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4:13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中國建筑特征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3.鍛煉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篩選概括能力。
【設計說明】
這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介紹我國建筑的特征。然而,時下高樓林立,古跡難覓,再加上一些陌生的建筑專業(yè)名詞,學生閱讀理解文本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講解本文要拉近學生與古建筑的距離,盡可能直觀地展示建筑圖片或模型,激發(fā)他們了解古建筑的興趣,注重建筑與文化的融合,進而達到對建筑科學文化的關注、熱愛和傳承的教學目標。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給大家看兩張圖片,你能猜出這是哪里嗎?(幻燈片展示開封著名古建筑圖片)開封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被稱為“七朝古都”,建城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一個古老城市的一個重要的符號,就是它獨具魅力的古代建筑。這些美麗而典雅的古建筑,有什么不為我們所知的特征和文化內(nèi)涵呢?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建筑大師梁思成走近中國傳統(tǒng)建筑,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
板書:《中國建筑的特征》?搖 梁思成
二、走進文本
(一)文章的標題是《中國建筑的特征》,文章哪些段落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特征呢?
明確:課文3—13自然段
(二)中國建筑具體有哪些特征?請用盡量簡潔的語言來描述這些特征。(投影出示要求,溫馨提醒:掛住關鍵詞,關鍵句)請同學針對導學案小組交流,比一比,誰的更簡潔,誰的更準確,3分鐘以后,請3名同學上臺展示交流成果。
教師配以實物模型,幻燈片重點圖解一些特點(如2、3、4、5),以更利于學生理解。
1.立體構成
單個的建筑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部分構成的。
2.平面布局
(請學生從文本中找具體特征)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有“戶外的空間”。
(四合院小模型展示)
最能體現(xiàn)這種特征的典型建筑就是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的是正房(堂屋),正房兩側有耳房,正房前左右兩側各有東西廂房(東屋西屋),坐南朝北的叫做倒座房(南屋)。正房住長輩,東西廂房住晚輩,(《西廂記》小姐鶯鶯就住在西廂房),那么倒座房誰來住呢?有句熟語“熱東屋,涼堂屋,傻瓜媳婦兒住南屋”,倒座房是仆人住的。這也正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強調(diào)的“貴賤有等,長幼有別”的禮制。
3.木材結構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墻倒屋不塌”,這種結構以梁柱承重,墻壁只作間隔作用,不承重,因此墻壁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nèi)空間的大小而安設。墻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有可無,如四根柱子支撐的涼亭。
4.斗拱
讓學生劃出課文中解釋斗拱的句子,找一個同學讀,提醒其他同學仔細聽的,同時根據(jù)他的表述想象一下,能不能想象出斗拱的造型。
有的同學撅著小嘴搖搖頭,真難為你們了。(出示幻燈片營造法式圖解和3Dmks建筑設計立體效果圖)
接著讓學生從文中找到斗拱作用: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
(幻燈片展示“九州煙雨”)你能從這張照片上找出斗拱嗎?
我在清明上河園拍這張照片的時候,也并不懂得什么叫做斗拱,之所以拍下這張照片,也是覺得好看,學習了這篇文章后才知道,它是集實用與美觀于一體的。
關于斗拱,你還知道它的其他作用嗎?我咨詢了一位建筑師,了解到,在古代,斗拱的尺寸,斗拱的多少,直接決定了房屋的面積,小小斗拱,不可小覷。
5.舉折,舉架(教師畫圖展示)
宋代稱舉折,清代稱舉架,其作用是為了形成屋頂?shù)男逼禄蚯妗?/p>
6.屋頂
《詩經(jīng)》描述為“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驕傲的成就”。
7.顏色
大膽使用朱紅色,并用彩繪來裝飾。(幻燈片展示)
8.部件
大到結構部件,如梁頭、額枋、斗拱,小到脊吻、瓦當、門環(huán)都具有很鮮明的裝飾形狀或圖案。(幻燈片展示)
9.用材
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
(三)根據(jù)學生板書,請學生總結順序,
板書:總體—局部
結構—裝飾
提醒學生寫作時,也要學習這種手法,理清思路,不可雜亂無章,胡亂堆砌。
(四)了解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我來考考大家。(出示一組圖片)請同學們比較分辨,哪是中國的?哪是西方的?說一說你的理由。
看圖片,根據(jù)你的了解,西方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東西方建筑有什么不同呢?
東西方建筑的異同:
材質,外形(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競技場,凡爾賽宮的花園,大量幾何圖形的運用,體現(xiàn)一種改造自然為我所用的一種強權意識。)
(五)中國建筑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的建筑,因為它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的這些特征和風格,那么作者在本文中是用哪個詞語來稱呼這種風格和手法的呢?
從課中畫出關鍵句,并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
明確:“文法”、“詞匯”。作者用語言文字作比喻,借此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即中國建筑的法式或慣例。
(六)雖然東西方建筑風格不同,表現(xiàn)的文化不同,但是,作者提出了一個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問題,怎樣理解“可譯性”?(投影問題)
教師提示:在語言文字上,就是指不同民族的語言,語言形式雖不相同,但卻表達同一個意思,可以互相翻譯。比如,漢語表達,你好,翻譯成英語:hello;日語:こんにちは。
那么,建筑上所謂的“可譯性”又指什么呢?(請同學們閱讀19段,劃出關鍵句子,并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其他同學補充)
(投影)明確:建筑上的“可譯性”,各民族建筑的風格,手法不同,但其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七)作者詳盡的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特征,并把它放在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較的層面為我們解讀了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目的何在呢?請看文章最后一段,找到答案。(請一學生來讀)
明確:最后一段第一句。古為今用,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建造今天的建筑。
教師小結:
正如梁思成在他的《中國建筑史》中所說,“中國建筑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投影),我們只有繼承了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我們的建筑才有了自己的特點,我們的民族才有了靈魂。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是這種建筑文化的繼承者和創(chuàng)新者。
三、拓展探究
創(chuàng)新是必須以繼承為前提的,我們不妨把目光聚焦于現(xiàn)在,請大家仔細想想,你所了解的哪些建筑繼承發(fā)揚了哪些中國建筑元素?
(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先講給同桌聽,然后講給大家聽,教師參與學生小組探究,了解學生探究方向。)
【課后補充】學生探究大致為以下三個方面:
*老家的房屋:主房坐北朝南 有獨立空間 舉折 舉架 脊吻
*所在城市主建筑或仿古建筑:濮陽四牌樓,開封御街、延慶觀
*中國知名古建筑:天壇 故宮 人民大會堂
(“東方之冠”模型展示)
斗拱造型和“故宮紅”色調(diào);展館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
教師小結:
說實話,暑假里,我第一次來開封,是為了“開封有個包青天”的故事來的;是奔著早就令我垂涎三尺的開封小吃來的。但是,通過學習梁思成的這篇文章之后,我一直在遺憾,沒有用心品味中國古建筑的魅力。我希望同學們,在觀察你身邊的古建筑,或有機會尋訪祖國名勝的時候,要用心去感受中國建筑的藝術魅力和文化蘊涵。
四、課外延伸
(投影展示)一位旅美作家這樣寫道:“一樣的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一樣的玻璃大樓,站在家鄉(xiāng)的路邊,我卻分不清這是北京、東京,還是紐約……”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現(xiàn)代建筑設計是建筑藝術的塑造基礎,通常在設計中需要表現(xiàn)出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是一個時代在經(jīng)濟政治等各個層面的綜合反映,從這個角度考慮,現(xiàn)代建筑設計要想走出一條新路子,必須得與時俱進,跟現(xiàn)實相結合,從現(xiàn)階段的經(jīng)濟社會中尋求前進的方向,在有機結合我國特有的元素,來打造特色建筑,提高建筑美觀。
二.對我國建筑文化的理解。
建筑活動這一人類共有的活動,由于地域環(huán)境、人文因素、社會條件的影響,世界各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這種文化既有別于巴比倫的拱券文化,也不同于古希臘的柱式文化。中國建筑的文化產(chǎn)生于中國這片特定的土壤,它離不產(chǎn)生它的民族土壤、離不開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延續(xù)。因此中國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豐富多彩,像從珠江流域的嶺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區(qū)的山地建筑文化到的藏居、羌族的碉樓建筑等等,這一些都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文化中人與建筑、與環(huán)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學理念,正是在這些文化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如頗具有華麗氣質的北方四合院、開敞的苗族吊腳樓、秀麗的傣族竹樓和黃土高原的窯洞等。這些建筑都是產(chǎn)生在中國這片土壤中、發(fā)展在這片土壤中的。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經(jīng)濟第一的觀念逐漸在人們的頭腦中蔓延,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響建筑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現(xiàn)了“國際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現(xiàn)象,地域型的傳統(tǒng)文化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的建筑文化也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正在受著猛烈的沖擊。傳統(tǒng)而精美的木工手藝漸漸消失,鐘靈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鋼筋混凝土堆疊的建筑所代替,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這種地步,這種完全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地步了嗎?我們應該明白不論歷史文化還是建筑文化,它們的久遠都是衡量歷史珍貴性的重要標志。尤其是這些生長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們之所以能長存這么久遠,就是因為它們在適應當?shù)貧夂颉⒕S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平衡、運用當?shù)丶夹g以及體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均有自身的優(yōu)點,它是與當?shù)丨h(huán)境和諧相處中形成的,我們應該改良、應該吸納未來文化的影響,但這不是我們拋棄祖先留給我們遺產(chǎn)的理由。因此在我們這個有著輝煌文明史的國家中,如何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精華、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建筑,是我們應該共同努力、奮斗的目標。
三.建筑與文化有機的結合。
建筑與文化猶如魚水相依,是人類的永恒課題。建筑,為人類留下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磚瓦木石堆砌得遮風避雨處所;建筑,是人類文化的載體。無論是先進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與建筑有著血緣的不解關系。建筑演繹出整個人類社會最具鮮活和充滿和諧的韻律,記載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時代進步的鏡子,經(jīng)濟發(fā)展的縮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內(nèi)涵和集中表現(xiàn),也正是建筑的個性和特色構成了城市的生命和靈魂。人們常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而音樂一旦沒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沒有藝術情調(diào)和文化韻味,那它就失去了靈性,會因為缺少靈魂而成為鋼筋和混凝土支撐的空殼子。總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建筑的靈魂,二者息息相關,永無終結。
四.中國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中國建筑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于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筑、西北的窯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1.現(xiàn)代裝飾設計的思考。
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裝飾設計,都是在各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一步步發(fā)展而來的,雖然各國的審美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是在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并發(fā)展創(chuàng)新出更加心意的東西,其關鍵在與如何正式傳統(tǒng)。發(fā)展勁頭并創(chuàng)造未來。
現(xiàn)代建筑裝飾作為一種藝術,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是一個時代在經(jīng)濟政治等各個層面的綜合反映,從這個角度考慮,現(xiàn)代裝飾設計要想走出一條新路子,必須得與時俱進,跟現(xiàn)實相結合,從現(xiàn)階段的經(jīng)濟社會中尋求前進的方向,事實上,今天我們評價一件設計作品的價值,還是兩點---技術創(chuàng)新;文化內(nèi)涵。在很多時候,文化含量還會給設計帶來難以估量的附加值。
2.空間設計的應用。
中國已有的傳統(tǒng)建筑的一個共同的特征是具有圍合式的院落空間,這種空間設計最初理念是使外界環(huán)境與室內(nèi)空間形成過渡并增強院落的私密性,而后它逐漸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餓一個代名詞,徽派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就都采用圍合式院落,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可以考慮以L形為基礎的房屋圍合,使建筑中不僅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生活的空間理念,同時給整個空間帶來通透、大氣的感覺另外,院落空間的設計同其它傳統(tǒng)文化元素,例如木雕、石雕、彩繪、竹林等等相結合;同時,各種處理手法的應用,能夠喚起人們對傳統(tǒng)建筑空間的聯(lián)想和回憶,使有限的空間產(chǎn)生無限的感覺。這樣使建筑與環(huán)境有機統(tǒng)一,形成富有特征的空間序列,并且能夠最大限度的節(jié)省用地,川軍館的空間原型是當?shù)貍鹘y(tǒng)的安仁古鎮(zhèn)莊園建筑,是四川地區(qū)頗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主要的空間特點之一就是多進式的院落組合,根據(jù)實際需要及經(jīng)濟條件,向四周攤開,在單一水平面上形成對院落的環(huán)繞或穿越,而川軍館由于受到基地狹長條件的限制,于是建筑采用了一種類似“竹節(jié)”的線性空間組織方式,即實-空-實-空的節(jié)奏性空間變化。
3.中國傳統(tǒng)建筑設計的主要形式。
(1).大氣。
體現(xiàn)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大氣,最充分地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氣。
體現(xiàn)在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建筑物(包括塔、樓)的沉重感顯得輕松,讓凝固顯得欲動。若“大氣”產(chǎn)生于理,則“生氣”產(chǎn)生于情。情越濃,藝術性越強。中國傳統(tǒng)建筑造型的藝術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擬的。而西方傳統(tǒng)建筑的藝術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著的雕塑或繪畫——觀賞藝術,無法給建筑物自身帶來生氣。
(3).富麗。
體現(xiàn)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壽命長,顏色鮮艷,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在各種環(huán)境中富麗堂皇。其較高的成本,象征著財富和地位。
可見,大氣、生氣、富麗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豐碩的內(nèi)涵,三者結合形成了中國建筑的傳統(tǒng)。
(4).重山林風水。
上述三個特點,僅指建筑物本身,未及其環(huán)境。若包容環(huán)境,中國建筑的傳統(tǒng)性還有第四個特點——重山林風水。中國歷代的職業(yè)風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稱得上是選址專家。有山,易取其勢,視野開闊,排水順暢;有林,易取其物,蒼柴豐盛,鳥鳴果香;有風,易得其動,空氣清新,消暑滅?。挥兴?,易得其利,魚蝦戲躍,鵝鴨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側有良田沃土,陽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當然是公認得宜于人類生存得最佳選址。
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不僅重自然得山林風水,也重人工得山林風水,讓人工得與自然得諧調(diào),院內(nèi)的與院外的銜接,造成“天上人間”之境,使人產(chǎn)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曠神怡之感。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第四個特點,更加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思想恰恰與現(xiàn)代人“回歸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梢?,重山林風水的傳統(tǒng)思想必將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得以發(fā)揚、發(fā)展,以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建筑環(huán)境,實現(xiàn)大自然的回歸。
4.圍院的平面空間。
從四合院住宅到萬里長城雖然空間層次不同,但都屬于一樣的空間形態(tài)——即內(nèi)向的外封閉的空間形態(tài),共同體現(xiàn)或服務于一個社會系統(tǒng)。國,古為城的廣稱,即政治機構、軍事實力及絕大部分的民眾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廣川,可以村居結廬,造別業(yè),但它不是獨立的。從東周起,一城一國或數(shù)城一國模式,一直到秦統(tǒng)一中國,仍以城池為“國”,數(shù)“國”合為大統(tǒng)一的國家。國中有家,故稱國家。但家的空間模式與國相同,只是范圍縮小了,可以這樣說家是國的單元或細胞,或者說家是國的縮微,國是家的擴大。長城原為御敵戌疆而設,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城就好比“國”這個大空間的圍墻。無論是歷朝都城,宮廷、園林和寺、廟、祠、觀,還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這種圍院空間布局為特點。
這種內(nèi)向層次型的建筑空間模式,尤以傳統(tǒng)園林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園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軒、廳等建筑或粉墻,院在內(nèi),以樹木、假山、池水、墻垣或建筑分割空間?!巴ピ荷钌钌顜自S”,令人心曠神怡。
5.軸線的空間設計。
中外建筑單體都講究對稱,但中國建筑、空間布局尤以軸線對稱見長。這主要體現(xiàn)在受中國“周禮”思想影響較大的建筑體系當中。古代都城規(guī)劃中,都以主宮殿位于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體,次要建筑位于兩側,左右對稱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的規(guī)劃布局。
中國傳統(tǒng)建筑這種空間的形成,有其主客觀原因??陀^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態(tài)的原因等,主觀上如中國長期保持的生產(chǎn)方式、經(jīng)濟形態(tài)和人文形態(tài)等原因。
五.結束語。
建筑文化的價值,就是建筑的社會文明價值,是建筑的格調(diào)和責任,是一個社會總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寫照。建筑活動這一人類共有的活動,由于地域環(huán)境、人文因素、社會條件的影響,世界各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體系和有著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1】邵雋 淺談中國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期刊論文] 《科技信息》 2010年23期
【2】王書鴻 淺析傳統(tǒng)元素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以世博中國館為例[期刊論文]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2012年8期
【3】 賈棟 傳統(tǒng)元素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期刊論文] 《中華民居》2012年5期
【4】王金淺談古建筑元素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年3期
正文:縱觀中外之建筑、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唯有建筑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是與民族和歷史的靈魂共生的。建筑是人類生活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是人類在生產(chǎn)活動中克服自然,改變自然的藝術創(chuàng)造。反映著無數(shù)民族的社會生活與政治經(jīng)濟制度。建筑涵蓋了社會科學,技術科學與美術。它以物質材料、科學技術、營造法式,精神性的生命形態(tài),空間意象綜合融匯,以獨特的意味喚起人們心靈深處的幽情與遐想。滿足人類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中對審美與精神的追求與宣泄。
建筑文化主要是由建筑物、建筑與建筑空間意象三者構成的。建筑空間意象就是由建筑實體,建筑空間與在建筑環(huán)境中的人及其精神文化所共同構筑的。于是建筑文化具有和人類一樣的雙重性格,即理性的構建和感性的意味。
一、有意味的建筑歷史文化淵源
在中西建筑文化的大熔爐中,我在傳統(tǒng)宗教建筑文化的縱橫探究和異同對比中,發(fā)現(xiàn)佛塔與教堂均具代表性地在中西傳統(tǒng)宗教建筑文化中體現(xiàn)出了“有意味的形式”這一共同特色。立普斯在《空間美學與幾何學、視覺的錯覺》中提到:建筑作為一種大地上的空間形式,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建筑“審美的空間是有生命的受到形式濡染的空間。它并非先是充滿力量的、有生命的而后才是受到形式濡染的。形式的構成同時也就是力量、生命的形成”。[1]
中國古人未像西方一樣把建筑當成藝術之母,所以中國的建筑是在中國文明萌生并發(fā)展中得以擴散的,我們祖先的戀木情結來源于土生土長的中華大地,西方傳統(tǒng)建筑系統(tǒng)是采用壘石制度,木料構架法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理性特點。中國文化思想中的儒家、道家與佛家的哲學、論理學、美學與宗教學思想對中國建筑的影響造就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感性特點。結合了感性與理性特點,孕育出我國傳統(tǒng)建筑特質與外來文化的相互滲透的結晶代表——塔;而在西方,與塔同樣作為 “有意味的形式”出現(xiàn)的便是西方的宗教建筑——教堂。本文針對二者異同之比較與研究正是對中西傳統(tǒng)宗教建筑文化的“知己知彼,溫故知新”。
在中國,佛塔的出現(xiàn),是蕓蕓眾生對精神的需要,是人類對佛教禪宗思想與儒道兩家文化融會貫通與運用的物質表現(xiàn)形式,可以說即是《周易》“言以成象,象以盡意”的進一步發(fā)揮。《周易》之所謂象即是表達主觀精神認識,又是源于客觀事物。而“意”同樣也是主客觀復合的產(chǎn)物。[2]據(jù)史書記載,在兩漢之際之前,中國建筑主要是受儒道兩家學派思想的影響,自佛教于西漢末傳入中土,中國建筑便逐漸受到佛學精神的濡染,從而使中國建筑空間意象的靈魂更深邃。論文大全,風格。
儒家宗師孔子雖以入世的教義教化世人,但其中提倡理想人生,社會道德等宗旨又與功德圓滿是如出一轍的。因而在經(jīng)歷了從佛學傳入與中國儒道傳統(tǒng)文化三足鼎立到董仲舒對神學的宣揚,三者才被后世逐漸融會調(diào)和成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自己的學說。論文大全,風格。這是吸收外來文化同時提煉而成的成功典范。而佛塔作為供奉佛祖舍利,代表涅槃圓果境界的宗教建筑典范,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土后吸收外來文化融入本土文化創(chuàng)造出來的韻味獨特,有意味的形式的產(chǎn)物。它凝聚著“人”的情調(diào),有很濃烈的人情味[3]。
二、有意味的佛塔建筑造型與結構
塔是由地宮、塔基、塔身與塔剎四部分組成的。塔身是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樓閣的演變,而塔剎則保留了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的外族建筑樣式。根據(jù)《后漢書陶謙傳》所述的“浮圖”(佛塔)是“下為重樓,上疊金盤”。重樓是中國原有的多層建筑,是塔的本身,金盤只是上面的塔剎,就是印度的“窣堵坡” [4]
塔剎就是塔的頂,在梵文中稱“田土”即相輪,象征佛國,中國保留了印度窣堵坡的樣式,同樣以蓮華,覆缽,華蓋,露盤,火焰,華瓶之類作以裝飾,蓮華同蓮花,在我國民族文化中,蓮花代表“出污泥而不染”;在佛學中,是佛降生的坐床,佛土潔凈之物,意味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成為塔的建筑文化中畫龍點睛之筆。 塔剎通常的造型為尖頂,但與西方中世紀的教堂有別。教堂尖頂往往是以十字架型,有的一座教堂上有眾多尖頂,而佛塔的塔剎則象征佛的空幻與崇高。
塔身以中國閣樓的樣式建造,閣樓一名重樓,重樓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兩漢時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中的重樓多有斗拱作為支撐結構,各層分布平坐和檐,建筑有門窗等精細結構,建筑平面大多為正方形。漢代冥器重樓模型的結構特征與魏晉之后木塔的建筑結構有著明顯的源流關系。就塔本身的平面造型而言,由正方形向八角形,多邊形演變,方形是以儒學為傳統(tǒng)文化思想之皇權崇拜結合的產(chǎn)物,四邊、八邊形體現(xiàn)佛法中“四相八相”的底蘊;正六邊形象征著“六根清凈”的佛性意味;正十二邊形象征佛說中的“十二因緣”,如嵩岳寺塔。盡管塔的平面造型多為方形,但隨多邊形的演變,也出現(xiàn)了近乎圓形的塔,如唐代泛舟禪師塔則為圓形,具有圓果的象征意義,以“圓”象征事物完美無缺,喚起人人心中佛教情感,具有濃厚的佛性意味。
閣樓式塔以二層或多層為基本造型,樓閣的坡頂屋檐出挑,造型優(yōu)美壯觀。其造型的最大特征就是塔檐出挑與檐角反翹。論文大全,風格。正所謂“如鳥斯革”,像翼舒展的屋頂與出檐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建筑特征之一,其飄逸的裝飾手法意味著羽化登仙,向往極樂世界。后來塔身逐漸變?yōu)槎鄬釉煨?,于公元三至四世紀,即有三層塔身出現(xiàn),其后更有五層、七層、九層、十三層、十五層、十七層,乃至三十七層等多層結構。我們發(fā)現(xiàn),層數(shù)均為奇數(shù),源于《易經(jīng)》中奇為陽,陽為天的思想??梢?,處處反映出“有意味的形式”。
塔基本是用于負重、穩(wěn)固塔身之建筑功能,卻從佛性意味中發(fā)展為金剛不壞的佛國世界的佛教象征意義,故又稱“須彌座”。這一神秘寓意的詞匯來源于佛教經(jīng)典所言的“世界中央”——須彌山中心的最高佛座,是傳說中居于世界之“中”的妙高山,高聳巨大,從而象征了佛塔整體形象的雄偉壯美。塔基的位置在地宮之上,突現(xiàn)于地面,自遼代始,塔基文化有了巨大的發(fā)展,即不僅把塔基看成是一個技術,結構必須存在物質基座,而且發(fā)展其精神象征的不凡意義。論文大全,風格。
地宮又被稱為龍宮。龍乃中國民族的圖騰?!兑捉?jīng)》中以龍卦為第一卦,即乾卦,對龍十分崇拜。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因此,將地宮稱為“龍宮”可見對佛塔的崇敬。與印度佛塔不同的是,窣堵坡是印度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神圣場所,中國將其建筑樣式保留作為塔剎,卻將寶貴的舍利埋葬于塔的地下,也就是地宮中,而對佛的信仰與崇敬就不僅僅是用以埋葬高僧遺骸的普通意義的墳了。也有的佛塔內(nèi)安放著經(jīng)書、佛像與其他法器。地宮一般以磚石砌成,其平面形制與整座佛塔的平面一致。
綜上所述,塔的設計并非印度傳入,它結合了中國印度兩種文化,塔身完全是中國的,印度因素只在塔剎部分可以看到。按照佛塔的平面布局與立面造型結構,根據(jù)和諧形式規(guī)律組織創(chuàng)造出的建筑形象是一種既理性又感性,既抽象又具象的美,它不同于佛教文學和壁畫作品那樣,向人們描述佛的本生故事,宣言佛法,卻能用特定的建筑文化語言,象征性地暗示佛教內(nèi)容,文化意緒。
三、有意味的教堂建筑風格
西方國家對圣人遺物的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熱潮,代表宗教意味的教堂應運而生。教堂與中國佛塔同樣反映著人們的感受與領悟,暗示著宗教內(nèi)容,文化意緒,體現(xiàn)著“有意味的形式”。在西方國家,基督教占有統(tǒng)治地位,決定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與藝術形態(tài)。教堂的建筑風格主要有羅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還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式。
在公元1世紀,人們還只能在私人宅邸內(nèi)舉行宗教儀式,場地被成為“民古教堂”。后來為了逃避官方搜查,這種儀式被轉移到公共地下的墓窟(用以合葬基督徒),成為早期基督藝術的寶庫,流行于羅馬城區(qū)。合法化后,轉移到地上成為羅馬現(xiàn)成建筑模式的長方形公共建筑——巴西里卡。羅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樣。它是仿照古羅馬長方形會堂式樣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5]隨著宗教儀式日趨復雜,在祭壇前擴大南北的橫向空間,其高度與寬度都與正廳對應,因此,就形成一個十字形平面,以象征耶穌釘死的十字架,更加強了宗教的意義。如中國佛塔的平面造型同樣有意味。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就是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成就與特征是穹頂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蓋穹頂,并把重量落在四個獨立的支柱上,這對歐洲建筑發(fā)展是一大貢獻。拜占庭式教堂象征宗教皇權,是政教合一的產(chǎn)物。光線與圓頂?shù)南嘟Y合,突出了圓頂在宗教建筑中的心理功能。圣索菲亞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與羅馬式的一樣,呈長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頂由一巨大圓形穹窿和前后各一個半圓形穹窿組合而成。此建筑風格與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構架法極為相似,柱與穹頂代表著西方建筑風格典型。
公元10世紀到12世紀,華麗的哥特式教堂取代了羅馬式建筑風格。哥特式哥特式教堂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nèi)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nèi)產(chǎn)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其建筑特征是直線上升的風格。哥特式教堂是用人類的智慧恭維上帝的智慧。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們?yōu)榱藪昝摼裆系氖`,肯定現(xiàn)實生活的積極意義,提倡人權反對神權。論文大全,風格。在教堂的雕塑與繪畫中體現(xiàn)出更多的人情世俗之美感。巴洛克為17世紀最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在巴洛克建筑中重視雕塑與繪畫藝術的綜合。
教堂建筑文化在宣傳基督教的宗教文化的同時也在表現(xiàn)藝術家虛幻莫測,不平靜的心靈。西方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就是對不同性別的人體分析性;中國人重視人的內(nèi)心世界對外界事物的領悟和感受,以及如何藝術地體現(xiàn)或表現(xiàn)出這種領悟或感受,二者均強調(diào)其意味性。論文大全,風格。
結論:由此可見,中國建筑和西方建筑最大的差別在于兩個地方的文化不同。中國文化重融合,講究并存與一體性,西方則重不同時代或多種流派的獨特精神。同樣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和特色的中國佛塔與西方教堂,這兩種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材料的建筑物不僅在建筑造型上有著不謀而合的相似之處——“有意味的形式”。并且都寄托了人的精神與思想,讓人們雅俗共賞。正如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我們的建筑應該是大眾化的,為人服務的建筑。
美的建筑,就是生命及其思想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建筑空間意象具有生命的體現(xiàn)。不論建筑風格與材質,倘若沒有了靈魂與意味,我認為它就只是一個死物,冷冰冰的土木磚石之物而已。所以,我們要找到中西建筑文化的魂魄,民族和歷史文化的精髓。如何將其延續(xù),知己知彼,溫故知新,在技術與藝術上不斷雄厚才是我們研究中外建筑文化的最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宮室之魂、儒道釋與中國建筑文化》復旦大學出版社,王振復著。
[2]《藝術學:問題域和焦點的掃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山西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編著。
[3]《藝術學:問題域和焦點的掃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山西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編著。
[4]《大拙至美》中國青年出版社,梁思成著。
一、工程概況
大連石化新廠新建項目,場地位于大連石化分公司院內(nèi),擬建餐廳長36.0m,寬20.7m,二層框架結構。
二、基礎以下工程地質條件及地下水
(一)基礎以下工程地質條件
①素填土,黑褐色,松散,由灰?guī)r碎石及少量粘性土等組成,層厚2.5~4.6m,屬軟弱土,不穩(wěn)定。
②中風化石灰?guī)r,巖體具中厚層結構,巖芯呈碎塊狀、短柱狀,巖體較破碎,屬較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級。
(二)地下水
地下水穩(wěn)定水位埋深2.0~3.0m,為海水和第四系潛水混合的地下水,水位受潮汐影響。
三、設計參數(shù)
由于擬建餐廳周邊分布石油管線及建筑物,處理范圍小,不適宜采用樁基及強夯,綜合考慮,采用注漿處理后的素填土為復合地基,處理后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不小于200Kpa,壓縮模量Es不小于20Mpa,即可滿足設計要求。
處理基礎范圍為36.0*20.7m,根據(jù)理正軟件計算,按1.4m的等邊三角形布點,共布置17排注漿孔,總孔數(shù)為434個,注漿孔徑為110mm,注漿孔鉆至中風化石灰?guī)r,注漿套管管徑為108mm。①注漿壓力: 注漿過程中,由于填土位于上層,層頂位于地表,漿液沿水平剪切方向流動會在地表出現(xiàn)冒漿現(xiàn)象,因此注漿的極限壓力值Pu須滿足下式:
Pu=γhtan2(45°+φ/2)+2ctan(45°+φ/2)
式中h為注漿孔的深度。在實際注漿過程中,應考慮注漿管道的壓力損耗、注漿端頭漿體堵塞等影響。經(jīng)調(diào)整后采用注漿壓力為0.5~2.0MPa。
②注漿漿液配比為1:1(體積比),此次注漿加固法選用水泥作固相材料。免費論文。免費論文。水泥可采用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液相用一般飲用淡水。③注漿量
注漿量按單孔注漿量控制,單孔注漿量按下式計算:
Q=πLR2nη
式中:Q——單孔注漿量(m3);
L——注漿段長度(m),取全孔長減去孔口段;
R——漿液擴散半徑(m),0.85;
n——注漿段土層孔隙率,取54.3%;
η——漿液損失率1.2。
單孔注漿量根據(jù)深度不同經(jīng)計算在3.5~5.8 m3之間。
四、現(xiàn)場試驗和施工要點
由于該場地地下水為海水,且受潮汐影響,為保證地基處理后,復合地基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特選取了一塊4.8*5.6m的場地進行試驗,檢測合格后再進行整個場地的鉆孔注漿施工。①平整場地,使XY-100型鉆機能夠進場施工
②施放鉆孔,依據(jù)設計圖現(xiàn)場放孔,水平偏差不大于25mm,垂直偏差小于1%。
③花管制作,在無縫鋼管管壁按0.5m左右切割3個孔徑10mm的注漿孔,地面以下一米不用切割
④鉆孔施工,鉆至中風化石灰?guī)r,鉆孔應按基巖面由淺至深的地方施工,成孔后,將108mm花管下入孔中距基巖面0.5m處,孔口預留長度0.2m以上。
⑤注漿:先用水泥砂漿將花管四周密封,待封孔水泥凝固24小時后,對該孔進行高壓注漿,漿體經(jīng)攪拌機充分攪拌均勻后,將注漿管與花管連接上,開始加壓注漿,若漏漿嚴重,可采取分段分次注漿。
⑥注漿壓力超過設計壓力,地面冒漿或注漿量小于1L/min,即注漿結束,挪至下一孔,重復上述鉆孔注漿工作,注漿順序應按跳孔間隔注漿方式進行,宜采用先外圍后內(nèi)部的施工方法。
⑦檢驗合格后進行全場施工
五、質量檢驗
注漿檢驗時間在注漿結束28d后進行,抽2~5%個孔進行重型動力觸探檢測,取樣10組和不少于3個靜力載荷試驗。六、注漿加固的范圍內(nèi)鉆孔取芯觀察,漿脈呈縱向和水平分布,局部巖芯呈短柱狀,與理論設計相符;動力觸探檢測結果:連續(xù)動探擊數(shù)均大于5擊,承載力特征值為200KPa;載荷試驗3點結果承載力特征值為200KPa,相應沉降量為2.5~4.2mm。注漿加固地基效果滿足設計要求。
六、結語
本本工程施工及檢驗情況均良好,證明在填土地基中進行注漿地基加固是可行的。免費論文。注漿效果的成敗還在于施工管理和質量控制,須建立詳細、可操作的管理程序和豐富的經(jīng)驗及可靠的檢測手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02)
2、劉景政,等.地基處理與實例分析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02)
Abstract:Chinese oper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rich. The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remains in the ancient stage, it is used as a supporting opera culture building, also opera like means deep, concentrated many charm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Stag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s the carrier of ancient opera culture, living fossil is ancient opera culture "". A love of Theatre building based 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stage building little problems, fieldwork in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roduces the origin, from the stage, focus on the stage of evolu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stage change of contras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building history of.
Keywords: stage construction; sacrifice; development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1. 戲臺建筑的起源與發(fā)展
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中國戲劇藝術起源于上古的宗教祭祀活動。宗教的祭儀樂舞演化出歌舞表演形式,宗教活動場所則演化出最初的歌舞場所--神廟戲臺[1]。
原始社會,由于生產(chǎn)力落后,極易遭到天災人禍的打擊。人們在面對這些不能被人力控制的疾苦、時疫、死亡等諸多問題時,都把希望寄托給鬼神天地、祖先亡靈,以求生生不息。因此,五花八門的祭祀敬神活動應運而生。而各種神廟祭祀形式,內(nèi)容不外乎兩類:一是呈獻供品,二是獻演歌舞[1]。古時的歌舞獻祭,是神和凡人的精神交流。在那種大型聚集活動場景中,人們可以暫時放下煩惱苦痛,享受這一刻時歌舞帶來的精神洗禮。祭祀也由“敬神”慢慢轉為“娛人”。只有這時,人們才能不惜花費金錢而名正言順地得到文化娛樂[1]。這是歌舞祭祀得以廣泛傳播的內(nèi)在因素。
秦漢以前,戲曲還依附于寺廟建筑而不能獨立生存,其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祭神獻祖。隨著它的影響漸漸擴散,在秦漢至西漢時期,戲曲表演不單單在人民生活中流行,也開始盛行于皇宮貴族之中,并成為上層階級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戲曲漸漸脫離對寺廟建筑的依附性,獨立出現(xiàn)在各個城市中,并且由開放場所逐漸轉變?yōu)槭覂?nèi)場所。到了宋代,由于“里坊制”的廢除,城市形態(tài)處于一個開放熱鬧的時期,大城市中出現(xiàn)了各種技藝集中表演的瓦舍,內(nèi)部有茶肆、飯鋪、書場、以及勾欄,觀眾需付費才能進去觀看。這個時候的戲曲已經(jīng)發(fā)展成一種商業(yè)模式,戲曲演員不再作為公共表演而演出,而成為一種職業(yè),并有了自己的固定模式和商業(yè)基礎。明清時期,戲曲的劇種、曲種、演出都達到鼎盛,各地區(qū)的戲臺建筑也競相精雕細琢,滿足人民日益發(fā)展的審美需要和視覺效果。清朝后期,由于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中華民族陷于水深火熱之中,戲曲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受到嚴重阻礙,許多優(yōu)秀的劇種都流失,戲臺建筑也遭到破壞和毀滅,使戲曲文化一度受到打擊和衰敗。
2.戲臺的發(fā)展演變
“古戲臺”是指清末以前修建的有頂蓋的長久性戲臺[2]。那么研究戲臺,首先我們應明白,何為戲臺?是否是上臺表演的“臺”即為戲臺?是高于平地即可稱為“臺”?大眾普遍觀點是,戲臺即舞臺,是為戲劇演出而建的專門場所。我認為這種定義,沒有確切地將戲臺所界定的空間概念給講出來。
在戲臺的固定化演變過程中,戲臺形制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露臺、戲亭到形制成熟的廟臺,并由四面觀慢慢向三面觀、一面觀演變。
2.1露臺
露臺之名,早在漢代就有記載?!稘h書?文帝紀贊》曰:“(文帝)嘗欲作露臺,召匠人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chǎn)也,吾奉先帝宮室,??中咧?,何以為臺?”以“露”稱臺,是因為上面沒有覆蓋。所以露臺可理解為露天之臺。早時的露臺,一般都是在大殿前用磚石建造一方形臺子,和殿基齊高相連。發(fā)展到后期,和殿堂相連的露臺,進一步發(fā)展為獨立的形制,和殿堂獨立開來,成為與殿堂遙遙相對而設立于庭院中央的露臺,這就向戲臺的建制邁進了一大步。
這時候的露臺表演形式,有學者認為還是觀者平視或俯視演出人員。這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等級尊卑關系中的“三教九流”,而戲子為下九流之列,所以就有《隋書?音樂至》里描述的“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nèi),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4];也有學者認為觀者是平視或仰視演出人員,因為當時露臺的高度有限,觀者與露臺的距離也不遠,這就決定了觀者看演出的角度,或平或仰,但很少俯視。我認為,前者是從統(tǒng)治階級角度出發(fā),而后者是站在勞動階級層面來考慮。但不管何種觀點,這都給我們透漏一個信息:古戲臺尚未明確劃分觀者和演出者的高度。
漢代時期,露臺常是降神之所,用來招徠天神,為民間傳統(tǒng)的信仰建筑。唐代時期,露臺大量用于歌舞演奏,這在敦煌壁畫中俯拾皆是[5]。直到宋金時期,即使露臺已經(jīng)廣泛分布于中國的北方地區(qū),但露臺的功能始終是以祭祀為主,并不只限于歌舞表演。
2.2舞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詩句展現(xiàn)了“亭”作為單體建筑的可觀性:從高度上統(tǒng)領畫面的視覺中心,起到了良好的視覺效果。這為后世建造戲臺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山西臨汾市牛王廟戲臺,是早期戲亭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戲臺。它獨立于庭院中,與其它建筑不相連,山門設在最南端,觀眾看戲,需繞過戲臺,戲臺屬倒座式,如果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不能同時修建戲臺和寺廟,這時,自然可先建寺廟,在寺廟前留下開闊的空間,待來日有了人力物力,再建戲臺,而不影響寺廟的完整性[5]。戲臺采用樂樓形式,為木構亭式舞臺,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墻,正面當臺口,無前后場之分。戲臺的建筑結構為“井”字形框架,頂部有單檐歇山頂或十字歇山頂兩種形式,是研究中國戲劇發(fā)展史的寶貴的實物資料。
這一時期的戲臺還處于“亭”這個階段,后臺與前臺的功能沒有區(qū)別開來,內(nèi)部裝修也簡單,整體色彩感也單調(diào),而且也沒有完全脫離對廟宇的依附性。
2.3成熟的戲臺
明清時期,觀戲成為城鄉(xiāng)生活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戲場建筑形式的改進,觀演關系的發(fā)展,多發(fā)生在明代。[6]戲曲內(nèi)容在后期發(fā)展為兩軍對打的場景,其所相應的戲臺也不得不開始擴大,前后臺有了明確的劃分,一些戲臺的后臺甚至比前臺規(guī)模還要大。此時的戲臺在不同地區(qū)衍變出各種類型的戲臺建筑。
廟臺,即元代農(nóng)村的戲臺,因為他們多與神廟相連,故稱之為“廟臺”。此時的廟臺,常以兩進院為主,坐南朝北,屋頂為單檐歇山頂。戲臺后設廂房,廂房常與山門相連,戲臺以屏風或屏門為隔斷,形成戲臺前后場空間,用樓梯連接。此時的廟臺不僅數(shù)量巨多,造型也精巧細膩,規(guī)模遠盛于前例,具有了很高的欣賞價值。
草臺,農(nóng)村臨時搭建的戲臺。農(nóng)村在趕上廟會的時候,當?shù)厝嗣穸紩垜虬?,用草席、竹竿或木竿,搭出一個將后臺、前臺看棚結合在一起的臨時建筑。觀眾看戲多為仰視,通常為一面觀。草臺可以搭建在陸上,也可搭建在水上,依稀額南方地區(qū)也搭在船上,形成一個流動的戲臺。
茶樓,也可稱茶園,是清代興起的一種戲曲演出場所,即在茶園酒肆中設臺唱戲。開始的時候,這列建筑是以飲茶為主,看戲為輔,到后期卻成為專門的看戲場所。這類戲臺相對于草臺、廟臺的區(qū)別之處是,將表演場所放在室內(nèi),且觀眾的位置也有了明顯的等級之分。一般的觀眾坐樓下的散座,也稱“池子”,有錢的人家坐在樓上戲臺兩側的“包廂”。這類戲臺,觀眾看戲時三面圍觀。室內(nèi)的戲臺對光線要求較高,演出的光線也由自然光變成人工光照,相當考究。
3.演變對比
“戲臺”,引用《中國古戲臺建筑史》[4]中羅德胤先生給出的定義,為“以戲曲表演為主要功能的有頂建筑”。這一概念,我認為,將中國戲臺建筑的發(fā)展、功能及空間都道了出來??v觀中國戲曲建筑史發(fā)展,中國戲臺建筑在多方面都表現(xiàn)出各種演變形制。
從屋頂形式上來講:由的露臺到歇山頂?shù)膽蛲ぃ詈笪蓓數(shù)玫浇夥?,各種繁復美麗的屋頂形式都被用與戲臺建筑,發(fā)展到后期卷棚、懸山、硬山、八角攢尖等等。在中國古建筑中,屋頂是建筑的第五個立面,其形式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7]。明清時期,民居多以硬山為主,戲臺作為酬神祭祀的舞臺,其禮制等級高于民居,但又非官式建筑,因而戲臺不得采用廡殿頂。
從戲臺裝飾上講:從最初少有裝飾近乎簡陋到繁雜裝飾極盡奢華。后期的戲臺,從講究實用的柱礎到雕刻精美的隔斷,從名人志士題寫的匾額到平仄協(xié)調(diào)的楹聯(lián),從裝飾性極強的雀替到交錯復雜的藻井,把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藝術積淀都鐫刻在古戲臺一磚一石上。但是在這看似變化巨驟的面目之下,不變的一直都是是一個審美趣味復雜,藝術氣質對立,充滿矛盾的神廟戲臺:神秘與直白、典雅與庸俗、質樸與豪奢等等[8]。民居和神殿裝飾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藝術氣質和精神追求,源于宗教的神性和世俗的閑適,而神廟戲臺作為人神交流的工具和場所,成為人們這兩種情感需求的統(tǒng)一體。
4.結束語
戲曲,是中華文化精髓之一。它不僅是歷史故事的再現(xiàn)和重演,同時它本身也是一部歷史。戲臺,是戲曲的載體和活標本,隨著戲曲的誕生而誕生,也隨著戲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戲曲,在繁華落盡、燈光暗淡之下后,使人們帶著意猶未盡的心情離開,而戲臺建筑卻始終留在原地,等著下一場節(jié)目的盛大演出。它本身所蘊含的人們對神靈的崇拜、敬畏,慢慢發(fā)展成為古人自娛自樂的精神寄托。這之中,戲臺的演變,發(fā)展、繁榮、衰敗,都伴隨著它建筑本身的一層層加工、雕琢、修飾,發(fā)展成為今天成熟的戲臺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上成為特色鮮明的單體建筑。既是研究中國建筑史不可或缺的歷史資料,更是我們值得保護、研究,發(fā)揚光大的中國建筑文化。
參考文獻:
[1]高琦華.祭祀樂舞與神廟戲臺[J].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9,(8):1-3.
[2]田雪鷹.承載民族精神與情感的古戲臺[J].中國社會科學學院報.2008,(3):1-5
[3]喬忠延.山西古戲臺[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第一版.2004.
[4]羅德胤.中國古戲臺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5]高琦華.戲臺考究[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03,(6)
[5]薛林平,陸鳳華. 山西寺廟戲場建筑研究―――戲臺位置剖析[J].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21-48
[6]薛林平,王季卿. 山西明代傳統(tǒng)戲場建筑研究[J]. 同濟大學學報.2003,(3):10-11
[7]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第四版.2001
[8]徐力凡.明清古戲臺建構的裝飾性與南北對比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13(5)
[9]林然.福建民間信仰建筑及其古戲臺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07(6):5-9.
[10]薛林平.湖南傳統(tǒng)戲場建筑研究[J].建筑歷史期刊.2009,(2)
[11]喬艾藝.江蘇書院建筑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13,(5)
[12]吳健.祁門古戲臺場地建筑探析[D].碩士學位論文.2006,(6)
“自由地畫,通過線條來理解體積的概念,構造表面形態(tài)…首先要用眼睛看,仔細觀察,你將有所發(fā)現(xiàn)…最終靈感降臨…”-----勒•柯布西耶
20世紀的后半葉期間,建筑知識的基本技術和工序產(chǎn)生了一種潛移默化的轉變,從Drawing(制圖)向Diagram(圖解)過渡。當然,如果圖解只是像過去一樣在建筑設計中被當成一種普通的工具來使用,那么這種轉變就不會非常明顯,當然也就不會引起太多的關注。然而,在最近的十幾年時間里,圖解的概念卻作為建筑學討論中的一個主要術語成為西方建筑理論探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圖解的使用在許多世界知名建筑師的設計實踐中頻繁出現(xiàn),這樣,圖解就作為一種設計手段被賦予了新的角色。在最近近30年的時間,圖解理論開始時是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的發(fā)展而被逐漸運用,與形式、語言、表現(xiàn),以及將要看到的與程序、動力、行為同等程度的糾葛而擲鐲前進的同時,在千禧年的時刻,圖解作為建筑生成與討論的終極工具,以孤注一擲的姿態(tài)隱約浮現(xiàn)。(彼得•埃森曼著陳欣欣何捷譯《圖解日志》2005年8月第一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第7頁第2段)。在不受意識形態(tài)影響的狀態(tài)下,圖解推動了一系列的建筑實踐。
一、 圖解的概念
在維基百科全書中“diagram”被解釋為:圖解是對概念、想法、結構、關系等進行簡化和組織后的視覺表達,它被廣泛地使用在人們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它能夠使論題變得更加形象和更加清晰。圖解(diagram)在建筑設計領域中一般被認為是用圖形進行解釋的工具。
一般地說,圖解是一種繪畫式的速記。它是一種表意符號,但不一定是抽象的。它是事物的再現(xiàn)而不是事物自身。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是在它試圖表達形式關系和它們的構成過程的時候,它也需要被具體體現(xiàn),也是具有外延或內(nèi)涵的。同時,圖解也不是結構或結構的抽象表達,雖然它解釋某個建筑客體中的關系,但它卻不能等同于客體。彼得•埃森曼著陳欣欣何捷譯《圖解日志》2005年8月第一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對圖解的概念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圖解的概念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同?!熬拖袼袑⒁l(fā)生變革的時代,總會有新的圖像標志突在前面,好像照明的燈塔。這就是圖解的概念?!边@就是彼得•埃森曼對圖解的最直白的解釋。從歷史上看,建筑的圖解概念就像建筑本身一樣古老,可以從兩種方式進行理解:一種解釋性或分析性的工具以及另一種生成性的工具。
圖解(diagram)在建筑設計領域中一般被認為是用圖形進行解釋的工具。圖解創(chuàng)作法做為一種建筑設計方法,幾體來講是以建筑相關域知識為基礎,運用圖解思考,借助建筑圖示語言這一工具,獲取敏銳的感知能力和科學的分析方法。“圖解思考”的本意為用速寫或草圖等圖形方式幫助思考,是一個設計思考模式的術語。速寫或者圖畫應該并且能夠幫助設計師思考,這一見解即是圖解思考概念產(chǎn)生的基礎。只要去翻閱一下己經(jīng)出版的達•芬奇L(oenardodaVinc)i的速寫本,我們就可以深刻領會到“圖解思考”的真正魅力所在。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線條和圖形,把當時達.芬奇的設計思考過程一一再現(xiàn)。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思維的跳躍,演進,一切都是輕松而隨意的。當然,還有很多偉大的建筑設計師如路易斯.康、勒.柯布西耶(LeCobruseir),他們所保留下來的設計草圖也讓我們對“圖解思考”產(chǎn)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那些建筑大師的圖解經(jīng)常使用簡單的筆觸來表達清晰的概念。密斯的圖解是緊繃的、優(yōu)雅的和寧靜的,圖解是他完美建筑的前奏。勒•柯布西耶的圖解是明確的、強勁而有力的,講述了其作品的普遍性。阿爾瓦•阿爾托的圖解是抒情的、有機的和流暢的,可以把其空間感情表達出來。
二、圖解設計方法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雖然世界上許多知名建筑師在各自的設計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出發(fā)點,但是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圖解設計方法。如彼得•艾森曼,雷姆•庫哈斯,伯納德•屈米,妹島和世等,他們的作品是當代設計的典型代表,這幾位都在嘗試用圖解的設計手法進行設計,或是闡述自己的理念,但是他們的圖解都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圖解具有解釋的功能,可以把形式、結構或程序清晰地解釋給設計這本身和其他人。例如在2002年建成的橫濱國際游客中心(Yokohama International Port Terminal)項目讓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在國際建筑設計界得到了很好的評價。這不僅僅是因為建筑本身,更多是因為他們的設計方法和設計理念。FOA的兩位合伙人在他們關于橫濱碼頭的專著中寫道:橫濱的項目是一個碼頭,在這里你永遠都不會折回你的腳步。這個設計產(chǎn)生于一個功能圖解,它努力避免碼頭特有的線性組織特征。無論在哪個方向穿過碼頭,你一直都不會有走回頭路的經(jīng)歷。這個設計的價值并不在于它形式的特征或是文化的陳述,而是在于它空間的性能,這也就是為什么圖解的發(fā)展對于這個項目來說是如此重要。在這個項目中,通過物質‘地面’的展開,把‘無返回流線圖解’轉變成三位圖解。這樣人體工程學和功能上的信息就結合在圖解之中,由此決定了表面變形的尺寸和幾何形態(tài),還有那些承重結構尺寸的技術信息也結合在其中。而只有在圖解吸收了所有這些信息之后,它才成為一張圖紙,才能獲得量度上和幾何上的決定。
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羊皮紙繪圖,到柯布西耶的九宮格,再到埃森曼的新圖解設計手法,可以發(fā)現(xiàn)圖解一直在影響著設計。通過對圖解這一設計理論的研究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一些西方知名建筑師在其設計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和建筑理念,從而為我們自身的建筑設計時間帶來反思和啟發(fā)。
參考文獻:
1. 彼得•埃森曼著. 陳欣欣 何捷譯 .《圖解日志》.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5
2. (瑞士)W•博奧西耶 編著 牛燕芳 程超譯 . 《勒•柯布西耶全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5
3. HEINZ RONNER SHARAD JHAVERI著. 《LOUIS I.KAHN―Complete Work 1933-1974》. Boston:birkhauser .1987
一、論文(設計)選題的依據(jù)(選題的目的和意義、該選題國內(nèi)外的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主要參考文獻等)
選題的目的:
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是充分動員和組織企業(yè)全體人員,在保證產(chǎn)品質量的前提下,對企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營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以達到用最少生產(chǎn)耗費取得最大的生產(chǎn)成果的目的。抓住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就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施工項目生產(chǎn)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使生產(chǎn)和管理始終服從于保證工程質量和降低工程成本這一主題。
我國建筑施工企業(yè)在長期的經(jīng)營活動中,積累了很多的成本管理經(jīng)驗,但這些成本管理方面的經(jīng)驗很多局限于傳統(tǒng)成本管理的范疇,在新的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已很難適應建筑企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目前建筑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加之市場競爭機制的不完善,招投標價格逐級走低,建筑企業(yè)為了生存和發(fā)展,不得不壓價讓利、甚至為中標不惜以低于工程成本價作為投標報價,即使中標,盈利空間也很有限,導致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下滑。在這種情況下,施工企業(yè)必須將注意力轉向內(nèi)部的成本管理。只有增強成本意識,完善組織結構,重視基礎工作,對成本實行全過程的監(jiān)控并注重質量成本的管理,才能夠有效控制項目成本,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更大的經(jīng)濟收益。
因此本文就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的現(xiàn)存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使建筑企業(yè)的成本管理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更好的提高施工質量,降低成本,創(chuàng)造更大的經(jīng)濟效益。
選題的意義:
隨著施工項目管理在廣大建筑施工企業(yè)中逐步推廣普及,項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為人們所認識。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正在成為施工項目管理向深層次發(fā)展的主要標志和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在施工項目管理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1、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重要性
(1)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體現(xiàn)施工項目管理的本質特征。
(2)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反映施工項目管理的核心內(nèi)容
(3)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提供衡量施工項目管理績效的客觀尺度
2、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1)進行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研究,可以促進改善經(jīng)營管理,提高企業(yè)管理水平。
(2)進行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研究,可以合理補償施工耗費,保證企業(yè)在生產(chǎn)的順利進行。
(3)進行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研究,可以促進企業(yè)加強經(jīng)濟核算,不斷挖掘潛力,降低成本,提高經(jīng)濟效益
國內(nèi)外的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成本管理所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為此,國內(nèi)外學術界對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的研究一直熱度不減。但從研究方法上來看,外國學者注重實證研究和案例研究,我國學者注重理論探討。國內(nèi)外對企業(yè)成本管理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成本管理的影響因素問題
(1)客觀因素:
項目部作為施工現(xiàn)場的直接參與者,要受到發(fā)包單位、設計單位、企業(yè)以及其他與工程有關的單位等多方的影響和制約。另外還受著地質和氣候條件的變化、設計的變更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2)主觀因素:
項目部作為建筑產(chǎn)品的直接生產(chǎn)者,要按照合同和施工圖紙、規(guī)范自行組織施工的權力,對施工組織的安排,人員的調(diào)配,材料、部分設備的采購、保管、使用、消耗,安全、質量的管理具有一定的自主權。因此受到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很大,例如施工成本控制體系是否有效運轉;施工組織設計編制得是否科學合理;施工隊伍的選擇與管理;機械費用的控制等。
2、關于成本管理的概念架構問題
施工企業(yè)項目成本管理包括兩個不同層次的管理架構:
(1)企業(yè)管理層的成本管理
企業(yè)管理層應是施工項目成本管理的決策和計劃中心,通過項目管理目標責任書確定項目管理層的成本目標。
(2)項目管理層的成本管理
項目管理層應是施工項目生產(chǎn)成本的控制中心,負責執(zhí)行企業(yè)對項目提出的成本管理目標,在企業(yè)授權范圍內(nèi)實施可控責任成本的控制。
4、關于成本管理的模式問題
建立施工成本管理保證體系的模式,包括:
(1)目標成本管理體系:目標成本是指不同開發(fā)階段根據(jù)現(xiàn)有信息所制定的項目開發(fā)成本計劃,他是項目開發(fā)全過程中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據(jù)
(2)動態(tài)成本管理體系:由于市場的千變?nèi)f化和目標成本的制定,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市場的要求,因此對成本進行過程上的動態(tài)管理
(3)責任成本管理體系:目標成本制定后將成本逐項分解到部門和責任領導,并按細項列出清單,劃分責任部門
(4)項目成本后評估體系:項目工程竣工結算后進行項目成本的后評估,是有效提高成本目標的準確性和成本管理有效性的手段之一。
5、關于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問題。
建立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tǒng),可以大大縮短信息傳遞的過程,使上級有可能實時的獲取現(xiàn)場的信息和作出快速反應。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削弱了信息的不對稱性,對中間管理層次形成壓力,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項目成本管理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yè)會計準則講解》.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施工企業(yè)會計核算辦法》.財會[2003]27號.2003年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50500—2008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guī)范》.2008年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50326—2006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guī)范》.2006年
[6]全國一級建造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用書編寫委員會.《建設工程項目管理》.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7]全國造價工程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用書編寫委員會.《工程造價計價與控制》.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年.第五版
[8]中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財務成本管理》.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9]中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會計》.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10]孫三友.《施工企業(yè)現(xiàn)代成本管理模式》.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1]俞文青.《施工企業(yè)會計》.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年.第五版
[12]于富生黎來芳.《成本會計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五版
[13]牟文,徐久平.《項目成本管理》.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14]田振郁.《工程項目管理實用手冊》.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
[15]唐菁菁.《建筑工程施工項目成本管理》.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16]吳濤、劉力群.《工程總承包項目管理實務指南》.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二、論文(設計)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及預期目標
主要研究內(nèi)容:
建筑企業(yè)項目成本管理是企業(yè)增加利潤、擴大積累的最主要途徑,是工程項目管理的關鍵。因此抓住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就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施工項目生產(chǎn)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使生產(chǎn)和管理始終服從于保證工程質量和降低工程成本這個主題。本文著重闡述北京城建五公司在項目成本管理方面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主要研究內(nèi)容:
1、北京城建五公司基本情況概述
2、北京城建五公司成本管理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1)建筑企業(yè)成本管理現(xiàn)狀
(2)目前施工項目的成本管理師粗放型的,主要存在四點問題:
A.不重視成本計劃和成本分析
B.對于成本管理責任的認識上存在誤區(qū)
C.在施工過程中,對于成本控制能力較弱
D.缺乏完善的責權利相結合的成本管理保證體系
3、提高建筑施工企業(yè)成本管理的解決對策
為解決上述問題,施工企業(yè)必須面向市場,轉變思想,樹立市場經(jīng)濟觀念,加強施工項目成本的核算和控制。針對每一個現(xiàn)存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4、未來建筑施工企業(yè)成本管理的發(fā)展方向
(1)建設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保證體系
(2)加強項目成本管理的信息化
預期目標:
針對我國建筑施工企業(yè)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問題,找出提高成本管理效率的解決對策,
為將來工作中的成本管理工作打好基礎。
三、論文(設計)的主要研究方案(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準備工作情況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
1、一般研究方法
a.舉例法:針對自己所寫的內(nèi)容,舉出一些例子,使其對主題思想予以解釋說明,提出自己的看法
b.引用法:引用相關資料,使文中更具可讀性
c.分析法:分析文章相關內(nèi)容,使文章更透徹
2、具體研究法
a.調(diào)查研究法:對建筑施工企業(yè)成本管理工作進行實地調(diào)查和研究,從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b.綜合分析法:對建筑施工企業(yè)成本管理各方面的資料和實地調(diào)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吸取精華部分
c.文獻研究法:對建筑施工企業(yè)成本管理的相關文獻進行研究。
準備工作情況:
1、到圖書館和書店查閱相關資料,購買相關書籍。
2、在網(wǎng)絡搜集相關資料。
3、到北京城建五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項目部進行實地調(diào)查。
主要措施:
1、到書店和圖書館尋找有關成本管理方面的書籍、資料、文獻;
2、閱讀大量的關于成本管理的資料;
3、在網(wǎng)上搜索關于成本管理的資料,汲取其中的精華;
4、深入到建筑施工企業(yè)進行實地考查;
5、進行論文的寫作,并按時交于指導老師指導,按照老師的意見進行修改,最終定稿。
四、論文(設計)研究工作進展安排
第一階段:20XX年1月24日至12月31日選題;
第二階段:20XX年3月1日至3月8日開題報告寫作,查找相關文獻,進行實地調(diào)查;
第三階段:20XX年3月8日至3月15日查找相關文獻,進行實地調(diào)查;
1.中國傳統(tǒng)建筑模糊空間的文化基礎
1.1哲學基礎
中國文化已經(jīng)得到了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認可,正如明清家具,傳統(tǒng)建筑、室內(nèi)空間及其內(nèi)含物(如隔斷),虛空形象顯著,其風格蘊涵著樸素的哲學精神,象征意義深奧超凡,現(xiàn)在仍在流行。歷經(jīng)漫長的發(fā)展演化,中國傳統(tǒng)建筑空間不僅形成了完備的造型審美體系,而且融入了相當多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哲學根基其實就是佛法與老莊哲學[1]。落實到建筑上,就是虛空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事物不但有空的一面,也有不空的一面即為“中道”。這其實是指有與無之間,是與不是之間的一種中間領域。道教與佛學哲學上在中國發(fā)展相互滲透,二者共同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空間模糊性的哲學根基[2]。中國傳統(tǒng)建筑從來都是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明代造園家計成所著《園冶》一書將這一思想看作是中國園林文化的最高審美理想,其實,這也是中國建筑文化基于“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最高審美境界。[3]
1.2美學基礎
中國古代藝術家們是深深懂得傳統(tǒng)藝術審美觀念的,他們強調(diào)虛實相生,以空靈靜謐為醇美趣境,以虛靜超然為最高境界,以實寫虛為藝術,寓“有”于“無”,無中見有,在“空”“無”“虛”的境界中表現(xiàn)豐富的內(nèi)容。中國傳統(tǒng)美學理論認為,宇宙萬物和人類一切審美活動是“虛”和“實”的統(tǒng)一,虛實結合是人類藝術創(chuàng)作和審美標準的基本原則之一。中國傳統(tǒng)室內(nèi)建筑空間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和含蓄的、不定的美感。這就涉及到與建筑本質密切相關的建筑美的模糊性這一問題了。在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關于傳統(tǒng)室內(nèi)建筑空間的美學精神,這種層面與西方存在本質上的區(qū)別。它注重完整性,非常有序,偏愛含蓄性(模糊性)和喜歡情節(jié)性,其中含蓄性也是東方美學的核心特征。
2.中國傳統(tǒng)建筑模糊空間的空間特征
中國傳統(tǒng)建筑、室內(nèi)空間的形態(tài)獨特,隔斷形式多樣,內(nèi)涵豐富,民族性特點濃厚。在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產(chǎn)生的室內(nèi)建筑空間的劃分方式,底蘊深邃,極具美學精神。中國傳統(tǒng)建筑是木構架結構,大屋頂、側廊,自然產(chǎn)生了屋檐下的空間,也就是模糊空間(如圖1)。這樣的空間的最大特點就是“虛”,也就是模糊性,如此也為室內(nèi)隔斷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并且,這種模糊空間普遍存在,也是中國傳統(tǒng)室內(nèi)空間的魅力所在。建筑的本源在于空間,對于建筑意境的營造最終也必須以實體存在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建筑中的“模糊”并不等同于“混亂”和“不存在”,相反,它應該是一種更積極意義上的存在。這種建筑中的存在,可能表現(xiàn)為造型的部分缺失,形態(tài)上的無形之形;可能表現(xiàn)為空間界定的不確定性,空間功能的多義性,空間感受的含蓄性。圖象的不完全、不完整,形成空缺,不確定,它是一種“不完全的符號”[4]。
2.1“四柱間”
中國儒教、道教文化體系,從未出現(xiàn)過對封閉、隱私、黑暗的空間追求的趨向,其核心空間,一般是由四周柱子限定的通透的“氣”空間。中國傳統(tǒng)室內(nèi)隔斷的空間模糊性的形成與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構建的空間形態(tài)密切相關,這也是框架結構發(fā)展的必然。中國建筑以“間”和柱布局和組織空間,而所謂“間”即指四根立柱所圍合的空間。如漢代石刻中通透的“四柱間”空間形式以及四柱支撐的原始穴居建筑,半坡F21復原[5](如圖2)。這種四柱支撐的空間即為最初的“模糊空間”。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空間組織形式,主要是四合院落,形式封閉型的庭院式布局。建筑內(nèi)部空間是數(shù)量的組合,不是體量的集合,其建筑平面是以“間”為單位,間成為中國建筑的基本單元[6]。一幢建筑空間由一間或若干間組成?!伴g”的適應性很強,建筑空間具有顯著的通用性。這與現(xiàn)代主義大師密斯•凡德羅的“通用空間”理論相符。柱的靈活布置是形成中國傳統(tǒng)室內(nèi)空間形態(tài)的主要手段之一。柱的排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室內(nèi)空間的劃分,立柱的位置一經(jīng)確定,即使不安裝隔扇、板門,室內(nèi)區(qū)域也有了一定的格局。柱和“間”為隔斷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空間的模糊性提供了原始基礎。
2.2“隔斷間”
這里說的“隔斷間”是指由隔斷圍合、劃分的空間。可以這樣說,中國傳統(tǒng)的室內(nèi)空間就是模糊空間的典型代表。在宋代,室內(nèi)空間的分隔稱為“截間”,意思就是將“開間”分截開來。其后,所有分隔的形式和設施都統(tǒng)稱為“隔斷”,隔斷既是“動詞”,又是“名詞”。古代遺留下來的典籍文獻以及圖畫十分清楚地說明,中國建筑最早用于室內(nèi)空間分隔的設施是不屬于建筑構造的活動性的帷帳、簾幕和屏風。即叢“隔斷”誕生起,它就帶有天生的模糊性,不確定性,矛盾性,隔而不斷。隔斷使室內(nèi)空間層次豐富,其空間性明顯且重要。如明代計成在《園冶•廳堂基》中所說的“深奧曲直,通前達后,全在斯半間中,生出幻境”的循環(huán)流動的空間特性[6]。這些隔斷可以串聯(lián),可以并聯(lián);可以包容,可以穿插;可以規(guī)則,可以不規(guī)則……空間關系復雜、靈活豐富。
3.中國傳統(tǒng)建筑模糊空間的審美與效應
3.1結構
中國傳統(tǒng)建筑十分重視空間的結構美,主要表現(xiàn)為建筑個體各部分結構之間的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的形象。室內(nèi)空間的結構是統(tǒng)一的、和諧的,邏輯聯(lián)系是通順的、嚴密的,其木構架由于是以木為構,就發(fā)展了一種中國自古所獨有的榫卯技術。木構架體系建筑的承重結構與圍護結構分離,墻體不過是一種填充物可有可無、可厚可薄,這就為創(chuàng)造靈活的室內(nèi)空間提供了優(yōu)越的技術條件。
3.2和諧
中國的建筑之道就在于“道法自然”,體現(xiàn)在“和諧自然”。除了塔以外,中國傳統(tǒng)建筑幾乎都是水平發(fā)展,從不“冒進”,與自然和諧相處?!疤烊撕弦弧笔呛侠淼淖匀挥^,也是一種時空觀。自然和人是相通的,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自然宇宙角度看,天地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環(huán)境。以“和”為宗旨的中國宇宙論,并沒有把建筑及室內(nèi)空間與自然對立,而是讓其與自然和睦相處。
3.3模糊
中國傳統(tǒng)室內(nèi)的木構架體系講求的是空間之間的配合、協(xié)調(diào),這表現(xiàn)在思維意識上,即一種比較模糊、不確定的思維意識。模糊性是指事物屬性表現(xiàn)出來的亦此亦彼的不確定性,通過隔斷的空間分隔,實中帶虛,虛中帶實,似隔非隔,似透非透,空間模糊性的性質確定了。如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的亭子,幾根柱支撐起頂而不存在墻體,空間形態(tài)通透開敞,亭子這種空間的界定不清晰、不明確,因此空間特點是模糊的。
3.4意境
中國人的藝術觀念不像西方人那樣直接和簡明,中國人重物感,重人的內(nèi)心世界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在構思立意上,往往根據(jù)繪畫和文學的描寫造景,借景物表現(xiàn)文學意境,或借書畫匾額引導人們更深入地領會自然景色,即運用“詩情”和“畫意”的設計方法,創(chuàng)造出充滿詩情畫意的室內(nèi)建筑環(huán)境。這種意境的產(chǎn)生,和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木結構有關,“框架”結構使室內(nèi)空間通透,柱的支撐和“間”的并聯(lián),給含蓄的意境做了基礎鋪墊。[7]
4.結語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木構架體系為模糊空間提供了物質基礎??梢哉f,模糊空間一種對構造關系的營造,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和美學基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美學精神及傳統(tǒng)空間觀的必然產(chǎn)物?!八闹g”和“隔斷間”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模糊空間的空間特征,其建筑結構嚴謹,講究和諧,空間模糊,追求意境,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空間的文化精神內(nèi)涵。我們只有探尋其內(nèi)在的空間規(guī)律、特征及精神內(nèi)涵,才能使這一傳統(tǒng)藝術形式在當代社會得到真正的繼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侯幼彬著.中國建筑美學[M].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2-120,280-308)
[2]陸海鵬著.模糊空間的研究及對現(xiàn)代啟示[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09:(11-21)
[3]王振復著.建筑美學筆記[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04:(25-125)
[4][美]保羅•利科著.哲學主要趨向(第二版)[M].李幼燕,徐奕春譯.商務印書館.2004.04
[5]楊鴻勛著.建筑考古學論文集[M].文物出版社.1987.04:(6-13)
建筑與音樂的關系不言而喻。兩者都以那種種和諧的比例關系演奏出美妙的旋律,而之于觀者抑或聽者,藝術的情感就在理性與精確中流露著。
從禮樂春秋談起:
漢寶德曾在《中國建筑文化講座》提到:“中國是沒有宗教的國度,而填補宗教的是禮教”。周朝,即中國文化的幼年時期,“禮樂”居首,是上層的文化精髓。而孔子認為,一個國家要和諧穩(wěn)固,必“合乎禮、正乎樂”,又一次將“禮樂”推進到一個高度。這樣說來,中國最初的文化中心可以定位為音樂,而當其發(fā)展到高峰后,逐步從一種敬畏的制度過渡為消遣娛樂之用。
1古典音樂
從《中國古典音樂年鑒》中,可以總結出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樂風,每個時期和朝代所固有的特質又讓我聯(lián)想關乎建筑的方方面面。
(1)先秦 古樂遺響
一種文化越是純粹,越是單純,或許就越能接近于人類的本真。先秦時的音樂未被過分修飾,只是單純的骨笛、塤、抑或編鐘。但震動讓空氣碰撞的每一個音符都在訴說著靈性的話語,令人神迷。那時之聲可與非洲音樂相比擬,簡單卻極具沖擊力,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音樂不僅是娛樂,更屬于神圣。
正如大家對安騰忠雄的著迷。他用幾經(jīng)沉淀的純粹手法回應自然、解讀自然,建筑最原始的狀態(tài)抽出,展現(xiàn)給大家處理加工的現(xiàn)代傳統(tǒng)。在中國建筑身上,那種純粹早已被深埋于各種嬌柔的模仿和國際風格的進軍,而喪失了對本源的持續(xù)解讀與再造。
(2)唐 霓裳羽衣
唐,可能最得到中國人的肯定。唐的文化,無不體現(xiàn)出一種大氣脫俗。而在音樂上就更給人心跳加快卻又陽光明麗的感覺。一個國家的自信,正是體現(xiàn)于我行我素,無所畏懼。
一提唐之大氣,想必印象最深刻的不過佛光寺的飛檐,而同時出現(xiàn)的還有柯布西耶的朗鄉(xiāng)教堂。也許只有大師,只有自信的國度才能成就如此之完美。中國的建筑和營造它的建筑師們?nèi)鄙俚暮螄L不是一種強烈卻不堅定的自信呢,他們甚至失去了對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自信。
(3)宋 杏花天影
若說唐是中國最自信之時,那么宋朝就便屬內(nèi)斂自謙。文化的更迭是反復卻在升華的,僅憑文化,宋當居首。宋朝的音樂彰顯著一股柔美,一股精致,恰如宣和畫院的工筆畫。
說到精致,賴特建筑沒有柯布的張揚,沒有密斯的簡潔,但當你觸摸它們之時,必能感受到它的細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浮躁的今日,宋的精致和柔美若能在當代建筑身上有著一席之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便被傳承了一半。
(4)元 潼關懷古
元朝有著氣吞山河的歷史,在這短命的王朝中,蒙古人始終不肯包容中國的文化,但正是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國的文人得以因寄所托,放浪形骸。音樂上自然呈現(xiàn)出一股新風氣,更是推出了“元曲”的奇葩。
元朝文人的心境,讓我不由聯(lián)想到高迪。同樣不理世事,同樣專注于自己的作品,走自己的路,偏執(zhí)著抒寫自己的童話。當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像文人對待生活的社會一樣被建筑師所偏執(zhí)的堅守著,當沒有什么低級官方的胡亂干涉,或許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又在創(chuàng)造著奇葩。
(5)明 洞庭秋思
看《中國人史綱》和《明朝那些事》,對比柏楊和當年明月對明朝的態(tài)度,頗有玩味。明朝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愛的人捧得很高,恨的人貶得卻又很低……不過總體來說明的文化偏于成功,而政治偏于黑暗。但不論怎樣,六百年絲毫沒洗去“昆曲”的色彩,水磨調(diào)依舊使多少人的心跡糾結著……
同樣具有兩面性的,拿密斯來說。對于密斯的“流動空間”“少即是多”,沒人有異議。但是他的建筑手法未免單調(diào)。相比于中國繪畫的“留白”,密斯關注更多的或許是“白”,而中國畫關注的卻是留白周圍的風景。
(6)清 平沙落雁
我們對清朝可謂愛恨交加,愛是因為“清朝是一個勤奮的王朝,三分之二的皇帝很勤政,三分之一的表現(xiàn)一般,沒有昏庸的”。但因它使中國的古代文化走向末路,所以國人亦對之無甚好感。我們時常提起的是“明清文化”,因為清朝的文化似乎難以走出明朝的背影,不過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清朝曾將中國的經(jīng)濟和文化帶入過高峰。
貝聿銘可謂流著中國文化的血,但受到的卻是純正的西方建筑教育。他的思想也基于西方現(xiàn)代主義,但為何中國本土的新建筑總覺得少了點韻味,而貝的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卻有著特殊的底蘊?;蛟S只能歸結為那句老得發(fā)土的話:“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要真正尋找中國文化的根源,又要跳出中國文化的束縛。
2現(xiàn)代音樂
而對于現(xiàn)代中國音樂,在民國初年,有一個中國本土的音樂家將音樂推向了屬于自己的高峰。一個落寞的人,孤獨的甚至卑賤的人,他從未走出過自己出生的城市,未受過西方一點教育。但他卻把握了中國音樂的主脈,一枝獨秀。他就是阿炳。聶耳,冼星海等雖與其處同一時代,但因接觸西方音樂,并投入革命歌曲的創(chuàng)作,藝術上受了局限。阿炳則不理世事,獨自抒寫生活。年輕時的風流不羈,年老時的凄涼落魄……這不正是中國當時的最好寫照?
曾感嘆個人在幾千年歷史中的渺小,而今越來越相信這歷史長河中的個人魅力。是那幾個人吟唱著自己的絕唱:阮籍,王勃,嵇康,朱耷,齊白石,鄭板橋,納蘭性德,阿炳,柳永……他們都是浪漫之人,奇人哉……也只有這些人在推進著歷史的進程。
中國音樂繼續(xù)著它的道路,走過了革命歌曲,走過了民族歌曲,走過了小虎隊,走過了鄧麗君……21世紀終于迎來了百花齊放的中國風流行音樂。音樂中國風即中國樂風,為三古三新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歌詞具中國文化內(nèi)涵,歌曲以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xiàn)在節(jié)奏結合,產(chǎn)生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風格。中國風讓歌曲創(chuàng)作的范圍一下子拓展開來,音樂創(chuàng)作者,不只停留在現(xiàn)代人的情感基礎上,而要從歷史中學習中國文化,把國粹一一挖掘出來,可謂有意義的方向。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德國哲學家謝林在《藝術哲學》中這樣說。中國音樂的內(nèi)容與建筑并無直接聯(lián)系,是其表現(xiàn)形式及特征與建筑藝術有著互通的相融性。更重要的是中國音樂的歷史中出現(xiàn)的頂峰和轉折點給了我們建筑行進中的思考。
參考文獻:
[1]范增.中國國畫之美.CCTV-1:我們.2009.2
[2]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1
[3]中國古典音樂歷朝黃金年鑒(6CD精裝版+1書冊)
[4]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M]-萬國來朝.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7.1
[5]藝術哲學:德國古典美學的經(jīng)典[M].(德)弗?威?謝林 著,魏慶征 譯. 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7
[6]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建筑景觀圖譜研究[D].張源.山西大學2007屆碩士學位論文2008.6
中圖分類號:TU-8文獻標識碼: A
AB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the surface, clarifying the form andimportance of the surface reappearing architectural art. Combined the engineering fulfillment, carry on thorough analysis and make new annotation to it,and put forwardsome problems of modern surfacetheoreticalresearch that need to be noticed.At last carry on an outlook to its development foreground.
KEY WORDS/ surface ,enclosureinterface ,architecturalart ,form phrasing
引言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群眾生活品味的提高,人們對建筑藝術的追求越來越高。歲月的烙印,歷史的記憶,場所精神等都可以通過建筑表皮的塑造加工獲得。表皮是建筑構成三要素(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把建筑劃分為體量、表皮和平面三部分)之一,它對建筑外立面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表皮的概念及其作用
“表皮(surface)”不是一個清晰和單一的概念,與此相反,它具有復雜多樣的內(nèi)涵。建筑表皮通常被理解為建筑空間的圍護(enclosure),然而根據(jù)不同情況,建筑表皮可能指向圍護結構的表層或圍護結構自身。
建筑表皮對建筑設計意義重大:1)在建設場地比較緊張的情況下,依靠體量以及體塊的穿插組合取得外部空間藝術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這時候建筑的體塊比較單一,處理的不好往往顯得呆板,單調(diào)。建筑表皮恰恰能彌補這個空缺,它可以使原本平淡無奇的界面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景象,生動豐富的內(nèi)涵。可以在建筑結構、建筑功能、建筑內(nèi)部空間等方面大的格局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對外立面材質、肌理、色彩的精心處理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3,1固定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將歐幾里德幾何體進行分解重構,強化面片的表現(xiàn)力,然后又對面片的肌理,材質,色彩等方面進行有機組合,賦予某種文化內(nèi)涵,使其保持一定秩序,反映某種歷史的記憶或者時代精神,以滿足群眾心理和視覺方面的要求。這些建筑立面外皮上的面片如果是不可變動的即為固定表皮。它是最普遍的建筑空間圍護形式,主要由木材,鋼化玻璃﹑砌塊﹑金屬等幾種材料制成。木材表皮需要對木材進行防腐,耐久等性能的處理后才能使用,它在國外的中小型建筑中用的比較多,國內(nèi)目前運用的并不多,下面就其他幾種材料分別介紹。
3,1,1鋼化玻璃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鋼化玻璃表皮即玻璃幕墻系統(tǒng)可以在建筑中營造出許多曲面形體,給建筑平添幾分生氣和靈性,使許多抽象的建筑概念得以實現(xiàn),豐富了建筑的空間層次,美化了建筑的空間形象(見圖6,圖10,圖12,圖13,圖14,圖15,圖18)。
3,1,2砌塊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砌塊表皮即用磚等塊狀材料砌筑的建筑立面外皮。它可以使單調(diào)呆板的墻面充滿空間層次感,肌理感,并賦予其建筑歷史的痕跡與記憶,歲月的滄桑與變遷。使人浮想聯(lián)翩,深悟建筑的底蘊而又不覺其膚淺平淡?!敖ㄖ侨祟悮v史的石頭記”在這里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見圖3,圖5,圖7)。
3,1,3金屬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金屬表皮即用鋁合金型材,銅皮,鋁扣板,穿孔鋁板等材料制作的建筑外立面,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清新現(xiàn)代,富有時代氣息。同時,它可以塑造各種曲面,形成各種意象,滿足群眾對建筑形式視覺沖擊力的要求(見圖4,圖8,圖9,圖11,圖18)。
3,2可變動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如果建筑護界面是由可變動的面片構成,則形成可變動表皮。它是一種生態(tài)﹑高效﹑節(jié)能,運用數(shù)字化﹑信息化技術制造而成的先進的建筑構造。目前各國都在加緊這種構造的技術研究。比如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及合作者在1987年設計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時,將27,000個鋁制仿相機光圈形式構成的“快門”置入南面表皮的雙層玻璃內(nèi)。這些構件符號一方面具有阿拉伯穆斯林傳統(tǒng)文化的圖案特征,注釋阿拉伯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這些光電單元與計算機相連,利用氣控方式調(diào)節(jié)陽光光線通過其表皮的量。在這里,信息符號被置入建筑表皮內(nèi),成為建筑表皮不可剝離的一部分。美中不足的是當天空稍有云層變化,走近建筑就可以聽見表皮內(nèi)電動機自動運轉發(fā)出的嚓嚓響聲,使人產(chǎn)生誤會(見圖1,圖2)。目前正在研究并準備投入批量生產(chǎn)的可呼吸表皮墻體,可以隨著室外溫度,陽光輻射強度的不同自動開啟以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的溫度及其照度,使室內(nèi)獲得良好的溫濕度環(huán)境,更加有利于工作與居住。
總之,可變動表皮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隨著建筑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其性能進一步完善,它必將成為未來建筑外立面首選的實施方案(見圖16,圖17)。
建筑表皮理論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
表皮理論從提出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沿革了數(shù)百年,已有不少學者不同程度的做過研究,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成果,但大多數(shù)研究都停留在歷史上或目前建成建筑的表皮評價和作品介紹上,很少有基于建筑設計實踐的理論研究,很少觸及表皮技術本身,這種成果顯然不能被工程實踐采納,研究初始的意義也大打折扣了。
因此,筆者覺得今后表皮理論研究應該:1)避免對建筑設計實踐毫無意義的純理論研究。建筑是宏觀的空間組合體,不是微觀離子的疊加,具有很強的工程性。那種將建筑表皮視做建筑立面外層同原子一樣薄的一層表面物質的說法是不切實際的,任何脫離工程實踐的理論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2)積極探索在建筑設計實踐中應用性很強的表皮技術,使其加速向設計實踐轉化。3)深入研究中國傳統(tǒng)建筑技術,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yǎng),使之成為現(xiàn)代表皮技術創(chuàng)新的源泉。
結語
積極發(fā)展表皮技術,使之為經(jīng)濟建設服務,探索表皮技術創(chuàng)新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時表皮理論研究要立足于建筑工程實踐,立足于國家經(jīng)濟建設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這樣才能有意義。否則,虛無縹緲的理論假說不但不能對設計實踐具有指導意義,而且會將其帶入死胡同,使人功虧一潰。
圖片目錄:
圖1 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及合作者設計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透視及立面局部放大圖
圖2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及合作者設計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室內(nèi)效果及可變動表皮局部放大圖
圖3 瑞士建筑師馬里奧·博塔設計的某大樓磚砌體表皮效果
圖4 瑞士提挈諾學派建筑師設計的某大樓鑄鐵花飾表皮效果
圖5 安徽皖南某民居磚砌體表皮效果
圖6瑞士提挈諾學派建筑師設計的某大樓不透明鋼化玻璃表皮效果
圖7瑞士建筑師馬里奧·博塔設計的某大樓磚砌體表皮效果
圖8南京奧體中心某場館鋁扣板金屬表皮效果
圖9南京奧體中心某場館鋁扣板金屬表皮效果
圖10南京圖書館新館綠色鍍膜鋼化玻璃表皮效果
圖11南京圖書館新館穿孔鋁板表皮效果
圖12南京圖書館新館綠色鍍膜鋼化玻璃表皮效果
圖13南京金陵圖書館新館綠色透明鋼化玻璃表皮主入口處效果,它就是在建筑空間,功能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外包綠色透明鋼化玻璃表皮取得藝術效果的
圖14南京圖書館新館綠色鍍膜鋼化玻璃表皮室內(nèi)效果
圖15南京金陵圖書館新館綠色透明鋼化玻璃表皮臨街面效果,該館以“琢石成玉”—多彩圓潤的雨花石,晶瑩剔透的巨型碧玉,為設計意象
圖16可呼吸表皮室內(nèi)外效果
圖17可呼吸表皮的原理分析圖
圖18廣東東莞富民皮具城辦公樓鋁扣板及鋼化玻璃表皮效果,該樓以一群婀娜多姿的模特緩緩走來為設計意象
圖片來源:
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16,圖17引自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張宏教授《建筑材料,構造和結構的生成與表現(xiàn)》課程課件
圖8,圖9,圖10,圖11,圖12,圖13,圖14,圖15為作者拍攝
圖18來自深圳三鑫鋼結構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原著諾伯格.舒爾茲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xiàn)象學,尚林出版社
馮路.表皮的歷史視野.建筑師第110期,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王群.空間、構造、表皮和極少主義.建筑師第84期,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張曉暉..追蹤建筑表皮設計.碩士學位論文.同濟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2003
劉滌宇.建筑表皮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同濟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2003
陳志毅. 表皮,在解構中覺醒. 建筑師第110期,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86-01
一、當代中國建筑人文精神的缺失
中國,在經(jīng)歷了百年恥辱后,奮發(fā)圖強,努力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思想還有生活方式。時光飛逝,短短一百年,中華大地上大半的人們已經(jīng)忘掉了或者毫不知曉在中國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數(shù)以億計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完全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的世界里,畏縮在百十平方米毫無生機、像僅僅機器一樣具有功能的房子里。中國人在這個努力以西方思想與標準建設起來的世界中生存時,放棄了太多對內(nèi)心深處的民族特性的需求,拋棄了三千年來在自己的土地上形成與發(fā)展的生活傳統(tǒng)與習性。無法否認的是,在中國人的身體中,中華民族的基因是無法抹去的,而這些基因在大部分現(xiàn)代城市生活中卻是被無奈的壓抑著的。由于壓抑時間之久,甚至使許多人忘掉了身體中的這一部分的存在。在這里,人文的缺失是無須質疑的。
中國建筑當代人文的缺失不是由突變而來,而是歷史錯綜復雜的發(fā)展造成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穿插交織影響著居住環(huán)境發(fā)展的腳步,影響著它的方向。在進入新世紀后,國人開始逐漸意識到人文意識的缺失給社會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問題,也開始重新意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與精深,發(fā)揚國學逐漸成為耳熟能詳?shù)脑~匯。但最為關鍵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自己的文化,是中國人在數(shù)千年里為自己量身定做的文化,是生長在每個人心中的文化。認識自我,保護民族傳統(tǒng)基因已經(jīng)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
二、建筑與人文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應遵循自然法則
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引發(fā)了建筑市場繁榮,國外的建筑師都把我國作為新建筑的實驗場。最為明顯的特征是拼命利用技術的可能性,夸張地顯示技術權威。例如高技派建筑把一切構件都以高級材料施以精加工后展出,令建筑造價上升為世界之最。這種將技術手段變?yōu)槟康牡乃汲币呀?jīng)發(fā)展到了極致。新近被選定的北京中央電視臺新樓方案由庫哈斯設計,用超技術的手法違反結構合理性,導致造價無限上漲,而無什么美感可言。
重技術傾向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建筑作品的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由純技術性建筑作品有太多難盡人意之處,這就是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已經(jīng)危及其自身的生存。
我們可以從古代中國找到建筑理念中的人文精神。古代中國人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產(chǎn)生了人與自然可以融為一體,并且把人與自然合一作為最高境界來追求。中國古代建筑著眼點在于建筑的整體上與宇宙的諧和,并把這種諧和當作是最高的人類自身的諧和,體現(xiàn)出宇宙的秩序感與和諧感。
三、建筑與人文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是建筑意義與情感的空間體現(xiàn)
建筑藝術作為造型藝術的一個領域,對居者、觀建筑的人文精神尋思者具有影響其思想情緒的作用。建筑師其實每天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在對人們起著教化作用?!敖ㄖ从成?,只有從生活的基本觀點來了解,才能發(fā)現(xiàn)其價值與意義所在?!?/p>
建筑物質形態(tài)的完成并不意味著建筑創(chuàng)作的最終完成,它最終目的是要供人居住,為人服務。如果沒有人在其間的活動、生活,建筑猶如一個沒有演出的舞臺,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建筑應當以人為中心,其焦點首先應是人而不是物。這個人不是物理學、生理學意義的而是社會的人、有文化意義的人、有情趣的人。建筑創(chuàng)作應變成一種與人的日常生活有關的、與人的思想觀念有關的、與人的文化心理有關的操作。
四、建筑與人文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應具有審美的意義與價值
喬弗萊?司谷特認為:“對世界的科學認知是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而對它的人文主義的認知則出自我們本身??茖W的方法在智慧及實踐上是有用的,但是那種把世界人性化并用與我們自己身體及意志相似的方法去解釋它的天真的、神人同形論的方法仍然是美學的方法;它成為詩歌的基礎,也是建筑學的基礎?!?/p>
李約瑟對北京故宮的總體布局作出這樣的評述:“中國建筑的這種偉大的總體布局早己達到它的最高水平,將深沉的對自然的謙恭的情懷與崇高的詩意組合起來,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機的圖案?!庇秩绻糯罩萁ㄖ两袢员4嫱旰貌@示出比較鮮明的區(qū)域特色,在建筑結構、色彩運用、建筑裝飾等諸多方面自成一體且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反映了明、清時期士大夫、富商、平民們的審美取向、道德倫理、禮儀傳統(tǒng)。上海在改革開放二十年后的今天,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建筑的高度、技術含量一次次地被“刷新”,被“改寫”。建筑物設計充分體現(xiàn)出這個城市活潑的生命力,又極具突破性,空間形態(tài)錯落有序。
建筑的形式美感,能使人產(chǎn)生美的愉悅,或造成一定的情緒氛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震憾人的心靈,這就是建筑的審美意義與價值。
五、結語
推動東西方建筑文化的融會正是中國現(xiàn)代建筑發(fā)展的明智之路。現(xiàn)代建筑要反映高科技的時代精神的同時要彰顯一個民族在文化上的歷史連續(xù)性。當代中國的建筑活動中,由于開發(fā)商的純商業(yè)動機和官員的政治目的帶來的“重實踐,輕理論”傾向使得建筑忽略和遺忘了人,偏離了目標。只有重塑建立建筑的人文精神,蓬勃興起的建筑業(yè)才能真正體現(xiàn)其性質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