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7 05:20:35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家長教育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1.請國際象棋老師對家長進行知識講座,使家長了解幼兒學習國際象棋的好處;學校實施國際象棋教育的方式、方法;國際象棋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國際象棋教學的時間、地點等;以及需要家長在幼兒國際象棋啟蒙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要發(fā)揮的作用。
2.給家長上課。對家長進行國際象棋普及,使家長參與到國際象棋的學習中。并且提前把要給幼兒講述的知識點講述給家長,讓家長可以在家輔導幼兒的國際象棋學習。
3.將此方法保持下去,在每一批幼兒學習之前,對家長進行知識講座和上課活動,使國際象棋教育真正做到家園共育。
二、讓家長進入課堂,與幼兒共同學習
定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進入到課堂中。
(1)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
(2)可以同幼兒共同學習,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3)還可以對老師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從而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邀請家長參加幼兒園教學活動匯報和特色活動展示,把我們一個階段的教學成果展示給家長,接受家長的檢驗。
三、把“作業(yè)”帶回家,引導家長在家輔導幼兒學習
每一次課結束之后,都要通過短信或者紙條的方式,及時告知本次課幼兒所學的內容,以及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狀態(tài)和幼兒的學習效果。然后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內容,給家長布置“作業(yè)”,讓家長輔導幼兒對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鞏固和提高。
四、利用網絡平臺,加強幼兒實戰(zhàn)對弈
當幼兒學習一個階段后,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時幼兒需要找更多的對手進行實戰(zhàn)對弈,從而可以加強幼兒對國際象棋運動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實戰(zhàn)能力。幼兒一直和伙伴、老師對弈、同家長下棋,久而久之會使幼兒對下棋失去興趣。由于面對熟悉的伙伴、老師或家長,幼兒可能會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這時,家長可以很好地利用互聯網平臺,讓幼兒能夠和更多的人進行切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首先要控制幼兒的下棋時間,這有利于保護幼兒的眼睛。同時無論輸贏,對幼兒要以鼓勵為主,不要打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二、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是對孩子游戲的漠視
孩子的天性是愛玩。他們在玩中去感知、去探索、去發(fā)現和獲取。這里,好奇與求知欲自然地融合為一體,滿足孩子無盡的好奇就是無痕跡地激發(fā)了他們求知的興趣??墒?,一些家長從幼兒園里接到孩子問的話并不是“你今天玩了什么”,也不理解甚至瞧不起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家里,以為給孩子買了幾樣玩具就可以了,從沒有耐心陪孩子一起玩,喪失了觀察、了解孩子以及與孩子溝通的良好時機,也放棄了培養(yǎng)孩子合作能力及社會性人際關系的時機。至于領孩子去郊外,去欣賞高山大川,更是難得,有時去了,孩子玩孩子的,大人玩大人的,各不相干。這里有一個信號特別值得提及,就是孩子們迷戀電視,大一點的開始對網絡游戲感興趣,家長只要一遷就,孩子們更不愿意去戶外了。孩子們的游戲,家長到了必須關注和研究的時候了。
三、第三個問題是,對孩子的包辦代替太多了
目前,家長對孩子的關愛成了溺愛,“時時處處是關愛”看起來很溫暖,但是,正確的態(tài)度應是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F在,家長們往往包攬了本該由孩子們自理的內容,自理尚且不給機會,又何談領孩子探險,培養(yǎng)自我保護的能力?何談英雄主義精神的歷練?如果我們單方面這樣做尚可理解,還苛求幼兒園關照孩子的一切生活細節(jié),更不允許一點點微小的難以避免的傷痛發(fā)生。孩子長大了,我們又反過來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差,責任,又在誰呢?
教育要從了解孩子,理解孩子開始,加強與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了解,就是要懂得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以及心里想什么,平時主要做什么,交往的人是些怎樣的人等。理解,就是不要忽視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在家庭中有他發(fā)表意見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說“小孩子懂什么”。家中大事應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設家庭民主化,即讓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的權利和地位得到尊重。尊重兒童在家中的權利、地位,不是一味地寵愛嬌慣孩子,置于“小皇帝”地位。對孩子百依百順,不是尊重,是溺愛。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進行學習的。這個理論對于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家長的優(yōu)良品質和不良習慣都會在孩子身上得到復制。所以,家長首先要做一個好的示范者,他的生活態(tài)度、言談舉止都是孩子源源不斷的學習資源。家長不應只是“法官”,更應該做孩子的支持者。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身上存在一些問題,總是以“法官”自居,這對孩子的教育是無益的。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這樣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你便能夠以孩子的“支持者”不斷施加教育影響力,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二、幫助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養(yǎng)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
教育要身教重于言教。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長的影響和教育下,在認識周圍的世界中成長的,家長對待人生、事業(yè)、生活以及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都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yǎng)開始。教師要幫助家長認識到習慣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解決好這個問題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開端。習慣養(yǎng)成絕非一日之功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jié)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習慣養(yǎng)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yǎng)成中發(fā)揮主人作用。教師要使家長認識到教育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塑造人是一個無比復雜的勞動,一定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通過習慣培養(yǎng)鑄造品格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yǎng)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教師要幫助家長認識到人格是與習慣相輔相成的,習慣是影響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勤勞、誠實、愛心、合作等品格都可以通過習慣培養(yǎng)來鑄造,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通過一些細節(jié)習慣的培養(yǎng)來鑄造孩子的品格。
無獨有偶。一位小學生做錯事,遭到同學的嘲笑,其父聽說后,氣沖沖地趕到學校:“打他,打傷了我出醫(yī)藥費!”說完,掏出幾張人民幣重重的摔在課桌上。
真是可悲??!在這種近乎病態(tài)的教育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能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嗎?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嗎?作為家長必須清醒的認識到:你們傷害了孩子的心靈,干擾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位家長說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須從小好好培養(yǎng)。當孩子上幼兒園時,我就要求他把大水果給別的小朋友,自己吃小的,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上小學后,又教育他要關心、幫助他人,不要事事處處總考慮自己的利益等。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時刻注意我們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我發(fā)現孩子的自私心慢慢地少了。”
家長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不會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來感染或教育孩子。這位家長的教育方法雖然不是最科學的,但是他注重從小培養(yǎng)孩子,正確引導、鼓勵孩子做人、做事、成材、成長——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
要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作為家長必須重視榜樣的作用,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通過日常生活影響和教育孩子。
二、努力創(chuàng)建“學習型家庭”,讓孩子以學為樂
現在,全社會都提倡“創(chuàng)建學習型家庭”,所謂“學習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習成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動;在家中有較為豐富的學習材料,并不斷充實、更新;有固定的學習場所等。要創(chuàng)建“學習型家庭”,必須有“三優(yōu)先”:為孩子創(chuàng)造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優(yōu)先;創(chuàng)造濃厚的學習氣氛優(yōu)先;增加教育投資優(yōu)先。
調查表明,如何創(chuàng)建“學習型家庭”,每個家庭都有獨特的見解,但有幾點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有固定的學習場所,(場所最好是書房,條件差的也可以是客廳或是各自的臥室),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第二,有固定的學習時間。這一點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學習時間內,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交流。
第三、有必要的讀物和學習資料。家長要積極創(chuàng)設條件,添置書籍,同時可以引導孩子少買玩具,多買書。
第四、家長要成為家庭學習的主體?!把詡魃斫獭笔侵袊鴰浊甑膫鹘y(tǒng)教育的永恒命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實際上都是在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不僅要帶頭學習,成為孩子的表率,還要和孩子一起學習、相互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進孩子主動發(fā)展
在面對一次又一次的親子悲劇后,在無數次的從孩子臉上讀出壓抑、自卑后,我們漸漸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尊重、信任是現代教育的第一原則。它意味著愛護孩子純潔的心靈、支持孩子的決定、放棄權力和優(yōu)越感;也意味著一種涵養(yǎng)和寬容待人的高尚品格。
孩子的內心世界很豐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換心,用信任贏得信任;更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培養(yǎng)自信,促進孩子主動發(fā)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導孩子和諧發(fā)展
每個家庭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會性。家庭是多個親情關系的組合,家庭教育也不是單獨存在于哪一個人的身上。因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
作為家長,在對待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達成一致,必須多溝通、交流、互相支持,千萬不能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把分歧暴露給孩子,其實有分歧沒有關系,關鍵是我們要正確面對,達成一致,這樣才能給孩子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
五、強調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孩子的潛能
人的成績的優(yōu)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賴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聰明才智和學習能力的強弱,即我們稱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實踐中是否具備了正確的動機、濃厚的興趣、飽滿的情緒、堅強的毅力及良好的個性,即我們稱之的非智力因素。
顏之推的家庭教育理論比較全面、系統(tǒng)。他不僅強調對幼兒的教育務須抓住時機,還強調在教育方式上應當以身作則、講究規(guī)范、以德化人。顏之推指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p>
就是說,人在成長時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善于模仿他人行為。作為家庭教育中擔當“教師”職責的父母,如果不嚴于自律,不加強自我道德修養(yǎng),則難以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難以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因此,根據顏之推的觀點,作為家庭中的長輩應該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要以身作則,懂得“身教重于言傳”的道理。講究規(guī)范也是顏之推家庭教育理論的重要內容,他認為兒童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時期,因此,必須教他們學習規(guī)范的語言,掌握標準的語音。顏之推十分重視幼兒時期的語音、語用、語法、語義等方面的規(guī)范學習,他還強調對幼兒進行規(guī)范性語言的教育將直接影響兒童將來的學習,而且在幼兒的語言發(fā)展中父母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顏之推對幼兒語言規(guī)范學習的相關研究成果在今天的兒童學習中同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比如,我國大多數地區(qū)的孩子沒有經過正規(guī)的普通話訓練,以致成年后難以矯正其不規(guī)范的發(fā)音和語詞運用。這就啟示我們,作為父母在家不僅應該懂得規(guī)范語言的學習對幼兒的成長的重要性,還更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個規(guī)范文明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此外,在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問題上,顏之推主張“以德化人”,即以儒家孝悌為中心的倫理道德教化兒童。顏之推以“教婦初來,教之嬰孩”為例來表明要把子女教育成有封建思想道德的人,就必須以道德教化之。但顏之推一再強調在兒童的品德塑造方面最重要的不是長篇說教,而是有效的長者示范。也就是說在教化子女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過程中,作為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與行,為子女做出良好的表率。通過這種長者示范,使子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教育策略上:嚴慈相濟、愛教結合、環(huán)境熏陶
前已述及,顏之推主張在具體的教育方式上采取的是以身作則、講究規(guī)范和以德化人。然而,在中觀策略上則主張嚴慈相濟、愛教結合和環(huán)境熏陶。顏之推在面對子女教育上,特別注重把勤于督導與慈愛結合起來,他認為“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也就是說,嚴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子女成材。顏之推進一步認為,幼兒無知無識,他們通常是根據父母的呵責與贊許而決定其行為是可行還是不可行。此時,如果父母放任自流,任其發(fā)展,那么孩子容易形成傲慢、自大;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嚴加呵責則容易喪失孩子的主見和自我行為能力。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當注意到其行為對孩子的導向作用,分清愛與嚴的關系,否則會導致兩個極端:一是父母對子女的過度關心、過分溺愛,養(yǎng)成孩子常以自我中心行事,而不顧及他人感受;二是導致過度專制,由于父母過度嚴厲的教育方式令孩子自感沒有自由。
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時一定要注意嚴慈相濟,融愛于教育中,在教育中傳遞愛。當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持一致的教育觀念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則不僅不能使孩子產生正確的是非觀念,反而會相互消減教育的影響,使孩子無所適從、不知所向。除此之外,顏之推在教育孩子的策略上,還強調環(huán)境熏陶的重要性,認為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極大。他指出,“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人在年少的時候,心神還沒有定,與關系較好的人在一起,熏陶漸染,潛移默化,其言笑舉止,雖然無心學習,卻自然相像,何況是有意學習的那些較為明顯的操行藝能呢?由于處于幼年時期的兒童,其心無雜念,容易受到身邊環(huán)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與品行端正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耳聞目染,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反之,自己也染上惡習,甚至走上邪路,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
教育內容上:自立自強、虛心務實、立志向上
上學難、上學貴問題牽扯面廣,情況復雜,究其原因:其一,雖然我們的教育投入一直在持續(xù)增長,但是我國人口多的現狀決定了我國的人均教育資源還是不能滿足要求;其二,教育投入的體制和機制存在問題,當前的教育投入既有總量不足,也有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師資和資金投入中心城市、富裕地區(qū)教育投入多,而偏遠、落后地區(qū)投入相對較少;其三,教育管理的具體執(zhí)行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師德建設、學校風氣養(yǎng)成和教育收費等問題上還有不如意的地方;另外,“教育市場化”、地方政府片面的政績觀等觀念方面的問題也是重要原因。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關系到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關系到國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必須充分重視教育問題,切實改變當前“上學難、上學貴”的現狀,具體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要切實轉變觀念。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摒棄極端功利主義的思維方式,要從人民群眾的幸福,要從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fā)展上來思考問題。教育是關系一個民族未來發(fā)展的大事業(yè),發(fā)展教育也是體現了一個民族的大智慧。必要要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要以“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奉獻精神致力于教育事業(yè)。要摒棄“教育市場化”的發(fā)展觀念,政府必須要負起發(fā)展教育的責任。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以人為本是我們工作的指針,我們一定要為民族的偉大復興積蓄力量。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2-0101-04
一、引言
“引用”是在學術文體中使用了寫作文本之外來源的信息,包含概念、術語、數據、研究方法、知識論述以及研究結果等信息的顯性互文性的構建行為。“引用”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合理引用先前研究可以有效支撐引用作者所提觀點;第二,合理的引用可以展示文本作者對所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和研究前沿的掌握狀況,也是其寫作能力的部分體現;第三,合理的引用是將知識和觀點等信息歸功于最初提出者的行為,建立了文本作者與被引者之間的交流,是維護學科領域內部研究者之間的一種紐帶;第四,合理的引用可以有效避免剽竊及其他學術不端行為的發(fā)生?;谝陨弦玫恼J知和社會功能,有必要對引用這一文本行為進行系統(tǒng)性梳理。
二、研究背景
White認為對于引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科技發(fā)展史、信息技術以及應用語言學。本文屬于應用語言學對引用的研究范疇。在應用語言學領域對引用的先前研究可以分為三個方向。第一個研究方向關注引用在學術寫作中的修辭、認知、知識論功能。第二個方向涉及一語及二語學術寫作初學者對引用這一互文性話語現象的習得過程。第三個方向則探討不同語言、學科、研究方法學術文體中的引用差異。但以上研究均未提出系統(tǒng)性的引用分析框架,本文在Coffin的基礎上介紹和分析未來引用研究可借鑒的理論框架。
三、理論框架――對話性分析
巴赫金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論認為意義協(xié)商的方式可以由對話性(dialogism)解釋。在學術寫作中,由引用建立的作者與潛在讀者之間的意義協(xié)商可以是對話擴張型(dialogic expansive),也可以是對話收縮型(dialogic contractive)。對話拓展型是指引用作者在構建意義對話時,刻意給讀者留出發(fā)聲機會,允許和鼓勵不同讀者對所引觀點進行不同方式的解讀,發(fā)表不同看法,體現不同態(tài)度和立場。相反,對話緊縮型則是指引用作者特意縮小讀者對所引觀點和內容進行主觀解讀的可能性,壓縮讀者發(fā)出其他觀點的空間,鼓勵讀者就所引內容持有與引用作者相同的觀點。因此,對引用作者觀點的其他解讀會帶來潛在的意x對抗,從而需要較高的人際交流成本。收縮型和擴張型對話為引用特征的具體分析提供了理論支撐。
四、“引用”分析框架和對話性案例分析
Coffin認為引用隸屬于評價理論中的“介入”體系,處于介入:摘引范疇。該體系同功能語言學中的人際元功能緊密相關,關注引用言語“進行人際或概念意義的協(xié)商的方式”。在Coffm的分析框架中,引用特征被分成了三個互相聯系的系統(tǒng)(見圖1)。
第一個系統(tǒng)為文本作者的立場,包含四種情況:認可(Acknowledge)、疏遠(Distance)、支持(En.dorse)、反對(contest)。第二個系統(tǒng)涉及引用融入,包含文本融入和被引者融入兩種情況。因為“融入”主要針對被引人和內容的文字表達,考慮到中國讀者對該概念可能存在的理解困難,在本研究中該系統(tǒng)被修訂為“被引方式”。第三個系統(tǒng)涉及引用的本質,如被引者是自然人,還是非人,或者是抽象人?引用自然人有沒有具體的姓名體現(Named vs.un.named)?引用的文獻來源單個還是多個(individualvs.collective)?被引用者是在相關領域具有的地位高低(high status vs.low status),等等。在此有必要指出,在Coffin中,被引用者地位高低取決于有沒有提供真實的被引者姓名。這一命題及潛在讀者對被引者地位預設的主觀性促使我們在本文中對這一分析框架做出修正,并最終摒棄了這一引用特征。
本研究為分析以上引用系統(tǒng)和特征,特建立了英語應用語言學學術論文語料庫。該語料庫包含了于2009~2013年在以下六種中英文應用語言學權威期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界》、《現代外語》、《Applied Linguistics》、《The Mod-em Language Journal》和《TESOL Quarterly》。并從中抽樣120篇論文,使用UAMCorpus Tool軟件識別、編碼并分析引用共計4234處。
(一)引用作者立場
在以上介紹的四種引用作者立場當中,認可表示對被引內容或觀點持有中立的立場;疏遠則表示對所引內容的信度不負責,持有相對懷疑觀點,但并無反對之意;支持和反對則分別代表了作者對所引內容持有積極和消極的態(tài)度。以下為表明引用作者立場的例子:
1.林莉蘭編制的量表從動機、元認知策略和學習行為3個方面調查了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2.Barcelos and Kalaja (2003) claimed that be-liefs are context dependent, dynamic, experiential,and contradictory.
3.Stryker and Leaver (1997) persuasively assert-ed that performance in a foreign language can andshould reflect an integrated continuum of form andcontent rather than a mutually exclusiv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two.
4.However, Chen and Chang (2004) failed tofind a link between academic learning history andFLA/FLCA.
例1中“調查了”表明引用作者客觀地提出林莉蘭的研究,并未直接流露出自己主觀積極或者消極的態(tài)度評價;例2中"claimed"(聲稱)則表現出來對兩位被引作者觀點及其信度的不確定性,但并沒有批判的態(tài)度,在這兩例當中,引用作者并未對所引內容表示出明顯支撐或者反對,允許讀者主觀解讀,根據Coffin的歸類均可以表達出主觀的立場,因此認可和疏遠這兩種引用者立場都屬于對話擴張型。例3中用了副詞“persuasivelv”和動詞“asserted”的組合充分說明對兩位被引作者的信任和支持;例4則用“failed to find”指出了Chen和Chang研究的不足之處,對其投射出批判的態(tài)度。支持和反對立場已經明確體現了引用作者對所引內容的立場,意義協(xié)商空間縮小,因此為對話緊縮型。
(二)被引方式。被引方式包含作者被引方式和文本被引方式。前者區(qū)分了被引作者融入文本的方式,即作者直引:被引作者姓名直接在句子當中充當一定的句法成分(例5),和作者間引:被引作者姓名未充當句法成分而被放在句后括號、腳注、尾注、注釋中(例6)。
5.例如,Boyland和Anderson發(fā)現,結構啟動效應即便在啟動句和目標句相隔20分鐘的情況下仍然存在。
6.In both cases, work has frequetly been orga-nized around such categories as gender (e.g., Suther-land, Cowley, Rahim, Leontzakou, & Shatuck, 2001 ),class, and culture (e.g., Canagarajah, 1993; Ndura,2004).
例5中Boyland和Anderson是整個報道句的主語成分,對于別因作者姓名的凸顯表明這只是被引作者的個體觀點或者發(fā)現,是許多論點當中的一種。除各學科泰斗級極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之外,一般不代表該知識界相關領域已確立的觀點,也不一定代表引用作者的觀點。這種作者直引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鼓勵其他聲音,承認除了被引作者和觀點外,也存在其他研究可能,故而屬于對話擴張型。相反,在例6中,被引作者均被放置于相應的所研主題之后,如genre和culture。這種處理方法突出了文本,而弱化了被引作者,顯示出文本的客觀性,強調了所引觀點已經成為研究領域內部廣為接受的事實,不因研究個體的意志為轉移。在此,作者被引方式表明其觀點與學科背景屬一致意見,故而不提倡不同觀點。由此,作者間引突出了作者與讀者在所引熱菀庖逍商方面的對話緊縮型。
文本被引包含三個維度:文本直引、文本間引和文本混引,它們均涉及被引內容植入于文本的方式,即分別對應直接引用原文,改編重組原文,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以下分別為三種文本被引方式的例子:
7. 'A test ought to bring about good in society;that is it should not be harmful or detrimental to soci-ety' (Kunnan 2004:33).
8.Elsewhere (Gray 2010) I have argued that thetextual construction (and imaging) of English in ELTcoursebooks parallels the processes of commoditypromotion more generally.
9.The goal here was to identify the "telling"(Geertz, 1973; K. Richards, 2003) : particular per-sonal insights which resonate in terms of the connec-tions they make.
10.在心智哲學研究中,有些學者在研究類似的現象時曾提出諸如“現象質”(phenomenal quality)、“原感覺”(raw feels)等術語。
例7完整的一句話是對Kunnan文章中話語原封不動的引用,并且全部置于引用符號之內。引號的使用及具體頁碼的標注是文本直引的顯著特征。文本直引還包括整段引用(字符數一般大于40),該方式雖不需引號,但往往以一定的縮進形式顯著地標示其是以“插入”的形式鑲嵌于寫作文本當中。這種文本被引方式從形式上決定了所插入的話語發(fā)聲的來源,被引作者應對其效度負責,引用作者在構建和協(xié)商意義時更多起到“搬運工”的作用。讀者可以不贊同被引內容,因為從形式上可以看出被引內容本身就是和作者文本分隔開的。因此,文本直引屬于對話擴張型。例8中被引內容放置在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當中,已經明顯成為主句的一部分,被同化于作者的文本。相對而言,引用作者不鼓勵讀者方面其他的解讀方式,故而文本間引為對話緊縮型。在所建的引用語料庫中,我們也發(fā)現有如例9和10將文本直引和文本間引相混合的例子,并將其稱為文本混引。例9中,“telling”是直接引自于括號中的兩個文獻來源,而其余部分則是引用作者自己的措辭及其修改。例10中的文本混引是僅出現在漢語文章中的情況。引用作者為了避免其所用外文術語的中文翻譯可能帶來的混淆,特提供外文原術語,而其他部分為引用作者的話語。文本混引仍然允許讀者對所引觀點的形式和意義持有主觀看法和態(tài)度,所以其為對話擴張型。
(三)引用本質。引用本質包含兩個范疇:人化和識別。在人化范疇中,引用會出現如例11中自然人(human)為被引用者的情況,也會有像例12中抽象人(abstract human)的情況。后者情況下,自然人“布龍菲爾德”僅作為中心語“向心構造理論”的修飾成分。第三種人化的情況為非人(non-human),例13中,被引部分成為“西方修辭學”,不具“人性”。
11.陳國明提出了一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最新最完整的模式,包含三個互相依存的層面:(1)認知層面,指跨文化理解;(2)情感層面,指文化敏覺力;(3)行為層面,指跨文化效力。
12.布龍菲爾德的向心構造理論在分類上確實有些問題,對形式類以及中心語和短語的功能也存在一些模糊認識。
13.西方經典修辭學由五個基本范疇組成:修辭發(fā)明/覓材取材(invention)、布局(arrangement)、文體(style)、記憶(memory)及宣講(delivery)。
相對來說,按照自然人、抽象人、非人的順序,人化范疇體現的對話擴展性逐漸遞減。自然人體現出最強的被引作者主觀性,而抽象人和非人則體現出不同程度的物化,因此,前者對話擴張型,后者為對話緊縮型。
在識別范疇中,本文對Coffin的分析框架進行了修改,僅包含命名和分組兩個次范疇。前者關注被引出處是否包含具體被引作者姓名,后者則關注引用來源的數量,區(qū)分了被引為單個或者多個來源。例14中,被引出處不僅為自然人,引用作者還列出了研究者姓名Shaw。這一已命名特征說明,所涉內容出自具體理論或者證依據。相反,例15則將被引人視為Scholars,雖為自然人,但并未列出學者姓名,屬未命名。
14.As Shaw pointed out, very often a lack of vo-cabulary impedes effective reading of authentic texts.
15.Scholars of representation concentrate primar-ily on the semiotics of textual and visual images.
一般來講,正因為命名提供了具體地理論或實證依據,其比未命名的識別范疇更具有較高信度。引用作者更期待通過命名縮小與讀者的意義協(xié)商范圍,勸說讀者接受其命題觀點,故該范疇為對話緊縮型。反觀未命名,引用作者未列出確切的文獻來源,引用作者對引用命題的信度處理相對較低,鼓勵讀者獨立的看法和解讀,故而該范疇為對話擴張型。
本文分析框架中最后的一個次范疇為分組。例16為引用單人單出處文獻,其屬于個體引用,而例17為引用多人多出處文獻,屬于集體引用。相對而言,個體引用突出了引用來源的單一性,投射一家之言之意。因此,引用作者構建出一種對話擴張型的特征。集體引用則體現出引用作者特意在更廣泛的程度上旁征博引,證實所引命題具有更廣泛的理論和實證基礎,因此期待讀者同引用作者一樣接受所引命題,無需其他視角和解讀,縮小了對所引命題進行意義協(xié)商的空間。因此,該范疇構建出一種對話緊縮型的特征。
16.張力軍認為狀語表示的性狀是由動詞造成的結果。
17.自主學習者不僅應具備自我管理的學習能力,還應具備自主學習的心理。
張昆侖教授發(fā)表《價值概念探新》一文川,對傳統(tǒng)價值概念提出了質疑,說明傳統(tǒng)價值概念已經不能說明現實問題了。但是,張教授提出的問題實際上都是不存在的。張教授提出了三個問題,下面我們逐一說明。
一、關于特殊商品的價值問題
張教授認為傳統(tǒng)價值概念不能說明現實中商品的價值和價格了。他舉了“處女地、自然礦藏、古生物化石”川等例子,認為它們都不是勞動產品,其中也不包含勞動,但是卻都“具有價值”,所以他得出結論說傳統(tǒng)的價值概念不能說明現實問題了。他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不正確的。第一,他舉出的所謂商品都是特殊商品,它們僅僅具有價格,而沒有價值。第二,馬克思的價值概念指的是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指的是商品的價值,他的勞動價值論是說明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規(guī)律的科學,但是張教授所舉的幾個例子都不是一般的商品,即不是勞動產品,這當然不在馬克思的價值概念和勞動價值論解釋的范圍之內。當然,在商品經濟中它們都取得了商品的形式。但是,它們都是特殊商品,應當做出特殊的解釋,馬克思就做過這樣的解釋,比如馬克思就說過土地是一種特殊商品,土地具有價格,而沒有價值。但是,張教授卻主觀地認為馬克思的價值概念和勞動價值論解釋不了這些問題了,這是不正確的。
張教授為了說明他的觀點后來又舉出了深山旅游區(qū)飯店中的野菜菜肴價格更貴的例子,這倒像西方經濟學家為了否定勞動價值論而舉出沙漠中的冰塊昂貴的例子一樣。他們研究問題不是從普遍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出發(fā)的,而是從非生產過程中極端個別的事例出發(fā)的,這樣得出的結論怎么可能說明商品經濟的普遍現實呢?
二、關于商品價值能否直接計量的問題
張教授認為,“在商品經濟的早期”,商品生產中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還容易計算,“而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商品生產中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不可能“精確量化”了。這并不是問題,而是一種必然性,對于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都曾做過非常明確的說明,甚至可以說恩格斯在《資本論》第3卷所做的增補部分主要就是說明這一問題的。
張教授認為,傳統(tǒng)的“價值”無法“精確量化”,社會必要勞動量無法“精確量化”,所以不能說明現實了。按照他的說法,好像價值應當能夠直接計量似的,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價值只是勞動交換關系的一種抽象,它是通過價值形式相對的表現出來的,商品的價值量本來就是不能直接計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但是它是無法直接計量的,在某一個時點上,生產一種商品的勞動時間是確定的,但是因為生產技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所以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是隨時變化的,是不可能精確地計量的。關于這一點,馬克思曾經做過非常明確的說明。馬克思說道,“價值量由勞動時間決定是個隱藏在商品相對價值的表面運動后面的秘密 “是不可捉摸的”。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是無法直接計量的。張教授卻以為價值應當能夠直接計量,這是不正確的。他提出這個問題并不能否定馬克思的價值概念。
張教授為了說明他的觀點舉了袁隆平的例子,這個例子確實很典型。說來巧了,我也曾舉過這個例子,不過我舉這個例子說明的觀點和張教授的觀點恰好相反川。他提出了這樣的質疑,“袁隆平的復雜勞動究竟是普通老農簡單勞動的多少倍?”他認為傳統(tǒng)價值概念“難以精確量化”,解決不了袁隆平復雜勞動與普通老農簡單勞動之間的倍數問題,所以對傳統(tǒng)等價值交換理論提出了質疑。我以為,這是不正確的。前面我們說過,價值是無法直接計量的,但是不是不能計量,價值無法直接計量,但是通過間接形式,還是能夠得到相對準確的計量的。當然,這需要解決價值量計量的前提問題。在這里,我要強調指出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無法計量的,但是如果我們認識到勞動本身具有價值,我們就會發(fā)現價值計量的問題就不難解決了。我曾經批評過經濟學界目前流行的觀點,他們只是說明了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但是這樣是解決不了現實提出的問題的,因為僅僅說明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并不能解決價值量的計量問題?,F代生產都是集約化生產,個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都融人到企業(yè)的最終產品中去了。從最終產品中計量出某一個別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價值,這是辦不到的。我們應當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證明勞動本身具有價值,這將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一旦證明了勞動本身具有價值,勞動價值的計量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勞動的價值,這還是從現實中概括出來的一個嶄新的命題,為了說明這一命題就讓我們回到現實中來吧。勞動者付出個人勞動,企業(yè)支付貨幣工資,這是我們社會當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事實。這一事實說明,勞動已經作為交換的對象而且采取了價值形式,即個人勞動二貨幣工資。個人勞動二貨幣工資,這和馬克思分析的“20碼麻布=2鎊”的意義是一樣的。馬克思的價值概念是從價值形式的分析中引伸出來的,我們通過“個人勞動二貨幣工資”這個等式的分析就會發(fā)現個人勞動是具有價值的。個人勞動具有二重性,即是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統(tǒng)一。在這里,個人勞動當中包含的抽象勞動就是價值實體,抽象勞動的單純凝結就是價值,即個人勞動的價值;貨幣工資是個人勞動的價格,是個人勞動價值的表現形式,它應當以個人勞動的價值為基礎,應當通過競爭過程形成。個人勞動的價值是由其中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因為各個勞動者個人勞動的復雜程度不同,其中就包含了不同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就會具有不同的價值。工資是勞動價值的表現形式,如果創(chuàng)造了能夠展開充分競爭的環(huán)境,使工資通過競爭過程形成,那么它就能相對準確地反映個人勞動的價值,這樣就能體現勞動者之間的勞動差別,從而就能實現按勞分配的原則。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個人勞動的價值無法得到充分的實現,但是在市場經濟中個人勞動的價值就能夠得到比較充分的實現。就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吧,他繁育優(yōu)良品種,使種糧者增產增收,他創(chuàng)造了多少價值?在傳統(tǒng)體制下他的工資收人非常有限,比普通勞動者多不了多少,他的勞動價值遠未得到充分的實現。但是,在市場經濟中他的勞動價值通過市場就能夠得到相對準確的實現,勞動差別就能體現出來,他的個人收人也就相當可觀了。比如,湖南四達資產評估事務所就估算過,袁隆平光品牌價值就可達1008.9億元。他作為“袁隆平農業(yè)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發(fā)起人持有“隆平高科”250萬股,以今日價格(2004年11月17日,每股11.3)計算其股票市值為0.2825億元,還是相對準確地反映了他的勞動價值了吧(他的工資福利忽略不計)!
“袁隆平的復雜勞動究竟是普通老農簡單勞動的多少倍?”這絕非難事。只要有了競爭環(huán)境,誰高誰低、相差多少就都是清清楚楚的。比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袁隆平跟我就差不多,從工資收人上看也許比我多一點,但是多得非常有限!但是,進人市場經濟之后,誰高誰低就充分顯露出來了,他可能是我的一千倍,或者一萬倍,如果用心計算是能夠相對準確地計算出來的。這里的關鍵在于要認識到解決計量差別的前提條件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在馬克思那里早就解決了,比如他曾明明白白地說過,“雖然不同的勞動日的價值不等,價值還是可以用勞動時間來衡量的;但是要使用這種尺度,就需要有一個可以比較各種不同勞動日價值的尺度表;確定這種尺度表的就是競爭?!薄澳忝啃r的工作和我每小時的工作是不是等值?這是要由競爭來解決的問題。怎么在張教授這里就成了解決不了的問題了呢?
價值無法直接計量,但是不是不能計量,它無法直接計量,但是還可以間接計量。張教授卻以為價值應當能夠直接計量或者無法計量,這樣怎么可能反映市場經濟的實際呢?
三、關于價值歸屬的問題
張教授還提出了一個價值歸屬的問題,即“依照勞動是商品價值的惟一源泉、商品交換要按等價值交換的理論,商品就應當全部歸勞動者占有;純粹的生產資料所有者所獲得的收益就都是‘剝削’所得?!贝ㄎ乙詾椋@個觀點是不正確的。這里的問題在于,現實中的“生產資料所有者”是“純粹的生產資料”所有者,而不是“勞動者”嗎?資本家作為“純粹的生產資料所有者所獲得的收益”是“剝削”,但是“勞動者”獲得自己創(chuàng)造的“收益”怎么也成了“剝削”呢?他這里所說的“生產資料”“收益”實質上指的就是投資收人,我們認為現實中的投資收人并非“剝削”收人。當然,勞動者投資收人的性質問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出現的一個新問題,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需要用理論做出新的概括,具體說需要用勞動價值論和資本有機構成理論來說明。
在現階段,很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經營管理人員,科學技術人員,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自由職業(yè)者等等都有些存款,都有些利息收人。那么,他們的投資收人是“剝削”收人嗎?如果提出這樣的疑問,那不是把他們參加社會主義勞動,支援經濟建設的積極性都給抹殺了嗎?在今日的社會主義社會參與投資的都是勞動者,在以往的資本主義社會參與投資的都是資本家,以往的資本家脫離了生產過程,但是今日的勞動者脫離生產過程了嗎?勞動者投資和資本家投資在本質上是不同的,資本家的資本收人是無償占有的他人的勞動成果.而勞動者所得的投資收人則是自己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的。把今日勞動者的投資收人和昔日18世紀資本家的資本收人相混同是錯誤的。不勞而獲,不投人勞動就可以參與分配,僅僅有了權力就可以參與分配,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大家都不勞而獲,財富從何而來,怎么還能按勞分配呢?當然,僅有上面那些抽象的議論還不夠,下面讓我們做一點具體的說明吧!
假設,我有幸和張教授一起參加了鋪設電纜的工程,工作任務是挖電纜溝,工程建設方按挖掘的長度支付報酬。張教授投資10萬元錢買了一個掘溝機,每天挖掘100米(張教授暫時屈就一下,做一點操縱機械的勞動),每天掙1000元;我花10元錢買了一把鐵鍬,一天挖掘10米,每天掙100元。張教授投資10萬元,每天比我多掙900元。對于我所得的100元,誰也不會提出什么疑問。但是,對于張教授多得的那個900元,那些所謂有學問的學者們可能就要發(fā)問了,你掙那么多,是怎么來的?那么,你如何回答呢?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還是機器創(chuàng)造的?張教授可能會說這是我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但是我也擔心張教授覺得自己僅僅是拉一拉操縱桿或者按一按電鈕,這些算不了什么,實際都是機器在勞動,價值是由機器創(chuàng)造的。如果張教授做了后一種回答,那我的看法和張教授的看法就是完全不同的。我以為,一切價值都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的,掘溝機不創(chuàng)造價值,張教授多得的900元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當然,這不是說投資就沒有意義了,投資當然有意義,張教授比我多投人99990元,結果每天比我多收人了900元,你能說投資沒有意義嗎?但是,它有什么意義呢?勞動者向生產過程投人一定量資金,購買了機器設備,那么他的技術裝備水平就得到了提高,從而就提高了勞動生產力,從而在單位時間內就會創(chuàng)造出較多的價值。在這里,投人資金只是提高了技術裝備水平,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但是,投人資金的意義僅僅就在這里;資金并不創(chuàng)造價值,較多的價值還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的。張教授多得的那個900元就是由于提高了勞動生產力而在單位時間內多創(chuàng)造出的那一部分價值。很顯然,張教授每天多得的900元是自己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的,并非占有了他人的勞動,他的10萬元僅僅作為生產要素而已,并未發(fā)揮資本的功能。
當然,上面我們說得比較簡單,說勞動者投人資金之后直接改變了自己個人的勞動條件,但是實際投資情況是很復雜的。實際上,勞動者也許是把資金投給了自己所在的企業(yè),如果是這樣就平均地提高了企業(yè)中各個勞動者的勞動生產力水平或提高了整個企業(yè)的勞動生產力水平,而不是提高了他單個人的勞動生產力水平。這還是假設把資金投給本企業(yè)時的情況,如果投給了另外一個企業(yè),這筆資金的投人與自己勞動條件的改善就完全沒有關系了;如果是存入銀行、那就根本看不到使用到哪里去了。但是,無論經濟現象具有怎樣迷人的色彩,只要我們不被現象所迷惑,就能夠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這正是科學活動的意義之所在。勞動者投人資金以后,不管是怎樣使用的,也不管是使用到哪里去了,本質上都是提高了他個人的勞動生產力,從而能夠使他個人在單位時間內創(chuàng)造出較多的價值。
在現實生活中,投資和使用投資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實際上很有可能會這樣,張教授雖然有儲蓄,但不會操縱掘溝機,他是用鐵鍬挖掘的,我雖然沒有多少存款,但是會駕駛掘溝機,我到銀行貸款買了掘溝機,開著掘溝機參加工程了。張教授參與儲蓄了,他一邊勞動,一邊得到了“利息”收人,我使用了別人的資金也是優(yōu)化利用資源的過程,也提高了勞動生產力,收人也會增加,在還本付息之后還是比單純用鐵鍬多收人了一些,投人資金的和使用資金的都增收了,雙方都受益了。
嚴格來說,資金不會貢獻,機器也不會貢獻,“貢獻”是主體的行為,是人的行為。張教授取得了勞動收人,但是當期沒有消費,而是把消費時間推遲了,他儲蓄起來支援了經濟建設,提高了勞動生產力,創(chuàng)造了較多價值,這是張教授本人的貢獻。他得到的利息從實質上說是由他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從形式上說也可以叫做對他延期消費的一種補償。在這里,在自己使用物質要素的時候是提高了自己的勞動生產力,從而能夠使自己創(chuàng)造較多的價值,得到較多收人;在儲蓄的條件下是做貢獻了,為別人提高了勞動生產力,自己則延遲消費了,僅僅獲得一些延遲消費的補償而已。使用別人的資金,是優(yōu)化利用了資源,客觀上改善了自己的勞動條件,從而使自己創(chuàng)造了較多價值,并且多得了收人。勞動者投人資金僅僅是作為一種生產要素而已,自己使用時有利于自己,別人使用時(或使用別人的資金時)既有利于別人,也有利于自己。資本的本質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能夠占有他人的剩余勞動。在這里,投入資金的和使用資金的都受益了,怎么能說它是資本呢?剝削指的是通過壟斷生產資料而無償占有他人的勞動,這里既沒有對于生產資料的壟斷,也沒有無償占有他人的勞動,怎么會有剝削呢?
馬克思只是說過,資本家的資本收人是剝削收人,但是馬克思從來就沒有說過勞動者的資本收人也是剝削收人,所有的投資收人都是“剝削”,這是強加給馬克思的,從理論出發(fā)是得不出這樣的結論的。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階段和馬克思所處的那個社會階段是根本不同的。在馬克思那時候得到資本收人的都是資本家,而我們今日社會得到資本收人的都是勞動者。勞動者得到的資本收人和資本家所得資本收人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我們應當結合今日社會的實際做出新的概括,而不能用馬克思那個時代的結論說明今日社會的現實。張教授的認識不符合今日社會的實際,把它強加給馬克思,然后說馬克思解決不了今日社會的問題,這個邏輯是不能成立的。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孩子一生中受教育最重要的階段。近幾年,隨著縣域經濟的發(fā)展步伐加快,家長對下一代的早期教育意識進一步增強,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孩子盡早走進幼兒園,接受系統(tǒng)、正規(guī)的幼兒教育。近些年隨著全國教育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農村幼兒教育有所發(fā)展,但發(fā)展現狀仍不能滿足幼兒入園需要。
一、農村幼兒園的現狀
目前,農村幼兒園15%還是土瓦房,教室昏暗、潮濕,室外活動空間狹小,周邊環(huán)境差,安全管理難度大,基本上沒有設置任何安全防護裝置,存在不少安全隱患。教學用具簡單,80%教室只有幾張桌子、幾把椅子、一塊黑板、一盒粉筆;90%以上的幼兒園缺少最起碼的衛(wèi)生設施,玩、教具和大型戶外游戲器械及幼兒讀物。大多數鄉(xiāng)幼兒園只有小皮球、呼啦圈等一些價格比較低的玩具,在一些村級幼兒園小孩子的玩具就是泥沙、石塊、樹枝,各種活動難以開展。教師待遇大多在400—700元之間學前教育論文,沒有養(yǎng)老和醫(yī)療保險。教師構成比例大專生只占1.8%,幼師文化占30.7%(其中受正規(guī)幼師教育占14.7%),初中文化占40%,其它的占27.5%。96%以上的學校的教學內容不同程度“小學化”。
二、原因分析
(一)地方缺少相應的扶持農村幼兒教育發(fā)展政策
雖然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在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單位)《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指導意見的通知》指出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承擔發(fā)展農村幼兒教育的責任,負責舉辦鄉(xiāng)(鎮(zhèn))中心幼兒園,籌措經費,改善辦園條件。但受地方經濟落后的影響,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一直無承擔辦好幼兒園的能力,也未形成相應的政策,造成了農村幼兒園一直被邊緣化,得不到發(fā)展。
(二)幼兒教師素質普遍不高,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
從整體來看,農村幼兒教師的素質普遍偏低。在農村幼兒教師中,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很小,受到正規(guī)師范教育的特別是受到幼師培訓的老師人數不多,有相當大一批初中學歷和其他人員加入進來,這些教師的幼兒教育知識、技能和能力相對不足,不能以正常的幼兒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不會組織幼兒開展能培養(yǎng)幼兒動手、動口、動腦的活動,不會引導孩子開展各種戶外游戲、不會用合理的方法去處理幼兒之間的矛盾,經常用“懲罰”、“恐嚇”、“批評”等方式對待孩子。造成這一現象原因之一是農村幼兒園生源少,收入不高,教師福利待遇低,不能吸引人才,不能激發(fā)其積極性。有的把這當成第二職業(yè),只當每月貼補家用,分散了精力。二是農村幼兒教師和公辦老師相比,沒有名分、沒有提高培訓機會、沒有前途,影響到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
(三)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嚴重。
隨著幼兒園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更多的農村幼兒園走向市場,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zhàn),好的方面是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幼教工作者的激情,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壞的方面是為了爭取到更多的生源,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對家長的要求妥協(xié),投其所好,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農村園還遠未得到落實。嚴重超出了幼兒的年齡負荷。主要表現在:第一,上課時間長。多數農村幼兒園每節(jié)課長達45分鐘,周上課時間和小學生差不多學前教育論文,戶外活動時間被大量擠占。第二,以學習為主,強調幼兒知識的學習,以學多少字、背多少詩、數多少數為評判標準,而忽視了幼兒智力開發(fā)、興趣培養(yǎng)、品格形成。第三,過分強調紀律常規(guī),嚴格約束幼兒的行動。由于教育內容脫離幼兒生活實際,忽視幼兒興趣需要和年齡特點,因而不能調動幼兒內在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幼兒的終身學習和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
三、思考與對策
(一)加強領導,保證幼兒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順利進行。
地方人民政府要提高對發(fā)展幼兒教育的認識,加強對幼兒教育工作的領導,把幼兒教育工作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劃,加強幼兒教育的科研工作,認真研究解決幼兒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把幼兒教育工作作為考核地方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將幼兒園列入國家事業(yè)單位編制管理。地方政府要確保教師工資的預算和足額發(fā)放。幼兒生活費、保育費通過收費渠道解決。建立幼兒教育督導制度,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制定地方幼兒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標準,把幼兒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幼兒教育質量、幼兒教育經費投入與籌措、幼兒教師待遇等列入政府教育督導內容,積極開展對幼兒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專項督導檢查。
(二)多方籌集資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地方政府每年劃撥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對農村邊遠山區(qū)條件比較差的農村幼兒園進行修繕、改建,逐步建立以鄉(xiāng)幼兒園為主體,村幼兒園為輔的幼兒校區(qū)。鑒于民間資本有“小”而“分散”的特點,無法成片推進??沙浞掷眠B鎖加盟方式門檻低,資源利用高,利益分享穩(wěn)定等優(yōu)點,積極推進連鎖加盟幼兒園。研究制定合理的方案,打消害怕投資風險大、沒有回報的顧慮,吸引有投資能力也有投資想法的民間資本積極建設幼兒校區(qū)。積極對外宣傳當前農村幼兒園現狀,讓社會共同關注。同時,要大力發(fā)展地方經濟,改善辦學條件。充分利用農村現有資?矗大Φ髡產業(yè)結構,幫助農民致富。加快培訓基地建設,豐富培訓內容,提升農村勞動λ刂剩內消外化實施勞務輸出學前教育論文,增加勞務收入?
(三)加強幼兒教師培訓工作,實施“幼兒教師穩(wěn)定工程”。
一切教育的執(zhí)行切入點都在于“攻心為上”。給予孩子一個健康的身心比任何成績和成功都更重要,這也是給孩子生命成長最優(yōu)質禮物。是師者“得生心者,得師道也”。
一、鼓勵孩子相信自己
1、賞識優(yōu)點,喚醒孩子潛意識的自信
知識型的家長,很有先見之明,給予孩子賞識教育和建設性的建議。鄉(xiāng)村家庭教育意識薄弱,一些家長忙于工作。許多孩子的心理是否處于健康是不被關注的,更不用說被生活所累的家長會注意到要去賞識孩子了。許多孩子在潛意識里變得自卑,容易自我否定,心理脆弱。所以,在校教師應該關注這方面的孩子,給予更多肯定的力量。
教師必先做到,讀懂孩子性格、讀懂孩子的需求、讀懂孩子的優(yōu)勢和劣勢、脆弱的根源、讀懂孩子的理想。從目光里投射給孩子欣賞,因為眼神的交流遠遠勝過一切語言。孩子在你的眼神里讀懂了你對他的信任和欣賞后幼兒教育論文,內心那份充實的力量是會永遠銘記于心的。語言上有意識地、主動地與孩子談心,在溝通時有意識地告訴孩子如何發(fā)揮優(yōu)勢,告訴孩子如何挖掘自己的潛力。被受肯定了的孩子,在心理會漸漸地與理想中的自己走得更近。
當孩子知道被受關注,被受欣賞,而且在他的身邊有這么一個可親可溝通的人在欣賞著他、關懷著他、支持著他。孩子會相信,有人相信他時,他也會相信自己的。而日積月累的這種賞識,將會給孩子帶來源源不斷的自信心。
2、給予平臺,營造孩子潛意識的自信
許多孩子很活潑,從來都是表現中的主角,而更值得我們教育者留心注意的是那些默默在觀望的孩子。在他們的心理,他們也期望能活躍地去展示自己,可是平臺的局限、能力的玄殊,他們只能是被忽略了,而成為了觀望者。一大部份人不敢挑戰(zhàn)自己、怕出糗而關閉了自己的活躍的心智。我們時不時制造機會,創(chuàng)造表現的平臺,讓孩子通過展示自己獲得更多的鍛煉,通過各種表現發(fā)現自己的能力,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自信的自我。
3、創(chuàng)造氛圍,提升孩子潛意識的自信
來自長者的欣賞會給孩子很大的鼓舞和暗示,讓孩子充滿信心;同樣創(chuàng)造一個懂得互相賞識的群體氛圍,更能讓孩子潛意識的自信持續(xù)一生。
在群體中,讓孩子通過互相欣賞,來贊美別人給同伴以鼓勵;同樣別人也會通過賞識給予他鼓勵。這樣的群體里流動著人性溫暖的一面,孩子懂得給予賞識并同時被賞識著,我想健康自信的種子會深深地埋在他靈動的靈魂里一輩子的。
二、化解孩子情緒的包袱
現代社會浮澡、人性腐化、不良的風氣還沒全部清除。在鄉(xiāng)村,一些文化氛圍不夠濃厚的地區(qū)幼兒教育論文,人文素養(yǎng)較差的地區(qū),許多孩子由于從小的耳濡目染,早就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了許多自己全然不知的壞習慣和壞情緒。如果不及時有效地幫助他們認識并消除,那么這些壞習慣和壞情緒將會導致孩子演化出許多不良的問題,嚴重地影響其心智的健康成長論文范文。
1、透視孩子內在的不良情緒
許多孩子因為其父母的不良情緒而受其感染;有些孩子則因為與父母溝通不來,而內心受到許多的瘡傷;還有些孩子因為家庭內部關系的種種矛盾,而造成內心的許多消極情緒……孩子正在成長的路上,他們缺乏對外在環(huán)境的理性的辨別能力、分析能力,也缺乏相應的內在抗體去面對出現在他們周遭的種種不良氛圍。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健康,讓我們帶上一雙透視眼多關懷一下孩子的表現情況,是哪些內心障礙、心理疾病和困惑的情緒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心智成長?當我們?yōu)楹⒆觽冋业竭@些病源的時候,那么孩子就多了一米陽光的健康力量。
2、排解孩子內在的不良情緒
聰明、陽光型的孩子在內心有問題,會懂得及時尋書問師找人排解。若遇到孩子是封閉型、憂郁型、浮燥型、粗魯型的,那么這類型的孩子的排解能力,就得多多關注了。這群孩子更多的缺乏正確的觀念,和理智的心態(tài),所以他們幾乎是排解不了自己出現的不良情緒問題。有時甚至還會因為性格因素讓不良情緒加速惡性循環(huán)。為此,幫助他們排解不良情緒就得多下點心力了。
平時,我就積累了這些好方法: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歡玩的游戲、活動、運動;與孩子共談心,尊重他們的感受,傾聽他們的需求,給予他們面對問題的正念;和孩子一起出謀劃策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約其他孩子出謀劃策從側面幫助他排解情緒和心理問題。
3、醞釀孩子內在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
師者最好授之以漁。在成長路上的孩子,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就是面對問題時的那份強大的內在心態(tài)。我們幫助他們有意識地懂得自我調節(jié),讓他們自己懂得去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除了許多心靈書籍、和經典的故事、影片有助于孩子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發(fā)展。我想更多的還是在面對真時情境時的那份心態(tài)磨練,更能讓孩子獲得成熟的內在心智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所以,校內應該定時開設些心態(tài)課程,讓孩子學會面對,學會調節(jié)心態(tài),并形成積極向上的成長心態(tài)。
三、激勵孩子發(fā)揮內在活力
每個孩子都是一股新生幼兒教育論文,只是潛能是否有在成長的關鍵期被其充分發(fā)揮否。我想我們都應該給孩子更多開拓未來的力量。
1、引領孩子認識自己的未來
孩子是有夢、有信力、有沖勁、有靈氣的,他們需要我們給予他們更多的暗示和肯定。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未來有無限的開拓力,有美好的前途、一切夢想皆有可能實現,并且一定實現,以激蕩起孩子內心那股火熱的追求之心。給孩子這般的信力,孩子也會發(fā)揮其內在的心力開拓他夢想的領域的。
2、提升孩子內在的競爭意識
只有在對比中,才能彰顯能力的水平;只有在競爭中,才能磨練內在的成熟心智。而給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等于給予了孩子最豐碩的勇氣。讓他們在競爭中學會快樂面對,學會成長,學會如何競技,學會如何去創(chuàng)造……一步步地走向那個成熟的自己.教育的真諦全在于此。
二、重點工作和措施
1、認真開展好家長學?;顒樱⒅匦问降男路f、內容的豐富、讓家長走進幼兒園,全面了解幼兒園的日常工作和教育教學情況。
2、要求家長參與幼兒園的主題活動評價及幼兒評價。
3、開通好家園路路通,及時與家長溝通。
4、豐富家長園地,使家長了解一些教學情況和家教信息。
5、用好聯系冊,幫助幼兒復習鞏固教學內容。
6、做好家訪工作。
7、開展好家長委員會議和活動。
8、選取部分優(yōu)秀家庭教育論文并成立家長報,推廣育兒經驗。