工程的基礎較好以外,這與控導工程的控溜作用密切相關,當主流受到控制約束在主河槽以內,溜勢的下滑或上提基本上與設想的流路相一致,做到了防有目標,守有重點。洪水過后,河勢趨于恢復漲水前的流路,這就是控導工程能夠控制主流穩(wěn)定河勢,防止?jié)L河,大水時發(fā)揮防洪作用的原因。

      從近幾年的河勢查勘和有關資料分析,蘭考東壩頭至東明新店集河段,現(xiàn)行河道比較規(guī)順,大水時,禪房工程全彎靠溜,小水時兩頭靠河,若工程下首靠溜段加長,送溜能力將增強。菜集工程河勢下滑,王夾堤工程靠河,特別是工程下首的幾道壩首先靠河著溜,避免了單壩挑溜出大險的不利局面,也掩護了單寨、馬廠工程因大水時沖垮工程而在此處發(fā)生滾河。因此續(xù)建王夾堤下延工程勢在必行,以穩(wěn)定大洪水河勢。菜集工程的上延,該段河勢逐漸規(guī)順,多年脫河的大溜寺工程近幾年汛后靠河,下首工程并靠溜,控制了河勢,改變了靠灘岸導溜入新店集工程的狀況。新店集至高村河段,當大河流量超過5000M3/S時,老君堂工程河勢急劇下滑,目前雖然下延了28#、29#兩道壩,但控溜段偏短,控制主溜能力弱,仍顯“后氣”不足,仍需要加強對工程下首的建設,以利于保障工程安全和河勢穩(wěn)定。

      從“模型試驗”中看出,洪水期和落水期,貫臺下首大河主溜北移,致使約30%~60%的主溜從東壩頭下部楊莊險工處滾河,滾河主溜直沖谷營以下四明堂險工至閻潭閘以上大堤段,險工及防滾河壩數(shù)量很少,加之堤外地面更低,大堤比較薄弱,造成該段決堤的可能性極大。因此加速增建多處滾河防護工程已迫在眉睫。從試驗圖片也顯示了大洪水后東明灘區(qū)大堤上滾河防護工程壩頭處形成的巨大沖刷坑,顯然對現(xiàn)有的滾河防護工程基礎應進行全面加固。

      3、其他防滾河工程措施

      3.1有計劃的自流和提水放淤相結合進行淤灘淤串,消除堤溝河,防止順堤根走溜。

      東明黃河灘區(qū)面積大,加之修建了生產堤,縮窄了行洪河道,減少了洪水漫灘機率,大部分泥沙淤在兩岸生產堤之間的河槽內。生產堤與大堤之間的灘地落淤減少,即使一場洪水過后,大部分泥沙已落到離河沿較近的灘地,流到大堤附近灘地或堤溝河的泥沙較少,造成了黃河灘唇高、堤根洼,再加上歷年修堤筑壩取土,致使堤根處形成了寬達200~300m形成了堤溝河。整治這種河道。在修建工程的同時,必須配合灘區(qū)治理,進行淤臨淤串,抬高堤溝河地面,減小灘面橫比降防止?jié)L河和順堤走溜的危險。因此我們可用引黃自流淤臨和低揚程大流量機泵提水相結合的方法,對堤溝河和大堤附近灘地進行放淤,這樣既有利于防洪,也給今后大堤加高幫寬和筑壩提供了土源,同時也為沿黃灘區(qū)人民增加了可耕地面積,改善了灘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支援了農業(yè)生產。

      3.2堵截串溝

      東明灘有串溝多條,寬度40~115m,深0、6~1、5m,為了防止大洪水時串溝集中過流,直沖大堤,在串溝的上游段進行堵截,每隔一定距離修筑土堰攔截水流,盡量利用含沙水流的作用使其淤填,或采用活柳鎖壩,即在串溝上每隔一定距離植從柳,形成數(shù)道活柳壩進行緩溜落淤,淤填串溝。該方法簡單易行,且投資少,見效快,易管理,達到堵截串溝的目的。

      3.3、防止?jié)L河建議采取“上堵、下導,中間密”并用措施

      東明可能發(fā)生滾河,順堤行洪,危機堤防安全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建議在即將進行工程加高加固的基礎上,采取“上堵、下導,中間密”工程措施。

      “上堵”即為一是在楊莊險工下首灘地修建工程,堵截川溝洪水下泄入東明堤溝河;二是蔡集工程上延。根據(jù)河勢觀測分析,中小洪水時,蔡集上首幾道壩靠溜,工程上延即可避免水流抄工程后路,又可對防止?jié)L河起到一定作用?!跋聦А奔礊榻鉀Q堤溝河下泄水流出路,避免格堤雍水,需在老君堂工程上首至黃河大堤之間修建一道導流堤,并布設若干道導流壩,確保行洪暢通及堤防安全?!爸虚g密”既是目前現(xiàn)有滾河防護壩布設太疏,壩襠距最近為100米、最遠為1700米。為使工程發(fā)揮作用,適當加密防護壩十分必要。

      篇4

      1菌絲徒長

      (1)病狀。播種后菌絲營養(yǎng)生產過旺,絨毛狀菌絲生長致密,濃密成團,嚴重時形成“菌被”,不形成子實體、不出菇、推遲出菇或形成氣生菇。

      (2)病因。這種現(xiàn)象常發(fā)生于蘑菇調水以后,或菇房溫度過高、濕度大、通風換氣不良的環(huán)境條件下,如播種期偏早,播種后長時間處于25℃以上溫度,利于菌絲生長而不利于實體的形成。

      (3)防治方法。①選用種性良好的菌種,適時播種。②調水不要過輕,細土噴水不要太急,要在早晚涼爽時噴水。③加強通風換氣,降低菇房的溫、濕度,抑制菌絲旺長。④發(fā)現(xiàn)菌床土層冒出大量氣生菌絲時,應減少噴水或停止噴水。⑤已結成菌被的應及時用竹簽或刀片在菌被上扎幾個小洞或用刀將菌被劃破,結合噴重水、加大通風量,以增強菌絲的透氣性,促使菇蕾生長。

      2菌絲萎縮

      (1)病狀。蘑菇播種后,菌絲能夠萌發(fā)但不吃料。

      (2)病因。在培養(yǎng)料太濕、太生、氨氣濃度大、被雜菌侵染或外界氣溫太高等不良環(huán)境條件下,菌絲生長受抑,造成菌絲萎縮死亡。

      (3)防治方法。①適時播種,最好避開高溫期,因菌種質量差而引起的菌絲萎縮,要及時重新播種。②在培養(yǎng)料含水量65%左右時播種。③培養(yǎng)料發(fā)酵腐熟要適當,添加氮肥要在堆料或第1次翻堆時加入。④培養(yǎng)料在進房后要認真消毒滅菌,防止雜菌、害蟲入侵。

      3地雷菇

      (1)病狀。出菇過早,菇生在料里,從粗土下部破土而出,菇柄長、畸形,菇蓋上有泥,出菇參差不齊。

      (2)病因。覆土的土粒過粗過大、土質過硬;細土覆太晚,結菇太早;菇房溫度過低,菌絲上土困難;出菇期通風太少而通風不良,室內CO2濃度超過0.3%,容易引起子實體生長發(fā)育不良,產生各種各樣的畸形菇。

      (3)防治方法。①覆土材料應選擇疏松透氣、干而不散、保水性強的壤土或沙壤土,并注意土粒大小適中,一般以粗土粒蠶豆大、細土粒黃豆大為好。②覆土要及時。③適時噴水及加強通風,促菌絲在粗土之上、細土之下生長。

      4硬開傘

      (1)病狀。蘑菇子實體在尚未成熟時菌蓋與菌柄就分離裂開,并出淡紅色的菌褶。

      (2)病因。溫度、空氣濕度偏低,床面水分不足;晝夜溫差超過10℃以上時,或空氣濕度高,土層溫度低,子實體發(fā)育失調。氣溫驟變時,發(fā)生硬開傘的現(xiàn)象尤為嚴重。

      (3)防治方法。低溫來臨之前,加強菇房內的保溫措施,夜間不宜通風,不讓冷風吹進菇房。同時,調節(jié)好空氣相對濕度,促進菇體各部位均衡生長。保證出菇房空氣濕度在85%~90%,促進菇體均衡生長。

      5空心菇

      (1)病狀。蘑菇菌柄組織不充實,菌柄中心發(fā)白、中空。

      (2)病因。產菇旺期菇房相對濕度過低,粗土層過干,使菇體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菌柄中心產生白心。溫度超過18℃時,菇體迅速長大,而覆土層粗土粒偏干,菌絲吸收和輸送水分受阻,造成菇體組織不充實,菌柄產生白色髓部,甚至出現(xiàn)空心。

      (3)防治方法。①加大噴水量,提高室內空氣濕度。②調節(jié)好粗土粒的濕度,含水量以25%為宜。③出菇盛產期加強水分管理,防止土層偏干而影響子實體的正常生長與發(fā)育。

      6銹菇

      (1)病狀。蘑菇表面產生褐色鐵銹斑。

      (2)病因。出菇期水分管理不當,噴水量過多,濕度超過95%,加上通風換氣不良,菇體表面的水分蒸發(fā)慢,使有水滴的部位出現(xiàn)銹褐色斑點,影響蘑菇的產量和品質。

      (3)防治方法。①加強菇房通風換氣,降低空氣相對濕度。②控制噴水量,噴水時結合噴施“豐產素”或“噴施寶”,可起到增產增收的效果;在噴施后適當通風,以利散發(fā)菇體表面的部分水分。③出現(xiàn)銹斑時,應停止噴水,待恢復正常后,再行科學管水。

      7紅腳菇

      (1)病狀。菇腳發(fā)紅,菌蓋顏色正常,影響產量與質量。

      (2)病因。氣溫偏高,料面噴水太多,尤其是收蘑菇前噴水太重,通風不良,易發(fā)生紅腳菇。

      (3)防治方法。出菇期土層含水不宜過多,采菇前停止噴水,并調節(jié)通氣量。

      8畸形菇

      (1)病狀與病因。①皺縮菇:菌蓋小,皺縮,菌柄長,質硬。

      因溫度偏高和濕度過低所致。②大腳菇:只長菇柄,不長菇蓋。因通風不良和CO2濃度過高所致。③菌蓋上長疙瘩:這種現(xiàn)象一般發(fā)生在冬季,因栽培室內生火增溫,造成CO2濃度過高,或栽培袋靠近風口,冷風刺激所致。

      篇5

      1、基本病因

      1.1、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過多的報取動物脂肪及含膽因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各類肉食,蛋黃等,使人體體內膽因醇含量增多。1.2、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對就業(yè)、科技的競爭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適應這一變革現(xiàn)實,導致精神緊張、失眠、疲勞。由于精神緊張使用時分泌功能紊亂,血液中的兒茶酚胺、腎上腺糖質激素水平增加,引發(fā)高血壓,同時還可造成脂肪代謝率亂。而高血壓、高膽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將進一步影響凝血機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隨著年齡的增長,空氣環(huán)境污染的變化,使人體血管內毒性物質PAF明顯升高,進而造成冠狀動脈血管壁的受損,脂肪堆積后產生動脈粥樣破壞,同時PAF還不斷吸附凝聚性增強的血小板,引起冠狀動脈管腔狹窄,血管內膜的增厚變硬,使心臟供血不足。

      1.3、現(xiàn)代市場、就業(yè)、科技的競爭,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適應這一變革現(xiàn)實,導致緊張、失眠、疲勞。由于精神緊張使內分泌功能率亂,血液中的兒茶胺、腎上腺糖質激素水平增加,引發(fā)高血壓,同時還可造成體內脂肪代謝紊亂。而高血壓膽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將進一步影響凝血機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這此因素的作用下,隨著年齡的增長,空氣污染環(huán)境的惡化,人體血管內毒性物質TAF明顯升高,進而造成冠狀動脈管壁的受損,脂肪堆積后產生動脈粥樣硬化,同時PAF還不斷吸附,凝聚性增強的血小板引起冠狀動脈管腔的狹窄,血管內膜的增厚變硬,使心臟供血不足。

      2、一般的預防治療措施

      2.1調節(jié)膳食結構

      脂肪與膽固醇高的食品的攝入量應控制在總熱量30%以下,動物蛋白的報入量控制在20-50%以下,植物蛋白要增加,推薦大豆蛋白,因為含豆固醇可降低膽固醇。(WHC)在30多個國家調查發(fā)現(xiàn)進食大豆等植物蛋白多的地區(qū)冠心病的發(fā)病率明顯降低。

      2.2、碳水化合物的報入量占總熱量的60-70%,對肥胖者,高甘油之脂者尤應限制,應增加復雜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如稻米、馬列鈴薯等。

      2.3、水果蔬菜有豐富的食物纖維,可促進胃腸蠕動,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預防便秘,如黑木耳,洋蔥、大蒜、香菇、姜海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能擴張冠狀動脈、降壓、利尿、鎮(zhèn)靜有利于預防冠心病。

      2.4、水和礦物質:適當增加有益的無機鹽和微量元素,如鎂、鈣、錳、銅、鋅等的比值,能降低冠心病的發(fā)病率。

      2.5、調味品:鹽、醬油的報入量與高血壓是正比,建議每日報入鹽3-5克,醬油也不宜過多應用,味精含鈉高,高血壓者宜少食為佳,茶葉有降低膽固的作用,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有益。

      2.6、進行必要的身體鍛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應制怒、忌悉,去除煩惱,樂觀愉快,勞逸結合,有利于預防冠心病。

      3、一般藥物的預防

      篇6

      斜紋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別名蓮紋夜蛾,全國均有分布。

      斜紋夜蛾歷史上只作為蔬菜害蟲,數(shù)量不大,但極具暴發(fā)潛能,一旦生態(tài)控制因子喪失,幼蟲生存率大幅提高,60多種作物受到擄掠,為害棉田,棉株被洗劫成光桿。

      1發(fā)生規(guī)律及特點

      斜紋夜蛾1年發(fā)生5代,各生期幾乎與棉鈴蟲和甜菜夜蛾同步,但對環(huán)境的要求卻大相徑庭。斜紋夜蛾要求適溫25~28℃、高濕90%左右,最高溫度超過38℃時卵不孵化,幼蟲及蛹出現(xiàn)反常興奮,代謝失調,發(fā)育出現(xiàn)短暫中斷;土壤含水量低于20%,幼蟲不能正常化蛹,成蟲將無法展翅。由于怕旱怕熱的習性,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形成了卵的孵化以早晚為多,幼蟲取食以早晚為盛,成蟲選擇生長茂密、植株高大的蔭蔽棉田產卵,以逃避烈日烘烤。

      2暴發(fā)原因

      斜紋夜蛾雖然要求適溫、高濕,但暴發(fā)為害均在長期干旱、驕陽似火的年份,歷史上“梅天不霉”,高溫季節(jié)提前,即梅季(6月11日至7月10日)30d時間,平均氣溫高于或接近28℃(常年低于26℃),雨量少于100mm(常年300mm以上),伏秋連續(xù)干旱的反常氣候,才在沿江廣大地域內暴發(fā)成災。原因是這種氣候使天敵數(shù)量銳減,斜紋夜蛾得到解脫,幼蟲存活率大幅提高而猖獗危害。

      斜紋夜蛾的“食客”眾多,捕食性天敵較為直觀,梅雨明顯的沿江棉區(qū)捕食性蜘蛛占絕對優(yōu)勢,蟾蜍和青蛙也是大張撻伐的英雄,它們對獵物具有特殊的搜索能力,繁殖力強,正常年份種群波動小,是棉田生態(tài)中穩(wěn)定的“衛(wèi)戌”部隊。據(jù)研究,寄生性天敵種類更多,攻擊反應敏捷,圍殲貢獻更大。6月中旬至7月上旬,正值各類蜘蛛大量產卵擴充戰(zhàn)斗力的階段,若28℃高溫提前到梅雨季節(jié),相對濕度低于78%,除溝邊和土面的豹蛛外,棉蛛上的各類蜘蛛都停止產卵,已孵出的若蛛生存率大幅下降;伏秋連續(xù)干旱,將進一步加速蜘蛛減員。長期干旱,蟾蜍和蛙類的后代的生存基地減少,種群數(shù)量降低。寄生蜂在低溫環(huán)境中也會出現(xiàn)羽化不全的現(xiàn)象。天敵“兵源”驟減,戰(zhàn)斗力低下,這是斜紋夜蛾在并不喜歡的干旱氣候年能夠猖獗的原因。常規(guī)年份,不恰當?shù)厥褂棉r藥,也易引起斜紋夜蛾暴發(fā)成災。1998年,出現(xiàn)兩度梅雨,蜘蛛種群豐富,由于受到1997年棉鈴蟲暴發(fā)陰影的籠罩,我市周邊棉區(qū)的全程用藥,至8月17日,已用藥8次以上,致使天敵蕩然無存,不僅造成棉鈴蟲人為猖獗,連最易招引天敵的斜紋夜蛾,也在吃光黃豆、山芋葉片后,爬滿田埂、大道,集體大逃亡。

      多年經(jīng)驗積累,預測棉田斜紋夜蛾暴發(fā)指標:①當年出現(xiàn)空梅;②在蔬菜等前作物上斜紋夜蛾幼蟲體色由黃綠色轉變?yōu)楹诤稚?,特別是純黑色;③7月中旬后,發(fā)現(xiàn)池塘荷葉被初孵幼蟲群取食殘留的白色下表皮即預示著將在棉田暴發(fā)。

      3防治技術

      (1)在棉田管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卵塊及時摘除,必要時把有初孵幼蟲的葉片集中燒毀。

      (2)成蟲發(fā)生期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3)在幼蟲3齡以前,午后或傍晚噴灑5%銳勁特懸浮劑1500倍液。

      (4)使用“斷前絕后”的病毒制劑。由安徽績溪生產可致瘟疫流行的1%奧綠1號懸浮劑,是優(yōu)選夜蛾桿狀核多角體病毒,輔以高活性組織,能使34種鱗翅目害蟲感染瘟疫。瘟蟲相互傳染,循環(huán)往復,禍及子孫,起到持續(xù)控害的作用,是生產AA級綠色食品的微生物制劑。使用500~1000倍1~10d的藥效由79%上升至94%。

      篇7

      近年來,辣椒疫病在福鼎市部分地區(qū)發(fā)生危害日益嚴重,重病田死秧率達30%~100%,成為影響我市辣椒生產的主要障礙之一。筆者就辣椒疫病在我市的發(fā)生流行規(guī)律及防治關鍵技術作簡單介紹,以期為農民在辣椒生產過程中進行此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學指導。

      1發(fā)生流行規(guī)律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所引起的一種土傳性病害,可經(jīng)雨水、土壤、氣流等多種途徑傳播,除了引起大面積死秧外,還可造成葉片枯萎、果實腐爛、莖桿出現(xiàn)壞死斑以及萎蔫死亡等多種癥狀,一般病株率為15%~30%,嚴重時達80%以上,現(xiàn)已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種植區(qū)普遍發(fā)生和流行,成為辣椒生產中增產增收的主要障礙之一。辣椒疫病的病原菌通常以菌絲體、厚垣孢子及卵孢子在病株殘體、土壤內越冬,也可以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成為第2年初侵染源。在潮濕土壤中,菌絲可存活4~15個月,卵孢子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3年。當條件適宜時,越冬后的病原菌隨灌水、氣流等傳到寄主各部位,引起發(fā)病,進行再侵染。

      福鼎市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這給辣椒疫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創(chuàng)造了極有利的條件。在調整農業(yè)產業(yè)結構和豐富城鄉(xiāng)人民菜籃子的政策引導下,辣椒生產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辣椒種植面積逐年增大,新品種引進、栽培條件的改善等措施的實施,其實也將辣椒疫病的發(fā)病因素積聚起來,致使辣椒疫病在我市的危害日趨嚴重。2006~2008年對我市辣椒產地的調查表明,氣候適宜時,一般田塊減產20%~30%,嚴重的全田絕收,給當?shù)氐霓r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構成了嚴重威脅。該病在大棚全年均可發(fā)病,露地4月下旬發(fā)病,5月至7月下旬大發(fā)生,蔓延迅速,2~5d內可危害大部分植株,尤其是剛進入坐果期的辣椒極易感病,常發(fā)生果實腐爛,植株大片枯萎,使農民遭受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

      2防治技術

      2.1種植抗性品種

      由于殺菌劑對環(huán)境和生物的潛在危險性愈來愈強,加之辣椒疫病具有一定的突發(fā)性,一旦地上部分出現(xiàn)發(fā)病癥狀,再采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已很難達到防治效果。如果在種植抗性品種能有效地解決辣椒疫病的前提下,那么種植抗病品種是解決問題最有效又安全的措施。我國已選育和篩選出了一批抗辣椒疫病的品種,目前生產上常用的抗病性較強的品種有湘研1號、湘研4號、湘研5號等系列以及21號牛角椒、朝天椒、早豐1號、光皮椒、窯嘴大辣椒等,生產者可根據(jù)需要選種合適的品種。

      2.2采用農業(yè)栽培措施

      2.2.1清潔田間、減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辣椒生長期和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株和病殘體,不能將病株和病殘體隨意丟棄在田間和水渠中,應集中晾干燒毀,以減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

      2.2.2合理輪作。辣椒疫霉菌不僅可侵染辣椒,還可侵染番茄和葫蘆科中的50多種作物,因此在我市可以與水稻進行水旱輪作,或與葉菜類和蔥、蒜類作物輪作,避免與茄果類和瓜類作物輪作或套作。

      2.2.3改進栽培措施。辣椒地應選擇不易積水、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塊,移栽前進行深翻曬土,采取高畦深溝地膜覆蓋栽培,及時地進行追肥,促進植株生長,增強對辣椒疫病的抵抗力。

      篇8

      大棚秋延辣椒是臨泉縣重要經(jīng)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達600hm2,是當?shù)夭宿r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但是,近年因白粉虱為害,辣椒產量大幅度下降,品質降低,給菜農造成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極大地挫傷了菜農種植辣椒的積極性。為了搞好秋延后辣椒病蟲防治工作,在國際植物營養(yǎng)研究所(IPNI)的資助下,我縣采用平衡施肥技術,同時根據(jù)白粉虱發(fā)生情況,結合其生活習性和發(fā)生規(guī)律,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F(xiàn)將秋延辣椒白粉虱綜合防治技術總結如下。

      1白粉虱的生活習性與發(fā)生規(guī)律

      溫室白粉虱是大棚、溫室害蟲,較蚜蟲小,繁殖能力極強,在溫室條件下1年發(fā)生10余代,世代重疊嚴重。每年7月份以后蟲口密度迅速增多,危害加重;10月份以后隨著氣溫的下降,數(shù)量減少,向棚室內轉移并在溫室內越冬。溫室白粉虱喜食黃瓜、番茄、茄子、菜豆、草莓等植物,保護地辣椒受害比露地辣椒更為嚴重。成蟲多在上午羽化,約取食半天后方可飛行,飛翔能力不強,向周圍遷移擴散較緩慢,田間分布不均勻,初期呈點片狀發(fā)生。成蟲性喜群集在植株上部嫩葉背面產卵,還有向上性或向嫩性,植株上部葉片主要是成蟲和卵,中部葉片主要是若蟲。成蟲對黃色有一定趨性,活動最適宜溫度是25~30℃。該蟲因世代多,發(fā)育快,棚室內天敵少,繁殖速度快,存活率高,有少量蟲源就可造成嚴重危害,若防治不及時,椒農將遭受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

      2溫室白粉虱危害特點及癥狀

      溫室白粉虱為保護地辣椒1種重要害蟲,也是1種多食性、刺吸性害蟲,它以若蟲、成蟲的針狀口器吸食辣椒汁液。個體雖比蚜蟲小,但由于繁殖速度快,種群數(shù)量大,體小易于隱藏,群居于葉背刺吸吸食辣椒葉片汁液,使葉片褪色失綠、變黃、萎蔫,甚至死亡,同時成蟲和若蟲還能排出大量蜜露,易誘發(fā)煤污病,1年發(fā)生10多代,對秋延后大棚辣椒危害較重。大棚辣椒一旦遭受白粉虱危害,從植株的葉片到莖干,布滿了白色的小蟲子呈現(xiàn)一片白色;當大部分植株被害后,整個菜棚的整株辣椒布滿煤污呈黑色。同時該蟲還能傳播病毒病,防治難度較大。

      3綜合防治技術

      3.1生物防治

      有條件的地區(qū),在白粉虱發(fā)生初期,可釋放麗蚜小蜂和草嶺進行生物防治。當白粉虱成蟲密度在0.5頭/株以下時,釋放麗蚜小蜂成蜂15頭/m2,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的為害;在白粉虱發(fā)生初期的3~4個月內,人工釋放草嶺10頭/m2,控制蟲口密度。

      3.2物理防治

      篇9

      玉米粗縮病是由灰飛虱帶毒傳播引起的一種病毒病,是目前威脅我市玉米生產最嚴重的病害。2004年以來,玉米粗縮病連年偏重發(fā)生,發(fā)病田塊一般病株率5%~15%,其中半夏玉米(大蒜茬、大麥茬玉米)田大發(fā)生,病株率一般30%~60%,3成以上半夏玉米需毀田重新種植,對我市玉米生產構成較大威脅。

      1發(fā)生規(guī)律及特點

      玉米粗縮病毒在大麥、小麥和看麥娘、狗尾草等禾本科雜草上越冬,也可在傳毒昆蟲灰飛虱體內越冬,而灰飛虱主要在麥苗、雜草等根際越冬,第2年出土后,粗縮病毒隨灰飛虱一起輾轉傳播危害?;绎w虱在帶毒寄主上吸毒3h以上即可獲毒,病毒在傳毒昆蟲灰飛虱體內經(jīng)10d以上循回期即可傳毒,病害潛伏期一般15~20d,若氣溫高則潛伏期縮短。玉米五葉期前易感病,十葉期后抗病性增強。玉米出苗至五葉期若與灰飛虱轉移遷飛高峰期相遇,發(fā)病就重。由于我市半夏玉米5月中旬播種,易感病的苗期正好遇上灰飛虱大量自水稻秧田向外遷移高峰期,灰飛虱大量轉移至玉米苗上為害,造成玉米苗染病嚴重。

      2危害特征

      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感病,玉米苗4葉前易感病,5~6葉時顯現(xiàn)病癥,發(fā)病開始時在幼葉中脈兩側的細脈間出現(xiàn)透明的褪綠虛線小點,以后透明小點增多,逐漸在葉片背面沿葉脈形成蠟淚狀突起(脈突)。病苗葉色濃綠,葉片僵直,寬短而厚。病苗生長遲緩,植株嚴重矮化,心葉不能正常展開。至9~10葉植株矮化明顯,基部莖節(jié)常膨大,上部節(jié)間短縮、粗腫,頂部葉片簇生,病株為正常玉米株高的1/3~2/3,根系少而短。感病植株多數(shù)雌穗不能結實,雄穗不能抽出,個別雄穗雖能抽出,但分枝少,無花粉。果穗畸形,花絲少,多不結實。

      3發(fā)生原因及影響因素

      3.1氣候

      近幾年秋冬季高溫氣候對灰飛虱發(fā)生有利。秋季氣溫偏高,灰飛虱為害時間增長,致使越冬寄主毒源增加;冬季氣溫較常年偏高,灰飛虱越冬死亡率低;夏季連陰多雨,利于灰飛虱越夏和田間毒源的積累。

      3.2品種

      玉米品種對粗縮病抗耐性差異較大。在我市目前種植品種中,如鄭單958等感病相對較重,農大198、魯單981、登海11號、蘇玉9號等感病相對較輕。

      3.3播期

      玉米易感病時期與灰飛虱遷入盛期相吻合,是玉米粗縮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半夏玉米和麥田套種玉米與灰飛虱1代成、若蟲盛發(fā)期相遇,毒源大量傳播,造成半夏、麥套玉米發(fā)病重,而麥收后滅茬直播發(fā)病較輕。

      3.4毒源

      灰飛虱寄主廣泛,在多數(shù)禾本科作物和雜草上寄生。玉米田邊雜草是灰飛虱和粗縮病毒越冬、越夏的寄生場所,由于溝、渠、路邊等公共地帶雜草叢生嚴重,也成為病害流行的基本條件。

      3.5蟲源

      灰飛虱發(fā)生量大,帶毒率高。近幾年1代灰飛虱連續(xù)大發(fā)生,特別是麥田1代灰飛虱殘留蟲量高,對當年灰飛虱發(fā)生量影響較大。高峰時玉米田150~225萬頭/hm2。經(jīng)連續(xù)4年帶毒率測定,帶毒率20%~28%。灰飛虱發(fā)生量大、帶毒率高是玉米粗縮病重發(fā)生關鍵因素。

      4防治措施

      4.1農業(yè)防治

      (1)適當調整播期。盡量不種半夏玉米,或適當晚播,避開玉米感病的敏感期與灰飛虱高峰期相遇,有效減輕該病的發(fā)生。盡量縮短小麥和玉米的共生期,麥收后滅茬直播,避開5月下旬至6月上旬1代灰飛虱成、若蟲盛發(fā)傳毒期。

      (2)選用中、早熟耐病品種,耐病性相對較強品種有:農大108、魯單981等。

      (3)加強田間管理,徹底清除玉米田間及田邊雜草,不給灰飛虱提供越冬越夏場所。結合間苗定苗,及時拔除田間病株,帶出田外深埋處理。

      篇10

      前言

      消化道腫瘤作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仍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有關中醫(yī)藥防治消化道腫瘤的基礎理論、臨床實踐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查閱了30年來有關消化道腫瘤文獻報道共800余篇,經(jīng)整理回顧如下。

      基礎理論研究

      (一)舌象研究

      食管癌食管癌病人舌象的變化與病情密切相關。李佩文等[1]通過對500例食管癌患者觀察發(fā)現(xiàn):不同病期患者,其舌質表現(xiàn)存在有顯著性差異(P<0.01)。早期癌以淡紅舌為主,紫舌僅占28.4%。病至中期和晚期,淡紅舌比例遞減,而紫舌比例遞增,晚期癌腫紫舌占45.5%,與此同時,淡白舌比例亦隨著疾病發(fā)展而依次遞增。食管癌組黃厚膩苔及白厚膩苔者明顯高于對照組,而薄白苔則明顯低于對照組。孫善琳等[2]觀察了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發(fā)現(xiàn)早期多為薄白膩苔,中期或中晚期可見龜裂舌,舌質青紫色或紅絳舌多見,晚期則青紫舌,瘀點、瘀斑更加明顯。在放射治療后,對舌質的影響較大,如紅舌程度加深或轉為絳舌,提示放療反應較重;對放療無效者,舌紫程度加深,反之舌紫程度減輕。舌質由紫轉淡紅或晦暗轉明潤,舌苔由厚轉薄或由無苔轉薄白苔,示病有轉機,反之為逆。舌紫的加深程度可反映腫瘤的惡化程度;紅舌的加深常提示有放療副作用。

      李天海[3]對30例食管癌患者的舌尖微循環(huán)進行了觀察,發(fā)現(xiàn)食管癌患者菌狀微血管中血色暗紅,血流緩慢,襻頂瘀血,表明有血瘀現(xiàn)象,與正常人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0.01)。

      胃癌胃癌病人的舌質變化與病情的輕重有密切關系,周阿高等[4]對107例胃腫瘤患者的舌象進行了觀察,發(fā)現(xiàn)胃癌病人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者占58.9%(63/107),而且胃癌病人的紫舌陽性率并不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P>0.05),而是與病情的輕重有一定的關系,IV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陽性率高達60%,II、III期也超過50%;胃癌病人的舌象變化與高凝狀態(tài)有密切的關系,63例舌質紫暗者4項血凝指標(抗凝血酶III、血漿纖維結合蛋白、纖溶總活力、因子VIII相關抗原)與正常人比較,均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1)。而44例非舌質紫暗者3項血凝指標有顯著差異(P<0.001),舌質紫暗者與非舌質紫暗者比較,2項血凝指標(抗凝血酶III、纖溶總活力)也有顯著差異(P<0.05)。上述結果說明胃癌病人的紫暗舌和高凝狀態(tài)是疾病所致,是腫瘤血瘀病機的依據(jù),也是臨床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胃腫瘤的依據(jù)之一;舌質與血凝指標密切相關,都可以作為胃腫瘤診斷血瘀證的重要手段。

      范德榮等[5]對168例胃癌患者的舌象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胃癌患者紫舌(包括紅紫、淡青紫、青紫)陽性率達70.8%(119/168),而健康人的紫舌陽性率僅占12.5%(25/200),二組差異非常顯著(P<0.001)。健康人組淡紅舌占70%(140/200),胃癌組僅占5.4%(9/168),P<0.001。健康人組瘀點瘀斑的陽性率為3.5%(7/200),而胃癌組為29.2%(49/168),P<0.001。晚期胃癌淡白舌者,瘀斑和瘀點多且面積大。健康人組薄苔占76.5%(153/200),胃癌組僅占26.2%(44/168);胃癌組剝苔占8.9%(15/168),健康人組占1%(2/200),P<0.001;健康人組黃苔占14.5%(39/200),胃癌組占39.3%(66/168),P<0.001;胃癌組有灰黑苔和光剝苔者占7.7%(13/168),健康人組則無,P<0.001;健康人組裂紋舌占1.5%(21/200),胃癌組裂紋舌占20.8%(35/168),P<0.001。以上說明舌象的變化對胃癌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于40歲以上有消化道癥狀或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病變者,若見紫舌、剝苔以及舌邊或舌下有瘀斑或瘀點等血瘀征象者,在排除其他疾患后,應高度懷疑有胃癌的可能性。

      王莉等[6]觀察了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脫落細胞,發(fā)現(xiàn)100例正常人舌上皮細胞分布多數(shù)比較均勻,背景清晰,白細胞數(shù)較少;胃癌患者以厚苔最多(厚白、厚黃苔)占59%,厚苔角化細胞明顯增多,可能與絲狀過度增殖有關,剝苔的形成主要由于絲狀萎縮,所以舌上皮細胞數(shù)減少,有較多中層細胞,可見舌上皮細胞變化與舌苔變化相一致。12例手術后病情明顯好轉的患者,隨著舌象的好轉,舌上皮細胞也趨于正常,角化程度降低,小角化細胞明顯減少或消失,個別舌象雖無明顯變化,但舌上皮細胞明顯好轉,說明胃癌患者舌上皮細胞變化與病情變化有一定關系,且比觀察舌象更敏感。

      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舌象變化有一定的規(guī)律,諸兆虎等[7]觀察了100例胃癌和200例癌前病變,發(fā)現(xiàn)早期胃癌患者舌質多無變化或見紫暗,苔多白膩,部分出現(xiàn)裂紋舌,舌象并無特異性;中晚期胃癌患者舌質青紫或淡白,多見花剝苔或厚膩苔及裂紋舌,隨著病情的進展裂紋加深,瘀舌明顯,而癌前病變的舌象變化介于胃癌組與淺表性胃炎組之間,無特異性。姚保泰等[8]觀察了14只胃癌前病變大鼠舌象,發(fā)現(xiàn)空白組15只大鼠以苔薄白、質淡紫為主,造模組以少苔或無苔、質紫暗或有瘀斑為主,P<0.001;造模組舌毛細血管個數(shù)及瘀血情況明顯大于空白組,P<0.001;空白對照組大鼠舌內毛細血管多為2~3個,造模組多為4~5個且有瘀血,P<0.001,說明胃粘膜癌前病變大鼠的舌象也提示血瘀證。

      (二)病機研究

      劉嘉湘[9]認為正氣虛損不僅是腫瘤發(fā)生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腫瘤發(fā)展和變化的關鍵,他倡導在治療各類腫瘤過程中以扶正為主,審證求因,而非簡單地加用黨參、黃芪、當歸等滋補之品。邱佳信[10]認為胃癌的形成與脾虛密切相關,治療以健脾為主,配合清熱解毒、軟堅化痰的中藥。周阿高等[11]提出正虛血瘀是中晚期胃癌的基本病機,因此,扶正活血是治療的重要方法。魏品康[12]認為痰濁是胃癌生成的物質基礎,治療注重消痰散結、解毒祛瘀,沿用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手段和藥理研究,臨證推崇以毒攻毒之劑。

      余桂清[13]認為脾腎兩虛是胃腸道腫瘤的基本特征,倡導健脾益腎法治療胃腸道腫瘤。王緒鰲[14]認為濕熱、熱毒是大腸癌的主要特征,主張運用清熱解毒、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療大腸癌。

      (三)治則研究

      扶正培本法能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調整機體內分泌代謝和物質代謝,減輕放化療的毒副反應,有些方藥同時具有抑瘤、控制癌細胞浸潤轉移作用。趙愛光等[15]研究四君子湯在體內誘導移植性人胃癌細胞凋亡作用,發(fā)現(xiàn)腫瘤細胞的凋亡指數(shù)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提高(P<0.01),提示:四君子湯在裸鼠體內有一定抑瘤作用,可能與宿主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有關。劉靜[16]將62例進展期胃癌術后患者分為治療組(健脾益氣組)32例和對照組(非健脾組)30例,觀察治療后的生存率和外周血紅細胞、血紅蛋白值共6個月。治療組治療后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外周血紅細胞、血紅蛋白值顯著增高(P<0.05)。因此認為健脾中藥可以提高胃癌術后患者的生存率,延長生存期,其機理可能是增加紅細胞、血紅蛋白的數(shù)量,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水平。劉升翔[17]以扶正法為主(黃芪、黨參、白術、生米仁、甘草、石見穿、白花舌蛇草、冬凌草等)結合化療治療60例食道、賁門癌病人,與33例單純化療病人比較,平均生存期治療組為46.4個月,對照組為28.2個月。

      清熱解毒法能直接或間接地抑制癌細胞,它不等同于西醫(yī)的抗菌退熱功效,除祛邪解毒消炎外,部分藥物有促進機體免疫功能,同時對化療有增效的作用[18]。湯銘新[19]用中藥復方天仙膠囊治療48例食管癌、胃癌患者,結果表明好轉率為2.1%,瘤體穩(wěn)定率為83.3%,并減輕癌痛,提高巨噬細胞吞噬率吞噬指數(shù),動物實驗也證實了復方天仙膠囊對小鼠移植性腫瘤生長有明顯抑制作用。李寶元等[20]探討了以清熱解毒為主的中藥白龍片(白英、龍葵、當歸等)與HMBA對人胃癌不同周期細胞癌基因與抑癌基因表達調控的影響,表明中藥白龍片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調節(jié)作用基本與誘導分化劑HMBA相似,且中藥白龍片的作用優(yōu)于HMBA,從分子水平探討了中藥復方抗癌藥物的特性。

      活血化瘀法主要能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并有一定的消炎和免疫作用。陳健民[21]對440例癌癥患者作了血液流變性觀察,其中胃癌血液流變性指標異常率82.7%,賁門癌異常率95.5%,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血液高粘狀態(tài),并觀察活血化瘀系列方劑芎龍湯(川芎、地龍、葛根、三棱等)治療226例癌癥,結果表明該方能改善血液高粘狀態(tài),其有效率為56.2%。周阿高[22]對140例胃癌患者作了手術前后的血瘀證研究,發(fā)現(xiàn)胃癌患者有較高的紫舌陽性率和處于明顯的高凝狀態(tài),且與病理分期有關,提示胃癌與中醫(yī)血瘀密切相關,并可作為判斷病情輕重和預后的有效客觀指標。周阿高[23]運用小金丹加減為主(馬錢子、當歸、制乳香、制沒藥、地龍等)治療晚期胃癌術后44例,可明顯提高胃癌患者1年、2年生存率。

      消痰散結法除積消瘤,化痰軟堅,能抑制腫塊的生長和轉移,抑制癌細胞中粘附分子的表達,配合放化療有增效作用。王建平等[24]觀察消痰散結方(半夏、南星、茯苓、枳實、陳皮、炙甘草等)對裸鼠胃癌細胞組織中胃癌細胞粘附分子Ecad表達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該方對胃癌細胞的抑制可能和影響粘附分子的表達有關。陳亞琳等[25]進一步探討消痰散結方對胃癌組織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達的影響,發(fā)現(xiàn)中藥組與化療組(5Fu腹腔注射)無顯著性差異。

      臨床治療研究

      (一)延長生存期

      張長武等[26]運用華蟾素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聯(lián)合化療治療晚期胃癌35例,對照組32例,結果治療組完全緩解2例,部分緩解22例,穩(wěn)定8例,惡化3例,總有效率68.6%(P<0.05)。周阿高等[27]運用扶正活血抗癌方(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生地、沙參等)治療中晚期胃癌術后35例,對照組(服用陳皮、川樸、砂仁、谷麥芽等)34例,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T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明顯好轉,且生存期延長,提高了3年生存率。蔡明明[28]生半夏、炙天龍、急性子、石打穿、降香、參三七制成的食道合劑治療晚期食管、賁門癌32例,以期達到逐痰散結、活血通竅的目的,結果表明好轉10例,穩(wěn)定12例,無效10例,有效率達69%。

      (二)控制并發(fā)癥

      癌性疼痛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中,50%以上會出現(xiàn)中等程度甚至重度疼痛。中醫(yī)藥控制癌痛臨床療效肯定,具有給藥途徑多樣化,止痛作用持久,祛邪不傷正,無成癮性的特點。劉如瀚等[29]報道用手拈散(玄胡、沒藥、香附、五靈脂)加味灌腸治療胃癌疼痛30例,對照組15例,結果顯示:二組顯效率分別為33.3%、20%(P>0.05),總有效率分別為90%、60%(P<0.05)。

      癌性消化道梗阻李玉蘭等[30]自擬中藥(黨參、黃芪、白術、白芍、苡仁、甘草、制半夏、半枝蓮等)治療晚期食管、賁門癌梗阻30例,梗阻緩解率可達73%。孟偉等[31]治療食管、賁門癌術后胃排空障礙患者20例,采用復方大承氣湯(川樸、萊菔子、枳實、桃仁、芒硝、赤芍、大黃),結果治療組進食時間6~13天,對照組為9~30天,有極顯著差異(P<0.01)。說明復方大承氣湯能促進胃腸蠕動,縮短胃排空障礙時間。

      癌性轉移和復發(fā)中晚期腫瘤轉移和復發(fā)是一個復雜的多階梯過程,腫瘤細胞從原發(fā)瘤的增殖生長到遠處轉移灶的形成需要經(jīng)過漫長的行程[32],中醫(yī)藥的介入,提供了阻斷腫瘤轉移的治療、預防手段。卜平[33]對32例胃癌術后患者投以扶正化瘀中藥六君子散、桂枝茯苓丸合用,結果發(fā)現(xiàn)6個月后,中藥組癌性轉移復發(fā)率明顯減低(P<0.01)。張克明等[34]采用扶正祛邪中藥(黃芪、太子參、白術、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菝葜等)防治20例賁門癌根治術后,間隔化療的20例對照組對照,結果治療組1年、3年、5年復發(fā)率為30.8%、52.6%、100%;對照組為59.1%、100%、100%。中醫(yī)藥防治腫瘤轉移復發(fā)療效確切。

      癌性腹水腫瘤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下,尤其是中晚期,全身狀況差,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此階段氣血虛弱、腎氣衰退。文獻報道,王維平等[35]采用中藥(黃芪、白術、茯苓、澤瀉、莪術、地龍、壁虎等)結合腹腔內用藥治療晚期胃癌、腸癌所致的癌性腹水20例,結果治療組腹水消退效果、生活質量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辛獻運等[36]采用中藥提取物欖香烯乳(含莪術油)與順鉑交替腹腔注射治療胃癌腹水29例,總有效率達82.8%,提示莪術油具有免疫保護及促白細胞生成、抑菌消炎的作用。

      癌性發(fā)熱癌性發(fā)熱多為頑固性發(fā)熱,缺乏特異性治療,中醫(yī)辨證屬陰虛潮熱、氣虛發(fā)熱,治以益氣養(yǎng)陰,滋陰潛陽之法。于爾辛[37]治療腫瘤熱,采用中藥辨證方加辛涼解毒的清水豆卷(臨床劑量為15~30克)、淡豆豉(10~15克),使邪毒自腠理而出,臨床往往奏效。

      (三)減輕毒副作用

      對于消化道腫瘤,目前臨床多用手術切除結合化療抑制或殺滅腫瘤細胞的方法,由于化療藥物毒性大,常易產生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等。中醫(yī)藥能減少化療藥物的毒性,改善全身狀況,調動機體的抗癌能力。

      李乃卿等[38]應用參芪注射液配合化療可以減輕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增加體重、保護機體的造血功能、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且能提高化療造型小鼠的抑瘤率和延長生存期。寧春紅[39]運用健脾益腎方劑(黨參、白術、菟絲子、補骨脂、女貞子、杞子等)治療180例晚期胃癌術后化療患者,對照組146例,結果完成全程化療的治療組為95%,對照組為79%,全身及消化道反應、血象變化、免疫功能指標均明顯好于對照組。于慶生等[40]對胃癌術后6小時早期給予中藥(黃芪、大黃、枳實、丹參、黨參、木香)治療,結果顯示,二組術后并發(fā)癥、血象無明顯改變,但早期應用中藥,治療組全身營養(yǎng)狀況改善明顯高于對照組。提出了胃癌術后早期中藥干預的可行性。張慶荃等[41]對74例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均采用微量化療藥物和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介入治療,結果患者臨床癥狀均有明顯緩解,總有效率為68.9%,幾乎未出現(xiàn)化療毒副反應癥狀。

      (四)癌前病變的防治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已把防治消化道腫瘤的重點轉移到癌前病變的治療上,應用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化結的中醫(yī)治則,無論是臨床前瞻性觀察還是實驗研究,都能顯示出中藥具有顯著的防治癌前病變的作用,從而降低消化道腫瘤的發(fā)生率[42]。張子理[43]把68例胃癌前病變辨證分成脾胃虛寒、肝胃不和、脾虛氣滯三型,分別投以黃芪建中湯、四逆散、香元枳術湯加減,報道臨床總有效率為94.12%,中度以上胃潰瘍總有效率58.14%,胃粘膜腸化生總有效率64.0%。

      于祥藝[44]用化生平(黃芪、黨參、丹參、蚤休、蒲公英、三七、白及等制成濃縮合劑)治療100例胃癌前狀態(tài)患者,對照組100例用慶大霉素6個月后二組療效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1)。胡鴻毅等[45]觀察益氣化瘀的胃祺飲阻斷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胃癌前病變的抗增殖作用,與葉酸組對照,結果表明中藥組能明顯阻斷化學致癌物對粘膜的炎癥損傷,改善癌前病變組織粘膜萎縮和不典型增生程度。通過改善胃癌前病變患者氣虛血瘀的病理基礎,降低病變組織增殖水平,誘導細胞正常凋亡,從而對胃癌前病變細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斷作用。

      【參考文獻】

      1李佩文,等.食管賁門癌患者500例舌象觀察[J].中醫(yī)雜志,1982,9:23~25.

      2孫善琳,等.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觀察與分析[J].四川中醫(yī),1988,(10):12.

      3李天海.舌診在食管賁門癌防治中的應用[J].河北中醫(yī),1988,(6):31~34.

      4周阿高,等.胃腫瘤患者4項觀察指標相關性探討[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6):327~329.

      5范德榮,等.胃癌患者舌象與病機分析[J].中醫(yī)雜志,1991,(10):610~611.

      6王莉,等.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脫落細胞觀察[J].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4):258~260.

      7諸兆虎,等.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舌象分析與探討[J].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5,(1):29.

      8姚保泰,等.萎縮康沖劑對實驗性胃癌前病變大鼠舌與胃粘膜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1999,(10):30~33.

      9趙麗紅.劉嘉湘教授扶正法治療腫瘤經(jīng)驗[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5,22(3):101.

      10邱佳信.健脾法為主治療晚期胃癌的探討[J].中醫(yī)雜志,1992,33(8):23.

      11周阿高,等.254例惡性腫瘤患者正虛血瘀病機的研究[J].中國腫瘤,2002,11(6):333.

      12李相勇.魏品康治療胃癌經(jīng)驗[J].中醫(yī)雜志,2001,42(5):266.

      13余桂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胃癌進展[J].腫瘤防治研究,1986,13(4):211.

      14王緒鰲.老年腸癌的中醫(yī)藥治療[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86,(1):21.

      15趙愛光,等.四君子湯誘導裸小鼠移植性人胃癌細胞凋亡的初步研究[J].癌癥,2001,20(2):164.

      16劉靜.健脾中藥治療胃癌術后患者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3,(7):21~24.

      17劉升翔.中醫(yī)藥結合化療治療晚期食管癌60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3,(8):487~488.

      18邱德文.近年來中醫(yī)藥防治癌癥概況[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16(3):49~52.

      19湯銘新.中藥復方天仙膠囊抑制小鼠腫瘤的實驗研究和治療食管癌胃癌臨床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1990,17(1):28~31.

      20李寶元,等.中藥白龍片與HMBA對人胃癌不同周期細胞癌基因與抑癌基因表達調控的共性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1,21(4):286~290.

      21陳健民.癌癥患者血液高粘狀態(tài)與活血化瘀治療[J].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5,5(2):89.

      22周阿高.140例胃部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前后和死亡前血瘀證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0,10(9):540.

      23周阿高.小金丹加減為主治療中晚期胃癌術后患者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0,10(6):343.

      24王建平,等.消痰散結方對MKN45人胃癌細胞ECad表達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2001,20(4):51.

      25陳亞琳,等.消痰散結方對胃癌組織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達的影響[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3,05:32~35.

      26張長武,等.華蟾素聯(lián)合化療治療晚期胃癌35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20(4):18.

      27周阿高,等.扶正活血抗癌方合并化療治療胃癌(術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6,16(9):519~521.

      28蔡明明.食道合劑治療晚期食管賁門癌32例[J].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7(4):242.

      29劉如瀚,等.手拈散加味灌腸治療胃癌疼痛30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14(2):23.

      30李玉蘭,等.中藥緩解晚期食管、賁門癌梗阻30例療效觀察[J].臨床醫(yī)學,1996,16(4):35.

      31孟偉,等.復方大承氣湯治療食管賁門癌術后胃排空障礙20例[J].陜西中醫(yī),2001,22(7):390.

      32曾益新.腫瘤學[M].北京: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

      33卜平.扶正化瘀方藥抗胃癌術后轉移及對鳥氨酸脫羧酶的影響觀察[J].中醫(yī)雜志,1990,37(5):290.

      34張克明,等.中西醫(yī)結合防治賁門癌根治術后復發(fā)臨床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yī),1999,15(6):22.

      35王維平,等.中藥結合腹腔內用藥治療癌性腹水的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1,23(3):167.

      36辛獻運。等.欖香烯乳與順鉑交替腹腔注射治療胃癌腹水29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脾胃雜志,1999,7(4):247.

      37張源遠.于爾辛治療癌性發(fā)熱44例[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6,(2):13.

      38李乃卿,等,參芪注射液配合化療治療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臨床及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2,12(10):588~599.

      39寧春紅.健脾益胃方劑治療晚期胃癌術后化療毒副反應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5,5(11):668.

      40于慶生,等.胃癌術后早期應用中藥聯(lián)合化療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5,15(8):459.

      41張慶荃,茅愛武,高中度.動脈灌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治療晚期消化道腫瘤[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5,(4):45.

      42范剛啟,等.健脾化瘀對胃癌前病變細胞增殖凋亡的作用[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20(8):637.

      篇11

      1.1試驗處理

      (1)烤煙10個品種(系)即VA116、RG17、K730、NC89、溫德爾、4029、9111-21、遼煙15、吉煙7號、G866的抗病性比較試驗。

      (2)4個不同氮肥用量試驗。畝施純氮2kg、3kg、4kg、5kg。

      (3)5個烤煙不同移栽期(地膜覆蓋)試驗,分別為4月25日、4月30日、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移栽。

      (4)7種不同農藥對煙草赤星病防效的研究:40%菌核凈(江蘇蘇州)、40%抗赤星一號(吉林農大)、75%撲海因(法國羅納)、50%代森錳鋅(江蘇新沂)、80%大生(美國杜邦)、70%甲基托布津(日本曹達株式會社)、20%殺菌霸(貴州道元科技公司)。

      1.2試驗方法

      (1)試驗設計:4項試驗均采用隨機排列,3次重復,4行區(qū),行距1.0m,株距0.5m,小區(qū)面積32m2。供試品種:NC89。試驗地點:1997年在綏化市利民鎮(zhèn),1998年在綏化市東富鄉(xiāng)。

      (2)病情分級標準及調查方法:在赤星病發(fā)病高峰調查2次,每隔7天調查1次,取平均數(shù),每個處理定點調查10株,3次重復共調查30株。按病情分級標準,計算各處理病情指數(shù)。藥劑試驗,在發(fā)病初期第1次噴藥,每隔5天噴1次,共用藥3次,以清水為對照。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品種對赤星病的抗性反映

      兩年試驗結果表明,各品種在相同的條件下,對赤星病的抗性有明顯的差異。4029、9111-21、G866、K730在田間表現(xiàn)了抗煙草赤星病,VA116、RG17、吉煙7號、遼煙15低抗,而NC89和溫德爾表現(xiàn)易感煙草赤星病(見表1)。

      2.2不同氮肥用量與赤星病的關系

      兩年試驗結果表明,不同氮肥用量對煙草赤星病關系很密切,在4個處理中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赤星病有加重的趨勢(見表2)。

      2.3不同移栽期對煙草赤星病的影響

      兩年試驗結果表明,不同移栽期對赤星病影響較大,隨著移栽期提早,赤星病流行發(fā)展有上升的勢頭(見表3)。試驗表明,本地區(qū)適宜移栽期為5月10日~15日效果最佳。

      2.4不同農藥對煙草赤星病防效結果

      兩年試驗結果表明,在供試7種農藥中,75%撲海因1000倍平均防效83%,居第1位;40%菌核凈400倍平均防效81.09%,居第2位;40%抗赤星一號500倍平均防效70.57%,居第3位;20%殺菌霸平均防效70.42%,居第4位;大生500倍平均防效69.36%,居第5位。其它兩種農藥防治效果較差(見表4)。

      3供試多種農藥用藥量、成本、毒性和殘留情況

      3.17種農藥用藥量和成本

      40%菌核凈(400倍)畝共用藥量400g,成本18.55元;40%抗赤星一號(500倍)畝共用藥量300g,成本15.30元;75%撲海因(1000倍)畝共用藥量150g,成本15.50元;50%代森錳鋅(500倍)畝共用藥量300g,成本5.94元;80%大生(500倍)畝共用藥量300g,成本22.40元;70%甲基托布津(1000倍)畝共用藥量150g,成本9.00元;20%殺菌霸(2000倍)畝共用藥量75g,成本14.50元。

      3.23種農藥毒性及殘留

      撲海因(法國羅納)毒性:大鼠徑口急性LD50為3500mg/kg,小鼠徑口急性LD50為4000mg/kg,按我國農藥分級標準屬低毒殺菌劑,殘留量不超過我國農藥規(guī)定標準。

      菌核凈(江蘇蘇州)毒性:純品雄性大鼠徑口急性LD50為1688~2552mg/kg,雌性小鼠急性徑口LD50為800~1321mg/kg,屬低毒殺菌劑,殘留量符合國家標準。

      抗赤星一號(吉林農大)毒性:雌性大白鼠徑口急性LD50為5840mg/kg,雄性大白鼠徑口急性LD50為5010mg/kg,屬低毒殺菌劑,殘留量低于國家標準。

      4結語與討論

      近年來通過對煙草赤星病的發(fā)生流行規(guī)律及藥劑防治系統(tǒng)試驗綜合結果分析,基本弄清了煙草赤星病與種植品種、氮肥用量、移栽期、降雨量及有霧天數(shù)的相關性。在掌握病害發(fā)生流行規(guī)律的基礎上,應采取以下綜合技術措施控制赤星病的危害。

      4.1選擇種植抗赤星病品種

      選擇種植抗病品種是減少煙草赤星病危害的內因。從兩年試驗10個品種(系)結果看,美國新引進的K730、VA116和國內吉煙7號,對赤星病表現(xiàn)了較強的抗性,而且煙葉產質也很好,可以因地制宜種植。由青州所提供的4029、黑龍江所9111-21、丹東G8663個新品系也對赤星病表現(xiàn)了較強的抗性,今后很有前途應適當進行擴試,而溫德爾、NC89對赤星病的抗性較差,感病嚴重,應采取措施及時進行防治或控制種植面積。

      4.2測土配方施肥,按需供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