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4 17:56:14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jié)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紅白喜事禮儀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沙朗人將娶媳婦、嫁女、老人做壽(六十歲以上年年做)、小人過滿月、過百日、認寄親等,都叫紅喜事,請人吃飯,叫吃喜酒;老人死,叫白喜事,請人吃飯,叫吃米飯。從前,沙朗人從來不在街上借飯店做紅白喜事,有條件的喊一個廚幫到家里來辦席。由于沙朗人來自四面八方,飲食習慣不一樣,口味不一樣,自己在家請廚幫辦席,自然好按自己的要求來燒菜。
所以在沙朗,替人辦紅白喜事的沙朗廚幫,與其它地地方的廚幫不一樣,因為他要會燒各地幫派的菜,才能滿足沙朗人的要求,所以他們自稱通江達?!皫汀?。當時沙朗的廚幫是劃分地段做生意的,是在沙朗青洪幫主持的吃講茶上規(guī)定的,那個廚幫可以在哪個沙頭上做全包桌酒水,可以在哪個沙頭做清包桌酒水。越界了,造成糾紛,重的沉尸海里,輕的不許再做廚幫,打傷,所有行頭傢什打爛。
所謂廚幫,要有三種手藝人:廚師、案桌頭、跑奔,缺一不可。其中廚師要有出身,即必須拜過有身份的廚師為師,學野幫廚師,要學六年才能滿師出臺,獨擋一面;案桌頭不僅負責盤灶頭、置案桌、洗菜、配菜,還要負責殺眾牲,剖、分、理肉,最主要的是在“蘆課”(稅務(wù)所)里有備案,宰了大眾牲要馬上如實上報,“蘆課”(稅務(wù)所)要到主家收‘割頭稅’;跑奔的身份一定得在青洪幫,拜某某堂主、舵主為師父干爹,否則,廚幫不能做生意。
廚師備帶自己上灶燒菜、炒菜的鍋、鏟、勺、瓢、發(fā)干貨的大木盆和獨門佐料,案桌頭師父要備大鍋、蒸籠、蒸菜大容器、案桌、刀具, 跑奔負責各種碗、盆、匙、筷、茶具、果盤。跑奔還要負責主家紅白喜事的全部禮儀、燒開水,招侍貴客上茶水、果盤。逢到大戶人家,三人各帶一到二名徒弟,一擋廚幫,最多好燒三十桌,主家要派丫環(huán)、傭人做下手。一般情況的人家,十桌以下,廚師帶一名徒弟,主家派二、三個下手也好對付,若主家言明沒有下手,則廚幫要自帶。這種大喜酒,都起碼要八道冷盆加大拼盆,八炒、八燴、八蒸、八燒、四道點心、全雞、全鴨、全魚、整蹄膀四大湯。有的大喜酒要上十二炒、燴、蒸、燒八道點心八道湯。
以一般情況人家(小地主、二地主、富余自耕農(nóng))為例:主家晚上到廚師家上門請廚幫,言明自家的打算要求,家里有什么準備,何時辦?吃幾頓?辦幾桌?全包桌還是半包桌還是清包桌。廚師向主家開價線、提要求。第一天一早,廚師、案桌頭、主家在街上碰頭,按計劃采購。廚師、案桌頭帶上自己專用用具、工具,在上午就要趕到主家。廚師一到,馬上開始發(fā)干貨、海貨,案桌頭盤灶頭、置案桌。下午案桌頭殺眾牲,剖、分、理肉、配菜,廚師煮、蒸咸肉等做冷盆的菜,開油鍋,做蛋餃、做魚、肉丸,將雞、鴨、魚、肉、肉皮等,全加工成半成品,做湯料等,幾個人要忙好了才能休息,一般到半夜。
第二天一早,跑奔桃碗、盆、盤、匙、筷前來,準備茶水、酒水,招待人客。廚師上蒸籠蒸菜、蒸湯,先燒要燒時間長的菜,如紅燒蹄膀、紅繞肉、紅燒魚、葷、素什錦等,配冷菜盆,案桌頭繼續(xù)配菜。開席一個時辰前動手炒菜。吃米飯時,要看死者年紀,六十朝外,白喜事酒席和紅喜事酒席相差無幾,只是豆制品、青頭菜多些,除豬肉外,牛、羊、驢,騾不能上席,酒水三巡,跑奔控制。
為什么沙朗青洪幫要控別茶館、廚幫?現(xiàn)在想來讓人很理解,這些土豪劣紳、惡霸地主,做盡壞事,心懷鬼胎,怕人報仇毒死他們……
沙朗的回教(穆斯林),和信“基督”“天主”教的,他們紅白喜事的酒席,是有他們的規(guī)矩。
做吃食的師父
除辦酒席的廚幫,沙朗專們?yōu)榇蠹易龀允车氖炙嚾诉€有許多:他們大多在街、鎮(zhèn)上有一個固定的作坊,有固定的工具器具。
沙朗很早就有專門內(nèi)行做黃酒、老白酒、甜酒釀、黑杜酒和做醬、醬油的叫“酒坊師父”。
用雞、鴨、鵝,豬肉、牛肉、羊肉、狗肉等,加工咸、風、臘、糟貨,做咸蛋、皮蛋、鹵菜的叫“糟坊師父”。
沙朗專門有人種酒藥草,開花后,采花加工成做甜酒釀、老酒的酒藥,叫“藥師父”。他每天早、夜二市在茶館店里賣甜酒藥、老酒藥,賣自制甜酒釀,有幾種大小不一的廣口小陶釉笨頭,買甜酒釀的客人自帶容器,倒回去吃,或用同樣的小笨頭換回去吃,叫去街上“置甜酒釀”。他還教別人做甜酒釀的法路。
沙朗有專門的加工豆制品的豆腐坊,叫“豆腐師父”。專門有人做士腐(乳腐)出售。因?qū)⒗隙垢谐尚》綁K,沙朗人將小方塊叫“士”,叫“士腐師父”。
殺豬、宰牛、殺狗、宰羊買肉的叫“肉莊師父”。冬天專門熬羊肉湯賣的,叫“湯鍋師父”。
早市上做饅頭、包子、燒餅、油條、油馓子、油麻花的叫“點心師父”。
專賣面條的叫“面師父”。開飯店燒菜的叫“廚師父”。替集體開伙食燒飯的叫“飯師父”。
茶店里倒茶的叫“茶博士”。過年到人家家中專門替人家發(fā)面做饅頭、蒸糯米糕的人叫“饅頭糕師父”。
還有挑著擔子走埭穿街圈生意的做吃食的手藝人:
沙朗人家家制醬,醬熟后,有磨醬師父挑著磨子、木桶走圩竄埭代人磨醬,加工辣醬、甜密醬,叫“醬師父”。
在較大的鎮(zhèn)上,有挑著豆腐花擔子、小餛飩擔子、下面擔子、芝麻糊、藕粉糖稀擔子,趕早、夜二市,晚上專門趕妓、賭、煙、茶四館生意的,叫“擔子師父”。
在較大的鎮(zhèn)上,有專門為人家挑水的、又幫老虎灶送開水的,叫“桃水師父”。
有做了茶葉蛋、餡餅,麻花、馓子、雞頭、雞腳、發(fā)牙豆、油氽花生、帶一大壺酒,幾只酒杯,小碟子,裝在四角籃里,挽在手上,用沙布蓋著,在夜深人靜時,專門進妓、賭、煙館兜生意的,叫“茶葉蛋師父”。
揑吹糖人的、賣糯米糖的、賣棉花糖的、做了秦糖(麥牙糖),挑著擔子走圩竄埭換破爛的,都叫他們?yōu)椤疤菐煾浮薄?/p>
其它挑擔走圩竄埭圈生活的手藝人
修洋傘、補膠鞋、修鎖、配鑰匙、開鎖,叫“小銅匠師父”。(以區(qū)別開修腳踏車行的外國銅匠)。
補鐵鍋子、補碗、補缸的,叫“補碗匠師父”。修、定做油布釘鞋、修竹骨油布傘,竹斗笠、蓑衣(有棕、關(guān)絲草、茅草、稻草)的叫“蓑衣匠師父”。磨剪刀、菜刀、柴刀,叫“磨刀匠師父”。
替人修散箍的木桶、木盆、木蓋的園作木匠,叫“箍桶匠師父”。挑帶了各種尺寸的竹篾,替人修理壞竹器傢什的“篾匠師父”。挑帶工具,替人修木質(zhì)家具、修木門窗、木地板的“木匠師父”。修理、整理紅木家具的,叫“紅木木匠師父”。挑帶著洋灰、水石灰、白石灰等替人修補外磚墻、上房屋頂上筑漏的“泥瓦匠師父”。帶著工具替人修鑿石磨的“石匠師父”。
熟人見面點個頭,叫應(yīng)一聲;拜訪長輩也要叫應(yīng)一聲,晚輩再鞠一躬,女眷欠一欠身;見到有權(quán)勢的人,脫一脫帽,彎一彎腰;場面上的人,抱一抱拳。握手是解放后才行起來的,男女之間的握手,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比較普遍。
一般來客人,白開水一碗;有點身份的人,按情況不同,有糖茶;有糖茶加二粒紅棗;有再加幾粒干枸杞子;來了老親長輩的,燒一碗加糖水波蛋,或加糖甜酒釀水波蛋,或加糖油馓子,或加糖糖油馓子水波蛋??箲?zhàn)后,招待人客開始用茶葉。
留客人吃飯,燒鍋白米飯,時鮮蔬菜加蒸蛋;客氣的,現(xiàn)捉到魚,紅燒燒,鯽魚蒸只蛋,腌齏豆瓣秧草干湯;請客人吃飯則要上街買豬肉、買豬下水,炒兩只豬下水、炒雞、鴨雜碎、炒蛋、時鮮蔬菜炒肉絲,紅燒肉、紅燒魚、紅燒雞、紅燒鴨(鵝),幾種炒燴蔬菜,冬瓜骨頭(小排骨)湯、鴨子芋艿湯(爛河泥湯)等。鯽魚蒸蛋是必有的。
二、《大開門》的來源
《大開門》的由來,通過查閱《中國音樂詞典》,其中記載到《大開門》是《水龍吟》的另一種稱謂,它是一種曲[第一論文 網(wǎng)( dylw.NET) 專業(yè)提供寫作論文的服務(wù),歡迎光臨]牌,或簡稱發(fā)點。戲曲樂隊常用的伴奏樂曲,有曲無詞。用嗩吶主奏,鑼鼓配合?!端堃鳌返那V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成書出版的〈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卷之二十七越角只曲中收入有一曲,演唱劇目是《月令承應(yīng)》。查此《月令承應(yīng)》為清代前期戲曲作曲家張照所編寫。故可分析出這首曲譜在《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編定前就已流傳。
三、《大開門》的流傳地域
湖北的地理方位在全國處于較發(fā)達的中心位置,南來北往、東通西達,把南北的文化融合。特殊的地理條件使湖北民間器樂的分布自然形成四片有地方特色的區(qū)域,大致可劃分為:鄂東、鄂西南、鄂北與江漢平原片。《大開門》主要分布在鄂西堂調(diào)、鄂北打調(diào)、牌子鑼、襄河吹打以及府河傢業(yè)等樂種中。(1)鄂北打調(diào)主要是流傳于鄂北片(襄陽市所轄襄陽區(qū)、老河口、谷城、??怠⒛险?、宜城、棗陽、隨州以及神龍架、鄖陽地區(qū)興山縣等廣闊地區(qū))。(2)牌子鑼和府河傢業(yè)主要是流傳于鄂東片(黃岡、咸寧、荊州三個地區(qū)和武漢、鄂州、黃石、沙市、宜昌五市)。(3)鄂西堂調(diào)主要流傳于鄂西南片(清江沿岸的長陽、秭歸、五峰、建始、恩施、利川、枝城等縣市)。(4)襄河吹打主要流傳于江漢平原片襄河中下游(襄陽以下的稱襄河)。從流傳的樂種可總結(jié)看出,這些樂種都屬于民間吹打樂。吹打樂與其他樂種相比,其主要特點表現(xiàn)在大型套曲結(jié)構(gòu)和打擊樂器的應(yīng)用兩個方面。
四、《大開門》的樂隊形制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湖北卷》共找出11首《大開門》,其中有3首其主奏樂器為竹笛,其余8首主奏樂器為嗩吶,為比較起來更加統(tǒng)一,故選取5首都以嗩吶為主奏樂器的《大開門》。
其次,從樂隊的形制入手進行分析。由于《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湖北卷》中并沒完全把打擊樂詳細的注釋出來,所以有些是從其譜例標示的鑼鼓經(jīng)中分析得出。(1)鄂西堂調(diào)除主奏樂器外,還加上鼓、鐺鑼、馬鑼(小鑼)和镲,演奏人員共為5人。(2)鄂北打調(diào)除主奏樂器外,還加上鼓、小镲、大镲、小鑼,演奏人員共為5人。(3)牌子鑼除主奏樂器外,還加上碰鈴、板鼓、堂鼓、大鈸、鐺鑼、馬鑼、大鑼、小鑼,演奏人員共9人。(4)府河傢業(yè)除主奏樂器嗩吶2支外,加上少量打擊樂堂鼓、中鈸,演奏人員為4人。(5)襄河吹打除主奏樂器嗩吶2支外,還加上鼓、大鑼、小鑼、鈸,演奏人員為6人。
綜上所述,可看出5首《大開門》都是以吹管樂器嗩吶為主奏部分,打擊樂器均使用了鼓類樂器。所有打擊樂器均為1人1件。無論是主奏樂器,還是樂隊形制,5首《大開門》基本一致。
五、音樂形態(tài)
為更有力的論證《大開門》的同宗現(xiàn)象,必須要對其音樂形態(tài)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其內(nèi)在的一些共同特征。擬從調(diào)式、旋律音列、骨干音、音程關(guān)系、句末落音、曲式結(jié)構(gòu)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研究。
第二,從音程關(guān)系來看,5首《大開門》中,每首都運用了大二、大三、純四、大六度這些音程關(guān)系,都運用級進的音程關(guān)系。
第三,本人通過這5首譜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大開門》的音樂形態(tài)基本一致,首部材料都運用3 2進行貫穿,對其進行加花變奏的手法。樂曲前四小節(jié)的旋律在核心音上都運用了3 2,旋律都圍繞這兩個音進行加花變奏。其中,牌子鑼和鄂北打調(diào)用的是均分節(jié)奏,府河傢業(yè)和襄河吹打是對原形的第一個音進行時值上的縮小。鄂西堂調(diào)是對原形的第一個音時值的擴大。這種時值上的變化,使主題之間形成了音級時值上的遞增。
第四,各種腔句與樂曲終止,都是明確調(diào)式調(diào)性,展示風格特征、創(chuàng)造音樂形象的不同驛站或終點。它們都有鮮明的民族性、地方性與藝術(shù)屬性。這5首《大開門》在句末落音上也有相似之處,鄂北打調(diào)的《大開門》句末落音主要為do和sol;牌子鑼的句末落音主要為do和sol;鄂西堂調(diào)的句末落音主要為do和la;府河傢業(yè)的《大開門》句末落音主要為sol;襄河吹打的《大開門》句末落音主要為sol。
綜上所述,在調(diào)式、旋律音列、骨干音、音程關(guān)系、句末落音、曲式結(jié)構(gòu)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后,可看出這5首《大開門》,由于受流傳地域的影響,旋律及結(jié)構(gòu)形態(tài)有些殊異,但還是可看出其同宗的脈絡(luò)。
六、應(yīng)用場合及功能
民間音樂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與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同人民群眾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語言特征及情感表現(xiàn)等都有著密切關(guān)系。應(yīng)用場合和功能來比較分析5首《大開門》也是有必要研究的一個方面。牌子鑼是與民俗活動相依存而發(fā)展的,它被廣泛用于民間的紅、白喜事、迎神賽會、賀喜祝壽等活動。在紅喜事,即婚禮中,奏大樂(兩只嗩吶奏)大開門,在白喜事,即喪禮中,大開門走合字調(diào),以表哀傷。府河傢業(yè)的演奏形式分大樂、細樂、打板樂,莊重、肅穆的場合,禮儀性的迎賓、送客,奏大樂,《大開門》便在其中。襄河吹打是當?shù)馗鞣N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曲牌在不同場合的應(yīng)用有一定[第一論文 網(wǎng)( dylw.NET) 專業(yè)提供寫作論文的服務(wù),歡迎光臨]的規(guī)矩,《大開門》被用于紅白喜事中。鄂西堂調(diào)中分為堂調(diào)和客調(diào),堂調(diào)用于紅白喜事中迎送親戚賓客的曲牌,客調(diào)用于各種禮儀活動的開始與結(jié)束。堂調(diào)、客調(diào)均用《大開門》。鄂北打調(diào)曲牌用于民間紅白喜事及春節(jié)廟會、玩燈舞會等場合。通 過對《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湖北卷》的記載分析,《大開門》主要用于紅白喜事中,這5首運用情況基本一致。
七、結(jié)論
通過5首《大開門》的比較研究分析,它們并不象《八板》、《柳青娘》等那樣在旋律整體上相似,在樂隊形制、音樂形態(tài)和應(yīng)用場合及功能這幾個方面,還是可以看出它們的共性。德國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道: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在音樂中,更是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兩首樂曲,但經(jīng)過微觀分析,可以論證這5首《大開門》是來自同一源頭。對器樂曲的比較研究,本文是初次涉及,還存在一些并沒完全解釋清楚的方面,如《大開門》屬于吹打樂,那打擊樂的譜例分析還未涉及到,還需進一步收集研究。
注釋:
樂種這一概念目前在學術(shù)界有多種不同的定義。本文取《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湖北卷》的定義:“根據(jù)有自己地區(qū)性的傳承班或師承關(guān)系,有一定數(shù)量的傳統(tǒng)曲目,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有當?shù)氐娜罕娀A(chǔ)等四個條件,按民間已有的稱謂,將其歸納界定為三大類12個樂種:吹打樂類有‘鄂西堂調(diào)、鄂北打調(diào)、牌子鑼、土家八仙、沮水巫音、襄河吹打與府河家業(yè)’等7種;弦索樂類有‘老河口絲弦、宜昌細樂與江漢絲弦’等3種,鑼鼓樂類有‘夾鈸鑼鼓’與‘花燈鑼鼓’2種”。
參考文獻:
①馮光鈺.中國同宗民間樂曲散論[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4)
②中國音樂辭典[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年第1版
③馮光鈺.中國傳統(tǒng)民間樂曲傳播[M].華文國際出版公司,2002.8第1版
④《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湖北卷》.第14頁
⑤《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湖北卷》.第188頁
⑥《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湖北卷》.第12,487頁
⑦《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湖北卷》.第26頁
⑧《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湖北卷》.第979頁
⑨屠明.湖北民間器樂曲十樣錦研究[J].中國音樂學.1999(3)
⑩劉正維.傳統(tǒng)音樂的兩大終止群體[J].音樂探索.1994(1)
“過事”時,“雇事人”豐富多彩的演奏、演唱活動,展現(xiàn)了隴東民間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
一是吹嗩吶。隴東嗩吶藝術(shù)久負盛名,是隴東民俗文化“五絕”之一,吹嗩吶是“過事”時的傳統(tǒng)和主打節(jié)目,也是“雇事人”必備的技能。過紅事時,“雇事人”吹奏出那種歡快、高亢、嘹亮的嗩吶曲目,充分地張揚著黃土地的曠達、雄渾和隴東鄉(xiāng)民豪邁、奔放的原始個性,把喜事渲染得格外熱火朝天、喜氣洋溢。而過白事時,吹奏的那種低沉、蒼涼、哀婉的祭奠曲目,則強烈表現(xiàn)出家人對亡故親人深切的思念、感懷和傾訴之情,使哀傷與紀念的氣氛分外濃郁。
老百姓有句俗話: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該喜該賀,即便是白事也要權(quán)當紅事辦,熱鬧氣氛不能少。因此,舊時的嗩吶匠、鼓樂手十分走俏吃香。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例,城郊的農(nóng)村人家,凡逢年過節(jié)操辦喜事,誰家都想圖個熱鬧,爭個面子,講個排場,請來嗩吶匠和鼓樂手,吹吹打打送嫁妝、跟花轎、鬧洞房,以及喝喜酒、回娘家等一系列喜慶歡樂活動,少則也要鬧上十來天。操辦喪事的風俗習慣更多,倘若祭奠長輩,鋪排場面更不亞于紅事。無論吊喪、送喪,都不離鑼鼓吹打。更有甚者,請來戲班、打玩友、唱孝歌,親朋好友陪同藝人們通宵達旦。
提起民間嗩吶,年長的藝人們常有“胡琴三擔米,嗩吶子一早晨”的說法。其實,民間嗩吶跟其它民族樂器一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學會。況且,民間嗩吶曲牌數(shù)以百計,即便是流傳甚廣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夠吹鼓手操練三年五載。
吹鼓手是民間的習慣稱呼,其實他是嗩吶匠與鼓樂手的合稱。他們由社會業(yè)余器樂愛好者組成,也有民間藝人參與。凡有人請,只須邀約5人(吹嗩吶2人,敲鑼鼓3人)短暫合伙,因此吹打水平參差不齊。譬如在民俗文化“跟花轎”的禮儀中,有的嗩吶藝人吹的《螞蟻上樹》、《南瓜花》、《伴妝臺》等曲牌,一聽那口風與技巧,便知是祖?zhèn)骼鲜帧5么虮彻?、镲子、鐺鐺鑼的伙計,則多數(shù)只是操練過三五天的半罐水,只圖鑼鼓敲得響,跟著嗩吶節(jié)奏走,并無多大技巧可言。
全縣廣大黨員干部:
為進一步弘揚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凈化社會風氣,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帶頭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實際行動,移風易俗,破舊立新,堅決抵制不良習俗。特發(fā)出如下倡議:
一要破舊立新,提倡婚事新辦。提倡婚事新辦,以參加集體婚禮、社會公益活動等方式,舉辦一個節(jié)儉適度而又不失隆重、富有紀念意義的婚禮。自覺抵制婚車成串影響交通、鞭炮濫放污染環(huán)境、大辦宴席鋪張浪費的不良現(xiàn)象,力求婚禮儀式簡樸、氛圍溫馨。既體現(xiàn)禮儀之風、人文之風,又彰顯文明之風、節(jié)儉之風,形成社會主義新風尚。
二要摒棄陋習,提倡喪事簡辦。提倡喪事簡辦,弘揚勤儉節(jié)約、厚養(yǎng)薄葬,采取獻一束花、植一棵樹、敬一杯酒、開一個家庭追思會等方式祭奠逝者。杜絕在街道、廣場、居民小區(qū)和庭院等公共場所搭建靈棚、吹奏鼓樂、高音播放哀樂。自覺抵制在社區(qū)內(nèi)、道路兩旁撒紙錢、焚燒紙扎冥幣、搞封建迷信、大肆燃放煙花爆竹等不良行為,倡導文明節(jié)儉的喪葬新風。
三要崇尚節(jié)儉,提倡喜事廉辦。提倡在生育、升學、入伍、生日、喬遷等喜慶事宜時,自覺抵制盲從攀比、跟風宴席,做到不請客、不送禮、不收禮,不講排場,不比闊氣,在親朋好友間通過一束鮮花、一條短信、一杯清茶、一句問候等文明方式,表達賀意,增進感情。自覺除陋習、樹新風。
良好習慣需要我們自覺養(yǎng)成,社會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創(chuàng)造。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以文明節(jié)儉為榮、大操大辦為恥;以艱苦樸素為榮、愛慕虛榮為恥;以厲行節(jié)約為榮,鋪張浪費為恥,爭做文明新風的積極倡導者、主動傳播者和自覺實踐者。同時,要在自己的親朋好友中開展宣傳,反對奢靡浪費之風,切實減少餐桌上的鋪張、舌尖上的浪費,自覺做移風易俗、勤儉節(jié)約、文明辦事的推動者,為營造清純簡樸的社會風氣,促進經(jīng)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做出應(yīng)有的貢獻!
移風易俗倡新風倡議書模板
廣大干部群眾:
崇尚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禮尚往來、宴請客人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是親朋好友之間溝通情感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但是,近年來我縣婚喪喜慶大操大辦之風愈演愈烈,人情消費持續(xù)攀升,加重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經(jīng)濟負擔和精神壓力,扭曲了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為反對大操大辦,樹立文明新風,特發(fā)出如下倡議:
一、節(jié)儉操辦,控制規(guī)模。提倡婚事新辦、喪事儉辦、喜事簡辦,盡量控制宴請的次數(shù)、規(guī)模和檔次, 盡量減少邀請對象和范圍,人的一生紅白喜事宴請的次數(shù)最多不超過5次,每次宴席最多不超過20桌,既體現(xiàn)禮儀之風、人文之風,又彰顯文明之風、節(jié)儉之風,形成社會主義新風尚。
二、破舊立新,移風易俗。倡議在生兒育女、升學、入伍、生日慶典、喬遷新居等喜慶事宜時,自覺抵制盲從攀比、跟風宴席,做到能免則免、能減則減,不講排場,不比闊氣,盡量不請客、少請客,不送禮、不收禮,用其他積極健康的慶祝方式代替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自覺除陋習、樹新風。
三、干部帶頭,做好表率。廣大黨員干部要自覺帶頭,率先垂范,自覺反對鋪張浪費,不濫發(fā)請?zhí)?,不大操大辦,做移風易俗、勤儉節(jié)約、文明辦事的表率;要動員自己的家屬及親朋好友積極行動起來,不大辦宴席,不過量飲酒,反對奢靡浪費之風,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良好習慣需要我們自覺養(yǎng)成,社會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創(chuàng)造。廣大黨員干部職工和市民朋友們,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以文明節(jié)儉為榮、大操大辦為恥,以艱苦樸素為榮、愛慕虛榮為恥,崇尚勤儉節(jié)約,反對大操大辦,爭做文明新風的積極倡導者、主動傳播者和自覺實踐者,為營造清純簡樸的社會風氣,促進經(jīng)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做出應(yīng)有的貢獻!
移風易俗倡新風倡議書格式
全體干部:
崇尚禮儀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蘇巷自古以來民風淳厚,重情尚禮。但近年來,這種傳統(tǒng)禮儀在日常生活中已逐漸異化變質(zhì)。辦喜事請客賑酒之風已涉及到社會各個階層,人人身在其中,不堪重負,給和諧社會建設(shè)帶來了危害。為改變這種局面,鎮(zhèn)黨委、政府、共青、婦聯(lián)、工會等單位號召全鎮(zhèn)干部迅速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移風易俗辦喜事,爭作文明新風的倡導者、傳播者、實踐者。我們要做到:
關(guān)于移風易俗倡新風的倡議書全縣廣大干部群眾:
兩節(jié)將至,為進一步弘揚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凈化社會風氣,引導廣大干部群眾逐步建立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實際行動移風易俗,破舊立新,共同提升我縣文明程度,縣文明委特發(fā)出如下倡議:
一、樹立婚俗新風、節(jié)約之風,倡導婚事新辦、喜事儉辦。以參加集體婚禮、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夫妻共植紀念樹等方式,舉辦一個節(jié)儉適度而又不失隆重、富有紀念意義的婚禮;提倡生育、升學、生日、喬遷等喜事儉辦,在親朋好友間通過一束鮮花、一條短信、一句問候等文明方式,表達賀意,增進感情。
二、樹立厚養(yǎng)薄葬新觀念,倡導喪事簡辦。要弘揚孝老敬老風尚,對在世老人盡孝心、多關(guān)心,使他們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老人逝去時,不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相互攀比,以節(jié)儉方式寄托哀思。
三、樹立環(huán)保新意識,倡導文明祭奠。做到不污染環(huán)境、不影響他人生活,大力維護優(yōu)美整潔的城鄉(xiāng)環(huán)境,大力提倡鮮花祭祀、植樹祭祀、網(wǎng)上祭祀等文明祭奠方式,通過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以及清掃墓碑、誦讀祭文等方式進行。嚴格遵守《禁火令》,不在山頭、林地、墓地進行燒紙焚香、燃放煙花爆竹等存在安全隱患的祭祀活動,共同營造一個和諧有序的節(jié)日環(huán)境。
四、樹立過節(jié)新風尚,倡導文明節(jié)儉過節(jié)。節(jié)假日提倡文明健康的娛樂方式,做到不酗酒、不賭博、不沉迷網(wǎng)絡(luò)、不搞封建迷信。提倡健康節(jié)儉的生活方式,抵制“餐桌上的鋪張,舌尖上的浪費”。提倡低碳文明的出行方式,城區(qū)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盡可能選擇步行、騎自行車等低碳出行方式。開車遵守交通規(guī)則,做到文明出行。
倡導移風易俗,樹立良好風尚,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企盼和責無旁貸的義務(wù)。各級黨員干部要率先垂范,將移風易俗活動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結(jié)合,管好自己、教育親屬、影響他人,做社會新風的引領(lǐng)者;廣大青年朋友要身體力行,做社會新風的倡導者;農(nóng)村群眾要自我約束,做社會新風的營建者。讓我們一起行動,共建新風習習、文明和諧的幸福家園!也祝愿廣大干部群眾過上文明健康愉快的元旦、春節(jié)!
移風易俗倡新風倡議書范文廣大干部群眾:
崇尚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禮尚往來、宴請客人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是親朋好友之間溝通情感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但是,近年來我縣婚喪喜慶大操大辦之風愈演愈烈,“人情消費”持續(xù)攀升,加重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經(jīng)濟負擔和精神壓力,扭曲了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為反對大操大辦,樹立文明新風,特發(fā)出如下倡議:
一、節(jié)儉操辦,控制規(guī)模。提倡婚事新辦、喪事儉辦、喜事簡辦,盡量控制宴請的次數(shù)、規(guī)模和檔次, 盡量減少邀請對象和范圍,人的一生紅白喜事宴請的次數(shù)最多不超過5次,每次宴席最多不超過20桌,既體現(xiàn)禮儀之風、人文之風,又彰顯文明之風、節(jié)儉之風,形成社會主義新風尚。
二、破舊立新,移風易俗。倡議在生兒育女、升學、入伍、生日慶典、喬遷新居等喜慶事宜時,自覺抵制盲從攀比、跟風宴席,做到能免則免、能減則減,不講排場,不比闊氣,盡量不請客、少請客,不送禮、不收禮,用其他積極健康的慶祝方式代替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自覺除陋習、樹新風。
三、干部帶頭,做好表率。廣大黨員干部要自覺帶頭,率先垂范,自覺反對鋪張浪費,不濫發(fā)請?zhí)淮蟛俅筠k,做移風易俗、勤儉節(jié)約、文明辦事的表率;要動員自己的家屬及親朋好友積極行動起來,不大辦宴席,不過量飲酒,反對奢靡浪費之風,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良好習慣需要我們自覺養(yǎng)成,社會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創(chuàng)造。廣大黨員干部職工和市民朋友們,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以文明節(jié)儉為榮、大操大辦為恥,以艱苦樸素為榮、愛慕虛榮為恥,崇尚勤儉節(jié)約,反對大操大辦,爭做文明新風的積極倡導者、主動傳播者和自覺實踐者,為營造清純簡樸的社會風氣,促進經(jīng)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做出應(yīng)有的貢獻!
移風易俗倡新風倡議書全體干部:
崇尚禮儀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蘇巷自古以來民風淳厚,重情尚禮。但近年來,這種傳統(tǒng)禮儀在日常生活中已逐漸異化變質(zhì)。辦喜事請客賑酒之風已涉及到社會各個階層,人人身在其中,不堪重負,給和諧社會建設(shè)帶來了危害。為改變這種局面,鎮(zhèn)黨委、政府、共青、婦聯(lián)、工會等單位號召全鎮(zhèn)干部迅速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移風易俗辦喜事,爭作文明新風的倡導者、傳播者、實踐者。我們要做到:
一、提高認識,增強移風易俗喜事新辦的緊迫感。民諺說,“人情大于債,頭頂鍋來賣”,這句流行語反映了請客送禮之風盛行的情況。近年來,鋪張浪費辦喜事的陋習有所抬頭,講排場、比闊氣、慕虛榮,請客送禮,揮霍浪費,已成風氣。有的人因此負債累累,給家庭、給親友、給自己都帶來了難言的苦惱。我們要深刻認識移風易俗喜事新辦的重要性,以喜事新辦為榮為美;我們決不為落后的輿論壓力所動搖;更不被他人的“時髦”做法所誘惑,把自主權(quán)掌握在自己手中,堅決抵制這股歪風!做到婚事新辦、喪事儉辦、喜事簡辦,既體現(xiàn)禮儀之風、人文之風,又顯現(xiàn)文明之風、節(jié)儉之風,形成社會主義新風尚,切實推進文明新風建設(shè),做移風易俗的先鋒。
這些劇團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以家庭為主體的“家庭劇團”;二是以社會流散藝人臨時搭班的“臨時劇團”。主要劇種為評劇、歌舞。演出劇目以古裝戲為主,同時還演一部分自編的短小精悍的小節(jié)目,配合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這些業(yè)余劇團,是活躍在廣大農(nóng)村中的一支文藝“輕騎兵”,他們經(jīng)常身背樂器、服裝道具,腳踏自行車,風雨無阻地去演出,他們演出的范圍非常廣泛,除參加節(jié)目、廟會的演出外,大半時間為農(nóng)村的各種禮俗演出,由于他們行動方便、節(jié)目健康,群眾負擔輕,深受農(nóng)村群眾的歡迎。
前不久,筆者隨同一個業(yè)余劇團到農(nóng)村調(diào)查,廣大群眾對劇團的熱情歡迎,使人深受感動。這個業(yè)余劇團的演唱水平相當不錯,有的專業(yè)演員也難以達到,尤其是他們自編自演的小節(jié)目,其精彩程度,令人贊嘆不已。比如他們演唱的反應(yīng)精神文明尊老愛幼的快板落子《全家?!?群眾拍手叫好不絕,竟讓其返場數(shù)次。這些業(yè)余劇團編演了許多小節(jié)目,為配合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活躍農(nóng)村群眾文化生活、促進兩個文明的建設(sh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這些業(yè)余劇團,在演出活動中,相互競爭,取長補短,藝術(shù)水平也不斷在提高,為國家也培養(yǎng)了不少像樣的藝術(shù)人才。
通過多方調(diào)查,了解到現(xiàn)在群眾普遍反映文化娛樂活動太貧乏,除了晚上看看電視節(jié)目,利用紅白喜事的機會看看戲、看看電影,群眾就都很高興了?,F(xiàn)在,這個縣農(nóng)村的紅白理事會,正在著手改革,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如要婚喪嫁娶吃喝從簡,禮儀從簡,允許請劇團演戲放映電影等。
對于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要不要去占領(lǐng)這塊農(nóng)村禮俗陣地,眾說紛紜,看法不一。筆者認為,要不要占領(lǐng)或如何去占領(lǐng),確實需要很好的研究。應(yīng)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辦法。目的在于,使這塊農(nóng)村禮俗陣地,真正成為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宣傳兩個文明的陣地。
筆者還看到,有的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在演出活動中,有迷信、庸俗的方面。農(nóng)村某些不健康的習俗,確給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的演出蒙上一層陰影,或多或少地助長或喧染了一些不良習俗。如:有的劇團竟為了封建迷信的所謂“神像”吹唱,有的在靈前獻戲為送殯吹唱,為“破土”、“圓墳”吹奏等等。這些應(yīng)當引起警覺,不可低估他的社會影響。
(一)寒暄(Greetings)
寒暄不論在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中都是人與人交流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遇到熟人或陌生人我們都免不了跟別人寒暄,在中國文化中,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寒暄語是:“吃飯了嗎?”“到哪里去呀?”這些都是很親切、隨意的問候而已,其實并不是等待對方真正回答問題。而英語文化中這幾個寒暄語卻意義不同。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說:“Haveyouhadyourmeal?”表示的是該男子對女子有意,想約她吃飯。至于“whereareyougoing?”這樣的問候語在英語文化中會被認為是打探他人的隱私,這就是犯了文化錯誤(culturalmistake)了。英美人常用的寒暄語有: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ello;Howareyoudoing?Howareyougettingon?回答可說:Verywell/Notbad/Fine.還要注意的是西方文化中,他們不僅會跟熟人打招呼,也會跟迎面而來的陌生人說一聲Hi。筆者認為在當今社會,我們也不妨像這樣給陌生人以問候。
(二)美與丑(Beautyvs.Ugliness)
對于同一個東西,中西文化審美標準不同。Oneman’smeatisanother’spoison(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前面已經(jīng)舉過“狗”這個詞的例子。下面我們來看“孔雀”。在漢語文化中,孔雀是“美麗”“吉祥”的象征,孔雀開屏更是寓意著大吉大利。而在英語文化里,孔雀(peacock)象征著“炫耀”“虛榮”等義,英語會說asproudasapeacock(驕傲得像孔雀一樣),asvainasapeacock(虛榮得像孔雀一樣)。其他的形象如“龍”、“喜鵲”、“老鷹”等在中西文化中都有不同含義。在具體教學中也應(yīng)該注意區(qū)分。
(三)紅與黑(Redvs.Black)
對于一個不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的人來說,大抵會把blacktea翻譯為黑茶而非紅茶,把brownsugar翻譯為棕糖而非紅糖。再如翻譯“青衣”和“青天”時,同是一個“青”字,英語要翻譯成blackdress和bluesky。對顏色的喜好也反映在各自的生活習俗上。中國人的“紅白喜事”中,“紅”代表喜慶,而“白”指代的是葬禮,對應(yīng)到英語文化中,就是“白黑喜事”了,因為他們結(jié)婚時多穿著白色婚紗,而參加葬禮時多穿黑色衣服。
二、中職英語教育中的文化滲透方法
1、教材與文化背景相結(jié)合。也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遇到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就要立即給學生補充;
2、定期給學生進行文化專題的補充。如每周末給學生進行一堂特定內(nèi)容的文化講座(茶文化、餐桌文化、禮儀文化);
3、用文化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和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利用放映有文化內(nèi)涵的英文電影、播放英文歌曲等方式來起到讓學生在放松之余又能了解文化的作用;
4、組織學生進行跟文化相關(guān)的活動如排演小話劇、做一個minilecture等方法,讓學生親自找話題并實踐往往事半功倍;
東家這院,在光彩照人的主持人精彩的主持之后,婚禮儀式結(jié)束,新親(指新娘娘家的親人)入席。四六八碟端上來,支賓面對新親開始演講:“尊敬的各位新親貴賓,現(xiàn)在開席啦!大喜日子大吉利,多吃多喝別客氣,時間多多別著急,好酒好菜包滿意!”接著,引領(lǐng)新郎敬酒。鑼鈸鼓樂在院里吹奏得很嘹亮,熱鬧的氣氛一浪高過一浪。這時候給新親加菜,在預(yù)定的酒菜以外,厚待新親加倆菜。按照規(guī)矩,新親賞錢給N師,支賓高舉著賞錢200元,扯著嗓子喊:“新親有賞廚師,雙報人民幣400元!”屋里屋外都聽的真真的。接著一溜煙跑到廚房,把錢交到大廚師手里,大廚師用勺子磕磕鍋沿,放開嗓門朝新親坐席的窗口喊:“謝新親賞!”
這時候,東家喊支賓,說門口來了兩個吹喇叭的,支賓從東家要了幾元錢,到院子大門口,看見兩個流動賀喜討錢者正腮幫子鼓鼓的吹嗩吶,便忙著把錢分給他倆,扯扯他們:“快走吧,快走吧,到別的屯轉(zhuǎn)轉(zhuǎn)去!”兩人錢到手,立即停止吹奏,嘴里喊著:“給東家賀喜了!”轉(zhuǎn)身離開。
支賓回到院子,拿了一個大茶缸子,沏了一大缸子釅紅的濃茶,稍微涼涼,就咕嘟一大口。往屋里看,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新親領(lǐng)隊喝多了,就是不拉桌,眼看著日頭往中天挪,老親們擠滿了院子,新親再不撤,耽誤老親開桌。東家急的團團轉(zhuǎn),支賓看在眼里,三步兩步奔到新親那桌,滿是笑臉:“老哥,要不讓親家公再給您滿杯酒?”新親領(lǐng)隊說:“別親家公了,就你了,咱倆劃三拳,要是你贏了,結(jié)束戰(zhàn)斗!”支賓袖子一擼:“來吧!”三輪拳,支賓贏了,領(lǐng)隊喝了最后一杯酒,立即下地,高喊一聲:“新親喝好了,離席!”
新親一群人紛紛離席到院子里,支賓喊人從廚房里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離娘肉籃子,交到新親領(lǐng)隊手里。姑娘是娘身上的肉,被人娶走了,給一塊肉權(quán)當補償,這是鄉(xiāng)下的風俗。柳條筐里大塊的豬肉條子,大蔥,粉絲,被大紅紙一裹,特別晃眼!支賓吆喝著,新親拎著離娘肉合影,擦擦眼淚,然后上車。
送走新親,支賓吩咐撈忙的收拾碗筷,開始招待老親(新郎家的親戚)。老親們剛開始坐席的時候,一般都是關(guān)系比較好的、熟悉的、酒量都很好的或者是一起來的坐一桌,支賓站在喜棚門口拿眼一撒摸,有好幾張桌是四五個人、五六個人、七八個人,這樣開桌浪費酒席。支賓知道必須拆散那幾桌,保證桌桌十人。這看似簡單的事,其實也并不簡單,誰也不愿意被拆散坐到其他桌上。支賓近前,先拿一桌做為突破口,巧舌如簧,連哄帶勸,好說歹說,整合人員,終于把每張桌十人湊滿,東家暗中點頭稱贊,宴席得以開席。
老親的席面要開四五輪,每輪席開席前,支賓奔跑在廚房和宴席之間,等到廚房說可以開席,支賓命人放一排二響,然后站在喜棚一端,開始吆喝:“各位老親少友,我代表東家,感謝大家前來賀喜,東家準備了豐盛的宴席,趙本山說了,大家吃好喝好!喝好吃好!”一片笑聲中,流水席開席。開席后,這張桌子缺酒,那張桌再加個人,都喊支賓安排。東家對廚房有啥要求,也通過支賓傳達。支賓跑來跑去,忙得不亦樂乎,腦門子滲出了汗,依然滿臉興高采烈。流水席吃著舒服,但是大家都知道凝聚了支賓的幾多操心,幾多勞碌!
外國人重于情趣,中國人則重于飲食。中國人既然能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國人甚至認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認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來解決。這就是現(xiàn)代中國人對千百萬年前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的認識,這也是書中所說的“泛食主義”。
說到這“泛食主義”,它也包含在飲食文化內(nèi),只不過是口語上通過文字來表達的。就像是說人就叫“人口”;謀生就叫“糊口”;職業(yè)和工作就叫“飯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飯,就像書中所說的:“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總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與“吃”扯得上邊。
飲食,說白了也就是吃飯。但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終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國人的“吃飯”文化。
何為“吃飯”文化,我想這也只能在中國才尋找得出答案。在中國人看來,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給人食物,請人吃飯,是一種很重的禮儀;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則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須加以回報。這,便是中國文化中“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但在這一來一往,你一席我一頓的過程中,這“吃飯”文化漸漸的變了味兒。中國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日漸豐滿的腰包也閑不住了,開始流行起“請客吃飯”,而“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也漸漸成為中國人請客吃飯的正當理由。大家也習慣起這新一代的“吃飯”文化。像這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老人做壽誕,小孩過生日,誰家不請,哪個不吃?如果升了職位,漲了工資,搬了新居,走出國門,三朋四友七大姑姨也都會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請客吃飯。有人來了要“接風”,送人走了要“餞行”,有事要“撮一撮”,沒事也要“聚一聚”。用書上的話總結(jié):中國人恐怕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
這飲食飲食,說完了“食”,接著得說“飲”了。
既然說到“飲”,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
中國人愛喝茶,西方人愛喝酒。“西人飲酒而取其汁,國人飲茶乃取其氣”,這是書上的原話。西方人喝酒是為了身體,中國人品茶則是為了意境。
自古以來,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熱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于陪襯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從這品茶中還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啟迪,從而自古產(chǎn)生那么多的偉大詩人來“頌”茶。就連這品茶中,還品出了茶術(shù)之道。
不單“食”能請,這“茶”也能請。比如這“吃早茶”,則是如今商場上用來談生意的辦法之一。吃早茶不過于排場,但也不過于寒酸,幾疊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決早餐問題,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點“意境”。它也確實比請客吃飯少了一點銅臭味,少了一點利益和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