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09:25:11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jié)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初中教育含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中圖分類號】G203.12 【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04-0080-01
一、個體差異的含義概述
教育學理論中對個體性差異作出如下界定:個體性差異是根據(jù)學生在認知能力、情感差別、意志動向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有的心理或生理上的特點;個體差異也稱為個體差別、個性差異。初中英語教學中,個體差異原則是因材施教、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依據(jù),也是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二、初中英語教學實施個體差異原則的主要路徑
1、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要設計差異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差異性原則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學生不同性格、不同特點規(guī)律基礎(chǔ)之上的,只有在課堂上根據(jù)不同學生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進行差異化的課堂設計,才能有效滿足不同層面學生學習的需要。如果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設計中采取“一刀切”的課堂教學,其教學效果很難實現(xiàn)預知目標。初中英語教師設計差異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要根據(jù)學生思維狀況不同、對知識接受和理解程度不同,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設置多層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從不同的視角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要堅決避免教師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講授,置學生學習效果于不顧,要在課堂上根據(jù)學生學習表現(xiàn),及時調(diào)整教學思路,避免學生的積極性被壓抑。初中英語是一門參與性、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不僅需要教師引導,還需要學生的充分參與,在課堂上根據(jù)不同層面的學生設置較多的互動活動,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主動學習、主動交流,通過發(fā)揮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路徑。
2、初中英語教師要對不同學生建立差異性的教學評價原則,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反饋狀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是對教師在課堂上應有地位的否定,相反,教師在課堂上更多是采取積極有效的途徑去引導學生,對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時思考,并采用差異性的教學評價原則對出現(xiàn)的問題予以及時解決。例如,當教師在講解發(fā)音相同的單詞時,可以讓學生們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對于教師設置的這一話題,讓學生自由回答,學生有可能給出多種答案;學生給出的這些答案,教師先不要及時給予正確與否的評價,根據(jù)學生課堂表現(xiàn)出來的程度可以有效了解到與設定的教學目標之間存在的現(xiàn)實距離。當學生們在給出所有的答案之后,教師要對這些答案進行一一點評,指出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可以讓學生舉手回答出現(xiàn)的錯誤究竟是出在什么地方。對于能夠給出正確答案、并且給出數(shù)量較多正確答案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正面強化鼓勵;對于給出錯誤答案的學生,教師不要盲目指責,而是要告訴學生為什么會出錯,錯誤究竟是出在什么地方。通過具有差異性的教學評價原則,可以有效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能夠讓教師在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學習的狀況和學習狀態(tài);對于學習積極、努力、表現(xiàn)好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進行鼓勵;對于狀態(tài)差的學生,教師要善意的提醒。只有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實現(xiàn)了不同的評價原則、實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才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加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
3、初中英語教學個體化差異原則中教師要善于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師要堅決杜絕唯“高分學生論英雄”的教學思維,在課堂教學上要善于采取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將培養(yǎng)學生建立在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為基礎(chǔ)的軌道上來,切實尊重學生的個體性差異,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fā)展。例如,初中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英語教師在講解一些分角色課文的時候,可以采取這樣的教學形式:將學生拉到教室外面,為學生分好小組,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角色,通過小組有角色朗讀學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初中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個體化差異原則,要善于采取多樣的教學形式,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趣味性角度出發(fā),為學生提供全面發(fā)展的學習機會。
4、初中英語教學堅持個體差異性原則,需要教師緊跟新課改步伐,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新形勢下,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為初中英語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僅要提高教學水平、做好業(yè)務,還要從學生個體化存在的差異出發(fā),切實把握不同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緊跟新課改步伐,逐步創(chuàng)先教學觀念。傳統(tǒng)的初中英語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和適應素質(zhì)教育發(fā)展的要求,初中英語教師要善于從不同角度實施對學生個體化差異的教學,從教學觀念上要主動變革、主動適應,只有教師在教學觀念上建立起來個體化差異的教學觀念,才能在實踐中更好的落實個體化差異的教學原則。
二、插圖教學的意義
為響應新課改,生物教材在不斷的進行更新?lián)Q代,不斷的迭代過程中,插圖的數(shù)量明顯增加了。從最新的教材使用情況來看,插圖在教材知識體系中已經(jīng)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事實上,插圖中不僅僅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概括了生物學過程,是生物學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結(jié)果和結(jié)論的體系,是經(jīng)典案例的積累和結(jié)晶,表達了大量的知識點,更是彌補了文字在達意上的短處,讓學生對知識體系有了更加直觀的認知。
相關(guān)研究表明,插圖的審美屬性更是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人類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中學時代開始養(yǎng)成,這個階段的學生求知欲旺盛,對生動,形象,具體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色彩亮麗的插圖能夠有效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們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三、初中生物教材插圖教學現(xiàn)狀
前文中已經(jīng)說明了教材中插圖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師們并沒有適應新教改的迅猛發(fā)展,教學思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所以在教學實踐中那些精美的插圖并沒有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
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教師們對于教材插圖的使用存在一定弊端。首先是沒有認識到插圖的重要性而將它束之高閣。當然這也有插圖不合適帶來的影響,但是很多教師認為這些插圖沒什么實質(zhì)用途,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真正利用到這些插圖。這就造成了很嚴重的資源浪費。其次,一些教師已經(jīng)認識到插圖的重要性,并運用到了實際教學中,但是沒有引起學生的關(guān)注。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沒有領(lǐng)會到一些重要插圖的深刻內(nèi)涵,沒有挖掘出其內(nèi)在精髓。這樣在教學中學生對圖片的認知也僅僅停留在表面內(nèi)容上。在觀察過程中也缺乏耐心,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最后,插圖質(zhì)量的不達標也造成插圖教學實施力度不夠。因為畢竟圖書的出版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所以一些圖片沒有達到教師的滿意度,教師棄之不用,同樣是插圖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相反,很多老師認為在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上能找到一些比教材中更合適的圖片,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更多的采用多媒體技術(shù),更多的選擇了迎合學生心理,緊貼時事的圖片充實教學內(nèi)容。
四、插圖教學的實踐研究
理論上講,教材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知識點,吸引其目光,提高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反饋到學習成績上也一定是更積極的效果。這樣就形成一個正反饋,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鍛煉。所以如何能讓插圖教學有效的在實際教學中得以實施,是非常值得我們?nèi)ヌ骄康膯栴}。關(guān)于如何增強插圖在實際教學中的利用價值,作者總結(jié)了這樣一些策略。
(一)引導學生描繪插圖
有一些很重要的插圖能夠全面考核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能力。讓學生對插圖進行二次描繪能夠更加鍛煉其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加牢固的記憶了知識點。
比如細胞結(jié)構(gòu)圖,教師可以借助標本,模型,以及實物讓學生對其有一個更直觀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要求其對細胞結(jié)構(gòu)進行繪圖。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增強了學生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紙上談兵。
(二)幫助學生建立圖文連接
事實上,教材插圖,包括一些圖表,都內(nèi)含了很多文字信息。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對插圖進行文字轉(zhuǎn)換有助于學生理解插圖,記憶插圖。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對插圖進行語言描述。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書中的文字信息來自制插圖。這不僅僅能夠幫學生全面理解知識點,更能幫助學生提高空間想象能力。
(三)讓學生帶有目的性的識圖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24
情境教學法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創(chuàng)設一些情景,來引起學生的關(guān)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近些年來,我國經(jīng)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國際地位也逐步提高,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變得非常密切,這就吸引了許多外國人來學習漢語或者來中國工作。對于外國學生來說,他們不僅僅是學習漢語,更多的是了解中國文化。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情境教學法的引入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匯和語法,提高學生的實際表達能力,讓學生更好地學好漢語。
1.對外漢語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階段性應用
應用情境教學法主要包括感知階段、理解階段和深化階段。感知階段,也就是漢語學習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學生對漢語的理解非常淺顯。但是這一階段如果教師應用情境教學法教學,可以為學生學習漢語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所以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視頻的形式向?qū)W生展示,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加深學生對漢語知識的理解,激發(fā)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理解階段,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和自主理解能夠使其更好地掌握漢語知識。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漢語教學中,可應用有效的情境模擬、情境表演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具體可以通過對漢語詞匯、語法、課文等設定有效的情境,讓學習者通過表演的方式學習漢語,能夠更好地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效果,可以更加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漢語知識的理解,讓學習者增加學習漢語的樂趣和熱情。深化階段,這一階段是上兩個階段經(jīng)驗的積累,這一階段主要是通過情境教學法讓學習者將學習到的漢語知識加以實際應用,可以達到檢測掌握知識情況的目的。
2.對外漢語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1)以學生為主體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這樣才能夠使情境教學法取得滿意的效果。教學過程中,要避免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因為中國人和外國人學習漢語有非常大的差異性。教師在教學中占有主導地位,要充分發(fā)揮情境教學法的實踐性和互動性的作用,以達到滿意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取將學生進行分組的形式來進行學習,主要達到互相合作、交流、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這種合作學習方法能夠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促使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營造出一種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
2.情境教學法應用中要針對學生的漢語水平
在應用情境教學法之前,首先要了解學生對漢語的掌握能力和實際應用水平,通過這一點進行實際的情境創(chuàng)設。這也是根據(jù)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中因材施教引入的,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幫助作用。對于剛接觸漢語學習的外國學生來說,情境教學法能夠提高其漢語基礎(chǔ)知識水平和日常的交際用語水平,促使他們能夠更容易接受和學習漢語;對于一些已經(jīng)學習了一段時間,能夠掌握一些簡單的漢語交流的中高級學生來說,通過情境教學法模擬一些相關(guān)的中國禮儀和文化知識以及一些復雜句型的使用,可以有效幫助學生使用和理解復雜的句型,在實際應用中能夠掌握簡單的對話交流,能夠明確待人待物的一些基本溝通形式和交流方式等。
3.情境教學法要重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實際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使用情境教學法中最需要重視的就是一些基本的語言交際能力教學,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對漢語知識進行講解,更重要的是促使學生如何將它們運用到實際的交流中。在運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模擬一些實際對話的形式,來考察學生的實際語言的表達能力,這樣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際漢語運用能力。
在實際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中,應用情境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于漢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從而不斷激發(fā)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6-0128-01
1 語言、文化和交際三者關(guān)系之間的正確理解
英語是一種語言,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 一個人的語言反映著他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而一群人甚至一國人的語言就象征著他們特有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含義,即使在相同的文化中也有不同的細微的差別。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影響語言的使用和發(fā)展。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其中離不開文化這一重要因素。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交際能力。語言和文化均屬于社會現(xiàn)象,語言是社會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通過語言的存儲與傳播而時代相傳,兩者關(guān)系密切。語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語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約,不同的語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異。由于各個民族的地理、歷史、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規(guī)范,即所謂的文化差異。文化教會人們?nèi)绾问褂谜Z言,而某些語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產(chǎn)生相關(guān)的語言交際意義。因此,如果想要學好一種語言就必須梳理好相應的文化,用事實來說話。
如“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而在中國“謙虛”是一種美德。人人都會夸獎,所以在實際的交流中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外國人無法理解我們的文化,覺得不可思議。語言是隨著文化而來,文化的不同也導致了交流中的障礙。所以如果缺乏對文化的了解,人們的交流活動就會變得很困難。
再如,在中國朋友或熟悉的人碰到的話,會問你吃過了嗎?或者在校園里遇見也是這樣,看見你的手里拎著一個水壺,卻還問你是不是要去打水。在西方及美國的一些國家,他們見面會以討論天氣的方式展開對話。
2 在交際中正確使用語言
2.1 語言的得體性
在英語中,有一詞多意的,也有一個意思很多單詞的,所以我們應該分清場合和情境,用最適當?shù)膯卧~表達。語言的交際性是語言的最本質(zhì)的功能。人們在交際時,雙方參與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實的社會情景中和不同的場合下得體使用上下文連貫的話語。在話語方面,有些話在中國人之間聽起來很得體,但在英美人聽起來就不恰當,甚至誤解。比如別人向你表示感謝時,漢語中常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直譯成英語就是“It is my duty. I ought to do that.”英美人聽了就可能不高興。因為他會認為你的幫助不見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職責而已或不得已而為之。應該說 “You are welcome. It is my pleasure. 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體的回答。再如關(guān)于“吃飯”,“你吃飯了嗎?”這在漢語中使用的頻率較高,其含義已超過“吃飯”本身,有時作為一個打招呼用語,相當于英語中的“Hello!Hi!How are you?”但在英語中,“Have you have eaten yet?”這句話的內(nèi)涵僅僅限于“吃飯”,所以,當你問一個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時, 他會以為你在邀請他吃飯而回答“Thank you, it is very kind of you.” 決不會回答“Yes./No”。因為在英美國家問別人吃過飯了沒有,通常是間接地想邀請別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著希望與對方交異性朋友。
2.2禁忌語
在西方國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人們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認為是大禍臨頭的象征,會給人們帶來災難。日常生活中,人們都竭力回避“十三”這個數(shù)字。如門牌號、旅館房間號、座位號、餐桌號等很少有“十三”號的。再比如,在第四冊U2課有一段對話,一中國學生問一外國婦人: How old are you?老婦人并沒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說:It’s a secret. 原來,英美人都很重視privacy(隱私),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對于個人隱私問題應回避,否則,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誤解。詢問這些是對他們的不尊重、不禮貌的語言行為。諸如:婚姻、年齡、收入、等均屬個人隱私。所以,應避免直接提這些personal questions: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earn?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英漢文化在某些句式方面的差異。漢語多從正面入手,而英語卻從反面入手,尤其是在征求對方意見或稱贊的場合。所以,許多學生對于Negative response不習慣。例如:Do you think so? 這句話并無語法錯誤,但卻不符和英語習慣,是漢語話式的句子;英語習慣表達方式應為:Don't you think so? 其他如:Don’t you see? Don’t you agree with me? Is not she lovely? 等均是從反面入手,而不是從正面入手說成:Do you see? Is she lovely? 即使從正面入手也往往在句尾加一反問的尾巴,用反句形式,如:A fine day, is not it? You like coffee, don’t you? -- It’s a lively day, is not it? --Yes, is not it?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要不斷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水平,把各種文化差異運用到課堂中,使學生從不同的文化對比中不斷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交際能力。
一、克拉申(Krashen)的輸入理論
克拉申(Krashen)與20世紀七八十年代提出了輸入假設理論,指出可理解姓輸入是語言學習的充分和必要條件。他的輸入假設理論由五個假說構(gòu)成,它們分別是:學習-獲得假設、監(jiān)控假設、自然順序假設、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感受到輸入假設與情感過濾假設對語言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1)輸入假設
克拉申認為語言的使用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隨時間推移,接觸到理解性輸入后自然形成的。輸入假設理論強調(diào)輸入的重要性,理想的輸入應具備4個條件:可理解的;既有趣、又有關(guān)聯(lián)的;非語法程序安排的以及足夠的輸入。
第一,可理解性輸入??衫斫庑暂斎雽φZ言學習有著積極的輔助作用。只有當學習者理解了輸入的內(nèi)容之后,其內(nèi)在機制才開始運行發(fā)揮作用,語言水平才有可能提高。而不可理解的輸入對語言學習者無用,只是一種噪音或一堆不具意義的符號而已。
第二,既有趣又有關(guān)聯(lián)的輸入。輸入的語言即要有趣味性,又要與學習者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使用有趣而貼近生活的輸入能夠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減少學習者的焦慮感,使他們覺得學習外語是一種樂趣,一種探索,如此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第三,非語法程序安排的輸入。在研究兒童語言習得的過程中,語言學家們發(fā)現(xiàn),兒童對語法一無所知,卻具備了相當強的語言發(fā)展能力。因此,克拉申主張“粗調(diào)輸入”,也就是未經(jīng)任何調(diào)整的語言輸入。他認為外語教學沒必要為學習者準備萬無一失的“精調(diào)輸入”,而應采用撒網(wǎng)的方法,大劑量地為學習者提供“粗調(diào)輸入”。
第四,足夠的輸入。指的是克拉申提出的i+1原理??死暧谩癷”表示學習者現(xiàn)有的水平,用“1”表示略高于“i”的水平。語言輸入總體難度不超過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同時又包含了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能力的語言材料,學習者利用語境幫助理解略高于其現(xiàn)有能力的材料,如此才能從現(xiàn)階段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的階段。
(2)“情感過濾假設”理論
“情感過濾假設”是克拉申的又一重要理論。這里的情感指的是學習者的動機、需要、態(tài)度和情感狀態(tài)??死暾J為,當學習者的情緒放松、自信心強、學習態(tài)度積極式,情感過濾的效率就會降低,學習者會注重薛兆和獲取更多的語言信息,從而達到更高的語言學習效果。相反,當學習者焦慮、不自信、有驗血情緒是,情感過濾的就會提高,此時即使學習者理解了語言信息的含義,也不會將信息輸入大腦,此時情感因素就阻礙了語言的學習。該強調(diào)了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及需要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性。符合現(xiàn)今大多語言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課堂實踐。
根據(jù)這兩個假設,教師平時的教學中,應加大目的語原版材料的輸入,同時也應注重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
二、輸入理論在韓語教學中的應用
輸入假設理論強調(diào)是大量的聽和讀的輸入,根據(jù)其理論的指導,筆者在韓語教學中,增加了聽力材料與閱讀材料的輸入。為了更好的培養(yǎng)學習者的動機和興趣,對輸入材料的選擇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選取難度適宜的輸入材料。
輸入理論強調(diào)輸入的材料應當是可理解的,也就是難度適宜的??衫斫庑缘妮斎霊斒巧陨愿哂趯W生當年的知識水平,即i+1。如果輸入低于學習者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即i+0,語言材料太簡單,學習者就會以為外語學習不過如此,導致興致索然,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如果輸入語言遠遠超出學習者現(xiàn)有的水平,達到了i+2,甚至i+3等,則語言材料難度太大,學習者會以為外語學習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導致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半途而廢。因此,在選擇輸入材料時,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考慮并重視學生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輸入材料。一般來說,對于初學者,可提供一些小小說、簡易本的廣告、會話等易懂的材料;對于有一定基礎(chǔ)的語言學習者,可提供一些說明文、議論文或短篇的詩歌作品等。教師應當實時把控學生的學習情況,當發(fā)現(xiàn)為學生提供的材料太難或太簡單是,應及時進行調(diào)整。
2、有趣的、有關(guān)聯(lián)的輸入材料。
語言學習中,輸入的材料應當是有趣有關(guān)聯(lián)的。因此教師應注意材料的趣味性,挑選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喜歡的閱讀材料為他們的閱讀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自由自在的學習氣氛。這也同時考慮到了“情感過濾假設”的作用。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材料,可以降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的焦慮、厭煩以及其他負面情感,盡可能多得調(diào)動學生自身潛在的積極的因素,使學生處于最佳的閱讀狀態(tài)。如果閱讀材料是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是枯燥無味的,必將會是收效甚微或是無效的死知識,即使大量輸入了也會被很快淡忘。
3、適當講解,提高輸入效率。
Lightbown(1999:163)的試驗表明,簡單的講解有助于提高外語學習者的語言水平。脫離教師的指導與講解的大量輸入對語言習得的作用的低效的,甚至會使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停留在某一階段不再上升。外語學習離不開一些語法規(guī)則和固定的語言形式,光靠聽和讀的輸入以求讓學習者自行總結(jié)出語言規(guī)律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太費時間且收效不佳,如教師能進行適當?shù)闹v解,學習效果將會事半功倍。因此在韓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輸入,也要進行適當?shù)闹v解幫助外語學習者記憶一些簡單的語法規(guī)律、語言形式等,做好引導者的角色。這樣才能幫助外語學習者快速、高效的提高語言水平。
三、韓語教學中的輸出
大量的實踐表明,外語學習中只靠輸入不足以習得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拜斎爰僭O”理論強調(diào)了輸入的重要性,將輸出看作是大量輸入后水到渠成的結(jié)果。其實,在教學中,輸出反饋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它能夠檢測一段時間的學習效果,也能夠指導教師進行下一步的教學安排。因此,在課堂中,教師在注重輸入的同時,也應當組織一定形式的輸出活動,以幫助學習者達到更好的語言學習效果。具體在韓語課堂中,教師可組織一些實訓活動來引導學生輸出。
1、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在接受了一定量的輸入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輸出活動,引導學生將關(guān)注點從語義理解層面轉(zhuǎn)到句法與語用層面。結(jié)合中國學生內(nèi)向、怕出錯、不善表現(xiàn)等特點,小組合作學習是比較適合的活動選擇。教師可定期布置小組討論、辯論賽和演講等活動,通過集體準備、個體展示的方式讓小組內(nèi)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各盡其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就是監(jiān)控并稍加引導,盡可能多得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學生使用韓語的機會越多,他們的語言水平就提高的越快。同時,經(jīng)常使用韓語表達也可以鍛煉學生韓語的思維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進步之后就會更加自信地使用韓語表達,學習的積極性也會越來越高,語言水平也會越來越提高。
2、適時總結(jié),整理文字材料
在進行了辯論賽、演講等口頭表達活動之后,適時的總結(jié)成文也是重要的輸出環(huán)節(jié)。教師可組織學生就主題將小組討論的結(jié)果組織成文,將其歸檔整理。小組共同完成文字工作有助于學生之間互相糾錯,互助學習。同時也達成了寫作訓練的目的。
四、結(jié)語
在語言教學中只有將輸入和輸出兩者結(jié)合起來才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提高語言水平。賈冠杰(2015:27)根據(jù)克拉申的輸入理論提出了“先聽說,后讀寫”的教學建議。依據(jù)此建議,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增加聽讀的力度,同時也應重視說寫的練習。教師應不斷地調(diào)整教學策略,重輸入,也不要忽視輸出,注意兩者的結(jié)合以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習的語言水平。
參考文獻:
[1]賈冠杰,二語習得論[M]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顧琦琦,語言輸入理論在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教研版)2012,3.
一、思維方式的不同對英語學習興趣發(fā)展的影響
在英語學習中,我國中學生受到漢語的遷移作用相當明顯,特別在初學階段,漢語給他們造成的負遷移是大大超過正遷移的。中學英語教學的起始階段往往出現(xiàn)較多差生,恐怕這種負遷移是主要原因之一。產(chǎn)生負遷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語音方面:1.近似音的干擾:如漢語拼音的ai、ei、ao、ou往往代替了英語的國際音標[ai]、[ei]、[ao]、[u]的發(fā)音。2.音素的不同:英語中有不少漢語中不存在的音素,如:[i][e][?][∧][:][u][ε][θ][][∫][][r][w][j]等,初學者很難讀準。3.語調(diào)的差異:英語句子的連讀、輔音的連綴、不完全爆破音及升調(diào)、降調(diào),往往被學生按普通話朗讀的習慣替代。詞匯方面:英語與漢語的詞的概念體系不同。如英語park相當于漢語“公園”、“停車場”、“停置場”,hand有漢語的“手”“、(鐘表的)指針”、“手藝”、“手跡”、“支配”、“方面”、“傳遞”等意義;反過來漢語“漂亮的”可引出英語中的beautiful、pretty、handsome、nice等詞,但英語的這四詞用法卻有區(qū)別。還有冠詞a(an)、the,由于漢語中沒有冠詞的緣故,學生正確使用難度較大。語法方面:英語是詞型變化和詞序變化的語言,漢語則主要通過增減有關(guān)詞或改變語氣構(gòu)成句子。如英語名詞的復數(shù)和格的要求,謂語動詞的時態(tài)、語態(tài)都是詞尾的變化;疑問句則有助動詞和詞序的變化。漢語沒有詞的變形,而以加“將”、“過”、“了”等字表達動作發(fā)生的時間;疑問句則主要是通過語氣的變化來表示。這種區(qū)別,使得中學生很不習慣,不是忘記名詞變復數(shù),就是搞錯時態(tài)、語態(tài)和助動詞。漢語句子的詞序比較固定,而英語句子的詞序靈活多變,因此兩種語言對譯時,漢語式的英語在學生的口語和筆頭練習中大量出現(xiàn)。
部分中學生英語學不好,不感興趣往往是主要原因,有經(jīng)驗的教師將興趣培養(yǎng)視為英語教學中頭等重要的事情的確是抓住了問題的關(guān)鍵。興趣是與思維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的心理過程,低年級學生對學科的喜惡往往賴于直接興趣,隨著年齡增長,間接興趣的比重才逐漸加大。例如初一學生因好奇,對英語幾乎無一不感興趣,但如果老師把課上得枯燥乏味(盡管有內(nèi)容),學生也會很快失去興趣。此時關(guān)鍵是讓這些少年學生鞏固并提高對英語課的直接興趣,盡量使每堂課都上得有趣有味。教師應把“引起興趣”、“鞏固興趣”、“發(fā)展興趣”視為教學的頭等大事,課堂上以“聽說”為主,聽、演、唱、畫豐富多彩生動活潑。這樣做,教師教得有“趣”,學生學得有“味”,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那種用教授成年人的講授法,在這個階段不管使用得多好,往往事與愿違,你講得天花亂墜,他聽得昏昏入睡。與初一年級比較,初二、三年級很大一部分學生的思維有很大變化,抽象性思維和獨立性思維的習慣和能力都增強了,表現(xiàn)為課堂氣氛“靜”得多,但學生內(nèi)部言語水平有較大提高,思維更為活躍。中學生英語學習的學習心理是復雜而多變的,個體學習心理表現(xiàn)更是千差萬別,更多方面的更多規(guī)律性的東西有待于我們不斷探索和研究,我們應為之而不懈努力。
二、英漢思維的差異
各國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差異,導致各自說話方式以及風格趨于多樣化且各有不同。通過多年對英語的接觸和學習,我們都或多或少在有意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中英句子之間表達的差異。那些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兩種語言的風格特色及這兩種語言所屬民族間各具特色的人情風味。以下是結(jié)合我個人的淺見和相關(guān)文獻分析的它們的不同之處。
英語和漢語思維表達中的四個不同點
英語多偏好于物稱,漢語多用人稱作主語。英語較常用物稱表達法,即用無生命的事物來作為其主語成分,讓所需表達的事物以客觀的口氣呈現(xiàn)出來。正如G.Leech和J.Sartvik在《英語交際語法》一書中指出“Formal written language often goes with an impersonal language style; i.e. one in 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f or his readers, but avoids the pronouns I, you, we. Some of the common feature of impersonal language are passives,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introductory it, and abstract nouns. ”較正式的書面表達如公文、新聞、商業(yè)信函、學業(yè)論文和一些著名的文學著作中,作者一般使用這種非人稱表達法,因為這樣會顯得較為正式和嚴肅嚴謹,同時往往帶有擬人的修辭韻味,生動有趣,富含想象力,體現(xiàn)了英美人慣有的幽默感。這種表達方法跟英民族的思維注重客觀事物對人的影響和作用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而漢語則較習慣使用人稱表達法,即用人作為其主語成分。這跟中國人強調(diào)的“以人為本”和“人乃萬物之主”的思維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這往往導致英漢之間的互譯阻礙百出,因為,當英譯漢的時候字面意思一般要往后移動,而漢譯英時常常要往前移動,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字字對譯。例如:“我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如果直譯以上的英語句子,我們就發(fā)現(xiàn)會變成這個意思“一個主意突然擊打了我”。這一般不符合我們正常的意思表達方式,不過慢慢品嘗會發(fā)現(xiàn)挺有意思的。當然在日常的對話中,英美人也經(jīng)常會用人稱表達法的,這體現(xiàn)出說話的非正式。
英民族說話較直接,漢民族喜歡間接含蓄。通常情況下,英美人的交流是直接直觀型的,而我們中國的交流常常是間接型和猜測型的。譬如說,通常當受到別人的夸獎或贊美時,英美人都會直接說“Thank you.”而我們中國人一般都會說“過獎”、“哪里哪里”之類的話,這表現(xiàn)出我們謙虛或害羞的一面。再比如說,如果我們國家的校園里一個男生問一個女生說:“你愛我嗎?”女生多半不會直接回答,她可能會回答說:“你覺得呢?”一個“覺得”就給了人一種無窮的可能性,讓人去想象、猜測。正如那首歌唱的“你去看一看,你去想一想,月亮代表我的心?!痹铝猎趺创硭?他的心,沒人知道。如果換做是在英美的校園,那個女孩可能會直接說“yes”or “not”。現(xiàn)實中有許許多多的例子能讓我們感受到它們這一差異。正因為這一差異,當與英美人第一次交談時,很多中國人通常都會覺得被冒犯的感覺,認為他們?nèi)狈ΧY貌。
英語表達多用被動,漢語常常采取主動。稍微細心一點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英語里面經(jīng)常使用被動結(jié)構(gòu),而漢語里卻很少使用被動結(jié)構(gòu)。面對這一矛盾,我們當然不能將每一個被動結(jié)構(gòu)都機械地照翻,一定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適當?shù)奶幚怼@?,如果是出現(xiàn)這樣的被動短語結(jié)構(gòu)“It is reported that…”、“It is said that…”等這一類的結(jié)構(gòu)時,我們翻譯成漢語通常不用被動結(jié)構(gòu)。以上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書面表達方面,日常交流中,英美人也是很少使用被動的,因為這會使得說話變得麻煩、不直觀。
英民族說話重心一般在前,漢民族習慣將重心后移。英美人開口說話一般首先表明話意,而我們中國人常常會繞了半圈才表明話意,因為我們認為“好戲在后頭”會取得更好的表達效果。例如有這樣一個情景:當一個美國小孩Jack在河邊散步時,另外一個美國小孩John掉水了。這時Jack救了掉水的John?,F(xiàn)在如果要一個中國人給掉水小孩他媽打個電話報喜?;蛟S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景:那個中國人說了半天可能還在說關(guān)于小孩掉水的事情,美國媽媽聽到這些已經(jīng)以為小孩出事了,當那個中國人說到重點時,小孩媽媽非常有可能已經(jīng)絕望地掛掉電話了。由于兩種思維方式的不一致,所以我們應該與英美人交談時要注意說話的重點要放前。
三、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英語思維
為了減少漢語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中學英語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語音教學要抓重點、難點
入門階段的語音教學重點應抓住近似漢語發(fā)音和漢語中沒有的那些音素多加訓練。這個階段練“耳”是重點,輔之指導發(fā)音時口腔和舌頭的位置。只有聽得準,才能模仿準,口腔舌頭位置對了,有助于正確發(fā)音。入門階段的語音教學難點則是語調(diào)(特別是升調(diào))、連讀、不完全爆破和意群的掌握。為了減少漢語的影響,一開始就要多聽地道的英語錄音,加之教師適當?shù)闹笇В稍鰪妼W生對語音語調(diào)的直接感受。至于英語的拼讀練習則應貫穿于語音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扎扎實實地過好拼讀關(guān)。
2.詞匯教學要詞不離句、多感官刺激和提高復現(xiàn)率
英語中很多詞是多性、多義詞,其概念體系與漢語大不相同,因此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不能孤立地進行。如over、through、across三個詞的區(qū)別只有通過句子才記得準、用得對。例如:A plane is flying over the mountains. The thief got in through the window. The children are running across the street.這樣,既使學生清楚地區(qū)別了“在…正上方過”、“穿過”、“橫過”的各自意思,又能防止學生望文生義,將它們錯當動詞使用,寫出They are acrossing the street的錯句。所謂多感官刺激,即多采用直觀和聽說讀寫多種手段以加強詞匯的記憶和使用。關(guān)于詞的復現(xiàn)率的問題是詞匯教學的難點,不少教材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需要靠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加以彌補。
3.語法教學要適時適度
由于漢語與英語的顯著差異,中學英語教學單純地使用直接教學法或翻譯法都是不適宜的。因為語言環(huán)境的缺乏使得直接法遠不能達到“直接”的效果;長期使用翻譯法在強化了“心譯”過程的同時,還忽視了語言的交際性和靈活性。而將交際功能法和語言結(jié)構(gòu)法結(jié)合進行倒不失為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法,即英語教學既能突出語言的交際功能,也能利用語法教學落實英語結(jié)構(gòu)的掌握,問題在于如何處理好這兩者的關(guān)系。原則上說,語法應為交際服務,語法教學應適時適度。所謂適時,即低年級的語法知識最好在反復操練句型的基礎(chǔ)上再概括語法知識;高年級則可先進行英漢句子結(jié)構(gòu)的異同對比,再進行語言操練。所謂適度,是指語法知識的講解切忌過多過繁過死,而應有目的地將學生引導到靈活、豐富的語言現(xiàn)象中去。4.語感的培養(yǎng)要貫穿始終初學階段,漢語的語感對學生掌握英語干擾很大,而語感是高質(zhì)量掌握英語的重要標志。英語語感的培養(yǎng)需要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英語語感的最佳方法是到以英語為交際語言的環(huán)境中生活2-3年。但就課堂而言,外語教師要想增強學生的語感,只能努力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盡量將語言放到模擬交際中去教去學,盡管這與實際交際還有很大距離。為此須要選用與教材難度相同的地道的英語材料,強化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10.
[2]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11.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劉宓慶.漢英對比研究與翻譯[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隨著課程改革在我省的實施,“守正出新”的教科書更適應新時代的特點和高中教學的需要,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已完全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正在逐步形成:漢語文教學以人為本正成為一種基本趨勢。新課程在模塊、結(jié)構(gòu)、內(nèi)容等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在新一輪漢語文課程改革中,強化了對學生漢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形成與發(fā)展學生的漢語文素養(yǎng),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更為關(guān)注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新一輪課程的改革,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個體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它把教學由過去注重知識和技能兩方面擴展到注重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五個方面。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作為新課改的實踐者,就此談談自己在新課改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教學模式的轉(zhuǎn)變
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講課為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jù)主導地位, 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是一種“填鴨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點是可以傳播大量的理論知識,且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性比較強。但缺點在于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 而且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學生一般都不會進行主動學習,缺乏創(chuàng)新性與獨立性, 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觀能動性, 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很難符合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標準。因而探究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漢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勢在必行。創(chuàng)新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chǔ)的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創(chuàng)新模式教學模式更強調(diào)的是培養(yǎng)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參與學習管理,提出問題并獨立解決,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查閱書籍、觀看網(wǎng)絡資料等來進行自主探索,這樣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大膽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不僅與我國新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還有利于進行教育體制的改革,幫助中國學生走出教學壁壘。但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相對較少的知識點,對于目前我國的教育現(xiàn)實來說不能完全用這種模式進行教學,因此,應該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與這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相結(jié)合,既能使學生掌握必需的理論知識,又能有主動學習的機會,使其向創(chuàng)新型人才更快更好地轉(zhuǎn)化。
二、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一切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徹底解放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課堂上,學生已不再是簡單的儲存器,而是一個個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的個體。學生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是種良性的競爭關(guān)系,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這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學生主動參與,充滿了自信,這種教學模式加強了師生的互動與學生自學的能力,有利地活躍了課堂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教學要適應學生不同潛能和發(fā)展的需要,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提供的課程中間,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課。這種人性化的的教學方式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滿足了學生發(fā)展的多樣化需求,為學生發(fā)展個性、走向自立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三、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探究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毅力和意志,教師可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巧設情境,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jié)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性,啟發(fā)引導,幫助學生設計正確的學習線路,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tài),為學生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jié)h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交流、互動、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創(chuàng)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在這種快樂的學生環(huán)境中逐漸提高漢語文素質(zhì),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漢語文的方法。
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組織者,要徹底改變權(quán)威灌輸?shù)淖龇ǎ處熞蛯W生進行平等的語言情感交流,改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奶骄繉W習,倡導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fā)、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fā)現(xiàn),學有所得,而且要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
四、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學生能在朗讀過程中和作者進行情感的交流,產(chǎn)生思想的碰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朗誦水平,在語音、語調(diào)、語速等方面對學生的朗讀加以悉心指導,讓學生領(lǐng)略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激發(fā)朗讀的熱情,形成閱讀的快樂。鼓勵學生說話時有中心,有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鼓勵他們積極進行課外閱讀中外文學名著、文化名人散文、優(yōu)秀報刊等,從中汲取營養(yǎng),提高漢語文素養(yǎng)。在廣泛閱讀基礎(chǔ)上讓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作品,談自己的理解,或讀書筆記,或片段練筆,或心靈感悟等等,養(yǎng)成勤動筆的好習慣,注重觀察,寫真情實感,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藝術(shù)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集音樂、美術(shù)、舞蹈等為一體,對學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養(yǎng)和認識等方面產(chǎn)生著直接與間接的影響。藝術(shù)課程重視發(fā)展及培養(yǎng)學生整合創(chuàng)新、開拓思路等多方面的能力,促使其更加全面的發(fā)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類認識水平不斷提高,藝術(shù)與人的關(guān)系得到了極大的重視,藝術(shù)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因素:①藝術(shù)與人的審美,藝術(shù)是把每個人身上還有待實現(xiàn)的能力與智慧去喚醒開發(fā)。其具體的表現(xiàn)是發(fā)展提高視覺與聽覺能力,使人從看到、聽到的東西中體會美的存在,認識美的內(nèi)涵,使自己變得日益完美。②藝術(shù)與人的文化修養(yǎng),席勒說:“藝術(shù)如泉,只有打開藝術(shù)之泉,通過藝術(shù)之泉的澆灌,才能養(yǎng)育出有道德的人,因為藝術(shù)是一眼永遠不受污染的清泉。”通過藝術(shù)作品和自然中美好事物的刺激與作用,可以使人的情感結(jié)晶成為美好的形式,進而對人的行為起到規(guī)范的作用,提高人的文化修養(yǎng),成為崇高的人。③藝術(shù)與人的精神世界,藝術(shù)家是人類精神領(lǐng)域的開拓者,他們開拓的痕跡和紀念碑,就是人類歷史上形形的藝術(shù)珍品。通過藝術(shù)作品的感召,給人以豐富的情感體驗,發(fā)現(xiàn)自己廣闊心靈世界的美,使情操得到陶冶,品味得到提升,人格價值得到肯定。④藝術(shù)與人的智力開發(fā),智力的發(fā)展是一個綜合性的提升,包括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崇高的信仰、豐富的情感體驗以及深刻的思想觀念。藝術(shù)恰恰為此架設起了融合的橋梁。⑤藝術(shù)與人的生活,即馬斯洛所說的“人自身越完美,他知覺到的世界就越完美,而人知覺到的世界越完美,世界就變得越完美”。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邏輯關(guān)系:即藝術(shù)的美——人的完美——世界的美——生活的美。
二、世界藝術(shù)教育改革的歷程及理論
世界藝術(shù)教育的改革,1955年7月4日,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國際公共教育大會上就通過了“關(guān)于中小學藝術(shù)教育的建議”。
1977年,美國一份題為《回到我們的感覺:藝術(shù)對美國教育的意義》的國情報告中指出:“只有在藝術(shù)變?yōu)閷W生在校內(nèi)和各個學習階段上個人學習經(jīng)驗的中心時,美國教育的基本目標才能實現(xiàn)”。深刻地闡述了藝術(shù)教育的重要意義。
“奧爾夫教學法”是德國著名音樂家卡爾·奧爾夫創(chuàng)建的。其特點是:一方面,重視各藝術(shù)門類間的融合;另一方面,注重各門課程自身的綜合。
雅克·達爾克羅茲,瑞士作曲家、教育家。他主張聲樂和舞蹈的結(jié)合,他首創(chuàng)的“律動體操”,是以身體的律動來表現(xiàn)音樂的節(jié)奏。他說:“任何樂思都可以轉(zhuǎn)移為動作,任何動作也可以轉(zhuǎn)移為樂思?!?/p>
“鈴木教學法”是日本現(xiàn)代教育家鈴木鎮(zhèn)一提出來的。他認為教育包含兩個意思:一是“誘發(fā)”,就是把潛伏的、暫時的、隱而不現(xiàn)的狀態(tài)提示出來,發(fā)展起來;二是教學,即根據(jù)兒童心理狀態(tài)和生理狀態(tài)的特點傳授知識技能。
我國的美學家滕守堯提出“生態(tài)式藝術(shù)教育”的概念,生態(tài)式教育是相對于灌輸式、園丁式教育而言的,它是一種為改變各種知識間狀態(tài)失衡,建立并形成各專業(yè)知識和知識與自我之間良好關(guān)系的教育。
綜上所述,世界形成的共識是:沒有藝術(shù)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文化,沒有藝術(shù)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所以,世界各國都把藝術(shù)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整個世界都在重視藝術(shù)教育及其改革。
三、藝術(shù)課程在基礎(chǔ)教育中的重要性
所有的藝術(shù)都是互通互融的,各藝術(shù)門類之間均相互滲透與影響。音樂中有詩情畫意,詩畫中有音樂旋律,舞蹈是節(jié)奏與造型的呈現(xiàn),戲劇更是一種“綜合的藝術(shù)”。不同藝術(shù)類型以自己特有的功能,完善著人的不同功能,如視覺的、聽覺的、語言的、律動的等等。而綜合藝術(shù)則更有利于人的整體心理水平的提高,發(fā)展人的“統(tǒng)覺”與“通感”。
藝術(shù)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性、創(chuàng)造力、自信心等;能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jīng)驗及對世界的認知,而且能挖掘?qū)W生內(nèi)在潛質(zhì);可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生活的面貌;可連接其他學科,如數(shù)學、語文等,使學生更了解各學科的重要性;能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藝術(shù)的每一個方面都具有成功的要素。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受到藝術(shù)的影響,藝術(shù)是一個民族的心聲,我們可以從流傳下來的藝術(shù)作品中去認識過去。如果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藝術(shù)教育,可使其心智得到更好的開發(fā)。因為音樂、舞蹈、美術(shù)等視覺藝術(shù),是直接關(guān)聯(lián)到人的神經(jīng)、身體及腦部發(fā)展的,可以對孩子日后的各個方面能力有極大的提升。通過藝術(shù)教育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精力集中、感情豐富、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藝術(shù)教育能提供文明社會所必需的元素,從而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藝術(shù)教育的價值在于開發(fā)智能,陶冶和豐富情感,培養(yǎng)具有審美能力的人,提高生活質(zhì)量,弘揚文化。
由此可見,藝術(shù)課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誕生的新型課程,它是在我國已有的音樂、美術(shù)分科的基礎(chǔ)上構(gòu)建的一門充滿生機的綜合課程。藝術(shù)課程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它為創(chuàng)設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1.引言
近幾十年來,英語語料庫(Corpus)的研究和創(chuàng)建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國內(nèi)外出現(xiàn)了眾多各種類型的英語語料庫。在英語教學與研究方面,語料庫一直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理論、內(nèi)容和方法等方面對語言教學與研究都有重要影響。語料庫是專門用于語言材料檢索和統(tǒng)計的工具,是由大量收集的書面語構(gòu)成,并通過計算機儲存和處理,其最大的特點是能快速提供大量真實的語言材料并進行相關(guān)統(tǒng)計。
語料庫的開發(fā)與建設,給外語教學與研究帶來新的變化。在英語翻譯課堂中,同樣可以有效地利用語料庫,目前涌現(xiàn)出大量研究雙語平行語料庫的語料庫都可以有所借鑒。在從事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將母語直譯成目標語沒有問題,但目標語語感不足或語感誤差導致的用詞錯誤或因譯者外語水平不同而導致詞語有著不同程度的錯誤存在形式,詞典、教材、語法書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作用欠缺,因此本文嘗試性探討在英語翻譯課堂上,以目標語語料庫為輔助的方法來授業(yè)解惑。
2.以語料庫為輔助的漢譯英詞語翻譯方式
除了為詞典的編撰提供服務外,語料庫的發(fā)展也為外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發(fā)展前景。語料庫中有大量真實語境意義的實例,以數(shù)據(jù)或語境共現(xiàn)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習者面前,有利于強化記憶以及幫助學習者利用語境獲取語義和總結(jié)規(guī)律的學習環(huán)境。
本文涉及漢譯英實踐所使用的語料庫均來自英語國家語料庫(British National Corpus,簡稱BNC)和Cobuild以及 LDC(Linguistic Data Consortium)。語料庫在線檢索在日常英語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用途是提供大量典型語例供大家對比參考。
2.1 用于詞語的詞義的褒貶以及詞語的語體色彩
在漢譯英過程中,能否根據(jù)上下文準確翻譯出詞義的感彩至關(guān)重要,不同的詞語出現(xiàn)在不同的語體中,帶有不同的語體色彩,很多情況下,借助于翻譯詞典等工具得不到很好的效果,此時參照語料庫中的語料不失為好的方法。
我們知道,翻譯語句不僅要注意詞語的感彩,同時更要注意他們的語體色彩,以便忠于原作者的觀點。下面一則例句就是學生們在翻譯過程中,成功借助語料庫數(shù)據(jù)的幫助較好地完成了翻譯任務,而且注意了詞語的語體色彩。
例句: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我們一直講社會主義,而他們一直講資本主義。
對于 “講”這個字,詞典中給出的英文單詞為preach和advocate,到底哪個講用preach,哪個講用advocate,如何使用才能真實而精準地反映出作者的世界觀的態(tài)度,通過語料庫中對兩個單詞的檢索,得到以下預料數(shù)據(jù):
Extremists, defined here as intellectuals imbued with (foreign) revolutionary thought, preach violence and terrorism, against which the steadfastness of labour must prevail
Danielwas also a strong advocat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DUL , although he understood the peculiar difficulties of nation-wide utilities in this respect.
We shall make the widening of the Community a priority, and shall advocate speedy admission for Austria, Sweden, Finland and Cyprus, whose membership applications have been or are about to be lodged.
對比分析,preach更多含有鼓動、鼓吹之意,貶義色彩極濃,而preach實則為一種積極奮發(fā)向上的宣揚、宣講。根據(jù)作者的態(tài)度,我們將此句譯為:
We advocate socialism whereas they preach capitalism .
2.2 用于同義詞辨析及搭配詞的使用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北川遭受了一場巨大的地震,詞語:“巨大的地震”,字典中給出很多單詞, huge , great ,deadly ,devastating .
在China Daily中,我們截選出這樣的句子: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or the Great Sichuan Earthquake was a deadly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May 12, 2008 i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huge , great ,deadly都含程度大之意,然其語氣程度較弱于地震的毀滅性,于是把單詞 devastating放到語料庫上進行搜索,得出以下例句: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led the charge Monday, ordering ”all out efforts to help those affected” by th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中國國務院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發(fā)表的演講辭中也有這么一句話,Sichuan Province after th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there last May shocked the whole world.
毫無疑問,巨大的地震用devastating earthquake 表達更為貼切。
2.3 用于詞性轉(zhuǎn)換和正確造詞
漢譯英的過程中,多數(shù)情況是把漢語動詞轉(zhuǎn)換為英語名詞,然有時為了鮮活文章,也會把漢語名詞轉(zhuǎn)換成英語動詞,相應句中其他詞性也應發(fā)生轉(zhuǎn)換。
例一、一堂講授在中俄建交60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講的中文稿中,給出的句子:
總書記的演講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句中名詞可以轉(zhuǎn)換成動詞的是:“印象”,字典里給出了英文單詞: impression ,如果直譯就是leave us a deeply impression , 語氣極為平淡,通過語料庫中impression的搜索,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單詞:impressed :
Lewis does present in his Preface to 'Paradise Lost'a very convincing impression of having read the poem which John Milton set out to write and meant us to read.
He was always impressed with Leonard's room, which he found to resemble more a study than a youth's bedroom - already the style was evident.
通過檢索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出,使用impressed更能傳達作者的心情,因此,譯句為:
His lecture at the Conference Mark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mpressed me deeply.
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一個單詞具備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時才可轉(zhuǎn)換使用,生造詞語則會引起句子歧義。
例二、一堂講授溫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發(fā)表演講的文稿中,給出的句子:
我們?nèi)匀皇且粋€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發(fā)展不平衡, 細看形容詞:多,薄,不平衡,字典中“多”的英文有:more , big, large , lots of 等,“薄”在字典中給出: thin , weak,lack of 等意思,“不平衡”給出了unfair , imbalance , inequality三個意思 ,如果直譯即為lots of people 、lack of money and imbalanced development.顯然這屬于生造詞語,不符合翻譯的原則,當我們對所有形容詞進行搜索 :
Clearly the easily accessible position of the Malvern's near big population centers makes them a popular target for picnickers and day trippers.
The former though, brought out once again the weak foundation in national policy for any large-scale resettlement of the long-stay population.
Uneven development has always characterized economic activity in Britain and elsewhere.
從搜索到的語料數(shù)據(jù)來看,“多”用big ,“薄”用weak,“不平衡”用 Uneven。
因此,譯句為There has been no fundamental change in our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 a big population,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uneven development.
3、小結(jié)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會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青睞,基于語料庫的研究對教師的教學能夠產(chǎn)生非常積極的影響,語料庫應用于翻譯的教學中除了直接影響到教學內(nèi)容的擴展性,同時對翻譯教學的思想和方法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
在以語料庫為輔助方式的教學中,教師很容易找到大量精準而生動的例句給學生,幫助他們理解詞語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和用法,同時,通過檢索大量的語言信息,學生會逐步養(yǎng)成探索型的學習習慣,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引導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者,這也是教與學的最大意義所在。
參考資料:
[1]何安平. 談語料庫語言學應用的新發(fā)展. 外國語, 2001, (2).
[2]潘盤、馮躍進. 語料庫浯言學與外語教學思想的轉(zhuǎn)變. 外語學刊, 2000, (4).
[3]文渤燕. 語料庫及其作用. 國外外語教學, 2001, (2).
[4]楊惠中:《語料庫語言學導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王東風英漢詞語翻譯中的義素對比分析 《現(xiàn)代外語》1997.(1) .
[6]胡顯耀基于語料庫的漢語翻譯小說詞語特征研究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3).
[7]陳 偉翻譯英語語料庫與基于翻譯英語語料庫的描述性翻譯研究 《外國語》2007.(1).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有著很長的歷史淵源,從最初日本派到中國學習的“遣隋使”開始到現(xiàn)如今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兩國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彼此的文化,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娛樂、傳統(tǒng)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很深的交流。即使在現(xiàn)在,在以京都、奈良等歷史文化名城為首的日本各地都可以看到模仿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物和寺院等。據(jù)2012年日本語教育機關(guān)調(diào)送臣疲全世界學習日語的人數(shù)達到400多萬人,其中中國學習日語的人數(shù)超過韓國,以105萬人占據(jù)第一位,從中國選擇到日本的留學生也達到13萬人?,F(xiàn)如今,在日本還可以看到中國很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七夕”“重陽”等等,由此可見中國對日本的文化、傳統(tǒng)儀式等有著很大的影響。另外,在亞洲的各國中,像中國和日本那樣廣泛的使用漢字的國家?guī)缀鯖]有。漢字已經(jīng)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和傳達信息的手段。
近20多年來,中日兩國的貿(mào)易往來迅速地擴大,相互交流也日益變得頻繁起來,日本的人名,地名等頻繁出現(xiàn)在中國的文獻里、新聞報道里。在簽訂合約的時候,如果不使用文字是不可能的。可是,因為國家的不同,使用的語言和文字也一定是不同的;即使使用相同文字的國家,根據(jù)地域的不同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方言存在,并且由于對文字、單詞的意義的理解的差異,我們也經(jīng)常可以看到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和誤解等。哪怕是一個文字的理解錯誤也可能會帶來數(shù)億日元的損失。關(guān)于中日兩國文字互譯過程中難讀漢字、和語的發(fā)音如何界定,松s志(1995)提到:「中國の國家勝趣筏普J定されると、各分野において冥利用されることになり、いったんQまってしまえば、Lいgにわたり影力をもつことは容易に想像され、gに學g上のみならず、外交上などでも大きな意味を持つものといえる [1]。筆者自身從日本留學歸來,在高校中擔任日語研究教學工作,對此問題深有感受。經(jīng)常在新聞報道中聽到、看到中日兩國難讀漢字的發(fā)音不規(guī)范問題;也經(jīng)常在教學過程中被學生問及某些難讀漢字的發(fā)音時,自身也非常困惑。在日本留學期間也有幸選修過松s志先生的課程,因此也產(chǎn)生了研究如何在“基礎(chǔ)日語教學中翻譯中日兩國的難讀漢字”的想法。希望通過此次研究比較分析,為中日兩國在如何確定“難讀漢字”的翻譯法上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二、“漢字?和語”的發(fā)音實踐例
在本節(jié)中,筆者將以自身在日語學習和日語教學中遇到的實例和自身體驗為基礎(chǔ),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國外留學期間,經(jīng)常會被日本同學問到「私の名前は中國Zでなんでiむのって教えてくれますか(能教我我的名字的中文讀法嗎?)。如果是和中國共通的漢字的話,馬上就可以教給對方;可是經(jīng)常被問及的名字當中有很多是中國所沒有的文字或者說是不用的常用外的文字,即不能教對方錯誤的發(fā)音,面對沒有的漢字發(fā)音我該如何教對方呢?
特別是以日本首相為首的國家代表正式訪問中國的時候,如何正確的報道對方的名字而讓新聞報道部門大傷腦筋。同樣的問題也出現(xiàn)在日本的新聞媒體上,某一個日本學者作為嘉賓在參加一個電視節(jié)目中有關(guān)中日問題的新聞報道中,在事前的準備中播音員咨詢到「 中 國 の 首 相 の 溫 家 寶 さ ん は 中 國 式に i ま な け れ ば い け な い ん で し た っ け ? 「 い や 、 日 本 式 に 『 お ん ?か ほ う と i め ば い い ん で す よ と 答 えた が ,到底是應該按中文的讀法讀還是按日文的發(fā)音習慣讀, 即使是作為經(jīng)常報道新聞的播音員也感到非常的困惑。圍繞兩國之間的“漢字?和語”的讀法問題,兩國專家之間也展開了各種論爭。作為一個國家的代表來訪自己的國家,既不能隨意的認為這樣讀或那樣讀,更不能讀錯以免在外交禮儀上出現(xiàn)失禮的行為。
在日語教學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的日本“和語”。比如說類似日本的總務大臣“菅xァ敝械摹篙選夠蛘摺皋y、「這樣中國沒有的漢字情況出現(xiàn),那么應該如何發(fā)音呢?能按照中國發(fā)音習慣“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分別「菅すが=「官guan、「yつじ=「十shi、「=「田tian或者「wgui這樣來發(fā)音嗎?即使這樣發(fā)音了,這個發(fā)音是否正確也無從得知,因為沒有一定的基準和定義。個人在實際教學當中,認為可以借鑒「壽司和「刺身這兩個日文外來詞的讀法,即使我們不按中文發(fā)音來讀「壽司shou si「刺身chi shen,即使讀「壽司すしsi xi和「刺身さしみsa xi mi,我想也完全能溝通。不僅如此,如果按照日文發(fā)音來讀的話,會令人馬上在腦海中出現(xiàn)日本料理的感覺。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年輕人對于異文化的理解的加深,在一些必要的場合,筆者認為沒有必要一定要把對方國家的“和語”按照中文的發(fā)音來讀,而按對方的發(fā)音來讀會更能體現(xiàn)我國的文化底蘊和對不同文化的吸收與融合。
三、今后的展望與課題
人與人之間要想構(gòu)筑良好的關(guān)系,必定離不開語言的溝通與交流。筆者在留學日本期間,在大學進行日語研究與教學期間,在與日本友人交流的同時,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多樣性;同時,因為對于漢字意思理解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異文化沖突也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在日益增多的中日交流當中,找到它們之間的異同點,一個一個去解決發(fā)現(xiàn)的問題,相互借鑒、相互共存、相互理解,這才是正確的異文化交流方式之一吧。希望以國家為首的研究團隊盡快研究制定“現(xiàn)代漢語中字音缺失的日本難讀漢字的讀音規(guī)范”,并運用到新聞發(fā)表、實際交流、詞典中,這對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交流起著決定性的意義。
謝辭:本次研究和發(fā)表得到桂林理工大學基礎(chǔ)教學建設項目的支持才能順利完成,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漢字教學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屬于重難點的部分,必須采用恰當?shù)姆绞讲拍苋〉昧己玫慕虒W效果,本文以實際教學為基礎(chǔ),采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案例分析模式對初級階段學生的漢字書寫錯誤進行糾正,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書寫漢字的筆順和筆畫。
一、漢字筆順糾正―以“國”為例
1.發(fā)現(xiàn)問題
在讓學生做自我介紹時,學生已經(jīng)會說:“我是泰國人。”“我來自泰國?!边@樣的句子,但讓他們書寫時筆者卻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的筆順存在錯誤,尤其是“國”字的書寫筆順錯誤尤為明顯,據(jù)筆者觀察,很多學生寫“國”字時都先寫外面的全包圍結(jié)構(gòu),而且書寫時像畫圓圈一樣一筆就完成。
2、分析問題
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對于教師來說,漢字的教學是難點,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書寫漢字也是學習漢語的大難點,特別是對于漢文化圈以外的學習者來說尤為如此。比如說泰國學生,泰文是屬于拼音文字,都是由泰文字母和聲調(diào)符號組成,與漢字的結(jié)構(gòu)和書寫方式差別較大,泰國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泰文的書寫方式,所以書寫漢字對于他們來說難度較大。泰國漢語初級學生看著教師的板書能夠慢速地模仿寫漢字,但普遍存在筆順錯誤,原因就是他們不習慣漢字的書寫方式,也不了解漢字的書寫筆順。
3、解決問題
由于書寫漢字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所以學生都會對書寫漢字具有畏懼情緒,筆者的學生就是這樣,筆者在課堂中都會安排學生進行適當?shù)某瓕?,他們雖然能模仿書寫,但都會很吃力,所以他們不喜歡在課堂中較多地練習書寫,這也就決定筆者不能在課堂中只讓學生練習漢字以糾正其筆順錯誤,而是在語言教學中穿插漢字筆順教學,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設計來源
泰國清萊府最北部是著名的“金三角”,即與老撾、緬甸相鄰,在平常與學生的交流中他們會經(jīng)常提到老撾和緬甸;英語是泰國學生的必須課,學校也比較重視,部分學生也有想去美國和英國的愿望;泰國中學生大都是追星族,在平常的交流中了解到他們除了喜歡中國的明星外,還喜歡日韓的一些明星,所以也會經(jīng)常提到日本和韓國。為了讓學生學習他們在平常會經(jīng)常提到的國家名稱,筆者設計了國別名稱教學,目的是讓學習內(nèi)容貼近他們的學習生活,也是為了糾正他們“國”字的筆順錯誤。
(2)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泰國中學生常說的國家名稱和“國”字的書寫筆順。
教具:各個國家的國旗。
教學過程:(1)課程導入:詢問學生是否記得已學過的“我是泰國人,我是中國人?!?(2)說出“中國”、“泰國”,詢問學生是否知道其意思,并且詢問學生他們知道的國家名稱;(3)學生回答后將所學生詞寫在黑板上:“中國、泰國、英國、美國、老撾、緬甸、日本、韓國、朝鮮、新加坡”,在其過程中放慢速度讓學生跟著抄寫并提醒學生注意看筆順;(4)在黑板上按照筆順寫出“國”字并在每一筆畫寫完后用阿拉伯數(shù)字標出筆畫數(shù),然后再抽點學生到黑板上模仿寫出來;(5)給學生講“國”字的書寫順序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外到里最后封口”,在說口訣時用手依次寫出筆畫,以便幫助學生進行理解;(6)讓學生在作業(yè)本上寫出各個國家的名稱并根據(jù)黑板上的筆順寫“國”字;(7)讓學生看著生詞的漢語拼音嘗試讀生詞;(8)教師糾正學生發(fā)音并帶領(lǐng)學生朗讀兩遍;(9)將準備的國旗貼在相應的國家名稱后面,讓學生看著國旗嘗試識別各國的名稱,并抽點學生將相應各個國家名稱的泰語寫在國旗后面,對于積極踴躍者給以適當鼓勵;(10)教師帶領(lǐng)學生朗讀生詞一遍;(11)教師讀生詞的泰語,讓學生讀出相應的漢語;(12)教師糾正學生不準確的發(fā)音。
(3)教學總結(jié)
讓學生嘗試拼讀漢語拼音有利于學生對漢語拼音進行復習鞏固;給學生展示“國”字筆順的方式形象直觀,有利于幫助學生記憶筆順;讓學生看著國旗識別國家名稱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能夠使學習變得更有趣;給學生適當獎勵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一些學生對“國”的筆順展示方式比較感興趣,他們認為也是練習書寫漢字筆順的好方法。
二、漢字筆畫糾正―以“ 月”為例
1、發(fā)現(xiàn)問題
筆者曾任教于位于泰國北部清萊府的一所中學,靠近泰國第二大城市――清邁,鄧麗君曾經(jīng)在泰國清邁開演唱會,因此她的歌對泰北地區(qū)影響較大,在泰北的大街小巷都時常能聽見她的歌聲,尤其是《甜蜜蜜》,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吟唱幾句,筆者曾經(jīng)設計過歌曲《甜蜜蜜》的教學并付諸實施,由于學生對她的歌比較感興趣,所以筆者也設計了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教學,據(jù)筆者了解,這支歌曲也比較受學生的歡迎。
由于學生比較喜歡這首歌,所以大部分學生都會自己把歌詞抄寫在本子上,由于還沒養(yǎng)成正確的漢字書寫習慣,所以即便是抄寫也會將一些漢字筆畫寫錯:
學生將“月”的筆畫“橫折勾”直接寫成“豎鉤”。由于涉及到名詞“月亮”,筆者也抽點學生到黑板上寫出“月”的拼音與漢字,學生能寫對漢語拼音,但書寫“月”字時卻出現(xiàn)將“撇”寫成“豎”的情況,筆者也對其進行了糾正,
2、分析問題
漢字的書寫方式與泰文的書寫方式差別較大,再加上初級階段的學生練習書寫漢字的時間較少,還沒有養(yǎng)成正確的書寫習慣,所以不僅在筆順上會出現(xiàn)錯誤,在筆畫上也會出現(xiàn)錯誤。筆者曾經(jīng)問過學生會出現(xiàn)缺筆和筆畫錯誤的原因,他們有的回答是由于抄寫太粗心,部分學生回答是因為他們學習寫漢字的時間較短,練習時間較少,而他們剛開始學習寫漢字時就是學習“橫”、“豎”基本筆畫,所以他們都習慣用“橫”和“豎”去“拼湊”漢字,這也就會導致他們將“撇”也習慣性地寫成“豎”。
在筆者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當讓學生書寫漢字和相應的漢語拼音的時候,筆者很多次都發(fā)現(xiàn)學生能夠正確地書寫漢語拼音,卻不能正確地書寫漢字,“月”字就是一個例子,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能夠根據(jù)生詞的發(fā)音寫出正確的漢語拼音,但寫漢字對他們來說也比較困難。學生向筆者反映:因為漢語拼音跟英語的音標有很多相似點,他們都會尋找相似點然后進行對比記憶,所以學習效果會好,而漢字與泰文和英文字母差別較大,他們找不到共同點,所以記憶起來會比較困難。
3、解決問題
針對學生漢字筆畫書寫錯誤和記憶漢字形體困難的問題,筆者通過與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這主要是由于漢字形體與學生母語符號系統(tǒng)的巨大差異造成其無法尋找到有效的記憶方法,所以筆者決定幫助學生尋找一種有效記憶漢字形體的方法,學生如果能夠記住漢字的形體,那么書寫漢字的筆畫就會變得相對容易。
泰國教育比較重視對學生畫畫水平的培養(yǎng),因此泰國中學生幾乎個個都是畫畫高手,據(jù)筆者了解和觀察,泰國老師都喜歡讓學生在他們的作業(yè)本上畫畫,比如,高中生的英文作業(yè)都會讓他們在相應的名詞和句子旁邊用畫來表達其意義和場景,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生詞和句子,也起到加強記憶的作用。筆者由此受到了啟發(fā),也決定通過讓他們畫畫來記憶漢字形體。
漢字也是由圖畫演變而來的,尤其是象形字,很多象形字的形體都跟圖畫相似,“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月”的形體就可以用圖畫表示出來,因此筆者在課后點評學生作業(yè)時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月亮,然后筆者在其旁邊寫出“月”字,并讓畫畫的學生按照所示范的正確筆順和筆畫在黑板上書寫一遍,其他學生則在自己作業(yè)本上畫出月亮并按照示范正確地書寫“月”,寫完后讓學生看黑板的圖畫和漢字,讓其進行對比,并提醒學生“月”字像他們畫的月亮一樣不是豎直的,而是有“撇”畫。
為了幫助學生記憶“月”字的筆畫和筆順,筆者還用筆記本電腦給學生播放了“月”字書寫筆順的動畫。
三、結(jié)語
學生的筆順和筆畫錯誤在漢字書寫中是一個大問題,它需要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但同時這項工作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教師采用恰當?shù)姆椒ㄈビ柧殞W生,也需要學生自己經(jīng)過長期地訓練以養(yǎng)成漢字的書寫習慣和形成正確的書寫筆順。
書寫漢字和記憶漢字形體對于初級階段的泰國中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特點采用一些巧妙方法來幫助學生對漢字形體進行記憶和正確地書寫漢字筆畫。筆者采用將畫畫與書寫象形字結(jié)合起來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在其中找到共同點,有利于他們對漢字形體的理解和記憶,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可行性方法。用動畫的形式給學生展示漢字筆順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書寫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